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zks0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命题研究专家冷运生标注红宝书之毛泽东思想部分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0-6 11:43:02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very much
22#
发表于 2006-10-7 21:57:06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我也要顶
23#
发表于 2006-11-3 22:38:57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一下啊 !!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23:57:06 | 只看该作者
07年政治理论命题重点详解

小     序


由于06年一举命中了考研的全部试题,很多朋友都希望今年能够及早得到这一重点,但是,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使得本人既害怕搞不好会影响到自己的所谓的名声,更害怕辜负了信赖者的期望,加上本人近来一直忙于别的事情,所以,直到07年元月2日,才得以整理了一下思路,连学校的工作也交托了别人,匆匆动笔,历时四天,总算有了这么一个结果。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较短、且是连续作战,所以,其中的不足一定是在所难免的,至少再也无法超过06年的分值。同时,由于力图使得每一个专题都能够自成体系,其中自然也就难免有些如果仅仅为了应付一下考试本来可以精简的文字,但为了方便理解,却保留了下来。
另外,由于命题虽然自有不可回避的重点,但往往又有30%左右的不确定内容,加以命题人自己的癖好,所以考生朋友是不应该期望仅仅依靠所谓押题神话解决问题的,更何况,03年以来,许多所谓专家的押题神话也早已破灭。
押题而有专家,实在是国人的悲哀,但既然有这样一个考试,又有不少人期望,那么,但愿本人这四天的努力能够成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吧。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反押题也同时发展较快的现在,为了我们彼此的利益,我真诚地希望,在您走出考场之前,请一定不要将这一材料随意传播。




                              冷运生
                          2007年1月5日
  



专题一: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的表述,从“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到“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更进一步到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则说明了发展思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因而这一问题不仅是中央政策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近年来考试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已经连续三年的考试分数超过满分的五分之一,今年仍然是命题的重要内容。
一,何为发展
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运动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来了,往复循环,事物才向前发展,事物是以矛盾发展为动力的。科学的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其哲学依据就是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说到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世界是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历史上的任何东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但随着条件的改变,又会丧失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从而转化为其他事物。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展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把它们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具体的考察,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前进。在今天,科学地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过程、历史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过程性观点看待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依据之一,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对待,延伸了人们的发展眼光,把后代的权益和当代的权益融为一体去运作,从而造福无穷。
而这又同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动力,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二,发展的对象
(一)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是“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1,之所以如此,其根本的哲学依据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内容和在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②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③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苛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④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等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由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的动力系统推动的。社会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形成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和变革的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现实的社会主义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基本适应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相适应的一面,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需要通过改革、也能够通过改革来解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19:0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