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论文】网络政治博客与现代公共治理 (转中国政治学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7 09:3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政治博客与现代公共治理

作者:骆 勇  更新时间:2012-7-3 11:15:59  来源:《行政与法》2007年第6期  点击率:239





    摘 要: 网络政治博客对现代公共治理的介入, 激发了现代公共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博客对政治事件的追踪, 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手段, 某种意义上提高了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的治理素质。通过建立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话语机制, 培育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快速反应机制, 甄别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信息的真伪性, 都将有助于网络时代现代公共治理的普遍形成。

    关 键 词: 网络博客; 公共治理; 话语机制; 政治参与





    “网络博客”是“W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 指在网络上开辟个人网络空间, 以贴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的、发表张贴个人“网络日志”的人(WebBlogger), 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网络博客者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发表个人独立言论, 引起其他人的参与讨论, 其中, 网络博客对政治领域的介入, 则成为网络政治博客者。本文认为, 作为网络博客的一种重要类型——网络政治博客是指“网络人”为独立表达个人政治见解, 意欲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 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 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是政治参与领域中新近出现的一种参与方式, 这种参与方式以其评论的时效性、发表言论的便利性以及言论责任的匿名性, 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统计, 2005年美国有1100万人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 约占美国互联网用户的30%, 总人口的1/6; 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 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 600~700万用户访问博客, 占互联网用户的28%; 德国428万人创建博客, 714万访问博客。[1]



    一、网络政治博客的兴起

    网络政治博客的广泛兴起是2001年的事。当时, 美国出现了第一批有影响力并广泛传播的博客网站, 如安德鲁·萨利文的AndrewSullivan.com, 古兹博格的Pol-itics1.com, 格达德的PoliticalWire, 以及阿姆斯特朗的MYDD。这批博客的共同点是: 博政治, 也就是政治博客。其内容一般是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或表达不同观点, 以期迅速获得公众媒体的关注, 进而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

    网络政治博客的鼻祖可以追溯到著名的德拉吉日记。1998年1月, 麦特·德拉吉第一个在博客上报导了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性丑闻, 引起了巨大轰动, 直接导致国会对克林顿进行弹劾。2002年, 美国资深保守派参议员洛特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而备受博客们的攻击, 最终洛特只好向公众道歉, 被迫放弃竞选参议院领袖一职。在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围绕伊拉克战争问题的争执使美国政坛更加***, 大量政治博客开始涌现。民主党候选人之一霍华德·迪恩被主流媒体忽视, 却靠博客一夜成名。此后, 无名小辈也纷纷加入博客行列, 为不同党派呐喊助威。[2]

    网络博客对政治领域的参与介入已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政治博客的出现使网络政治参与有了新的技术工具。笔者预测, 在博客成为大众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后, 它会毫无疑问地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政治博客集成了各种网络政治表达工具, 通过各种终端无所不在地进行博客。在无尽的虚拟空间, 政治博客可以提供围绕某些政治热点、专题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在政治信息沟通和政治参与过程中, 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具有了超越传统新闻传媒的能力, 为网民通过检索全面了解相关政治信息, 研究时事政治, 更好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二、网络政治博客对现代公共治理的介入

    现代公共治理是一个多渠道, 多元主体的参与过程, 而不是仅仅靠政府这一唯一治理主体去完成治理过程, 网络博客对公共治理的介入, 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参与治理主体的范围, 并有可能引起一场参与途径的根本性变革。

    ⒈网络政治博客激发了现代公共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

政治表达自由是伴随着近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生而出现, 并得到各国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也是民主制度得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基本条件。公民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其思想, 以影响和形成公众舆论和政党政策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3]纵观整个人类政治表达史, 表达途径的风险性和非便利性始终是制约公民表达自由的一道瓶颈。政治博客的出现则为公民政治表达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数字化的通道, 公民通过博客发表政治言论, 已经被称为互联网上的草根革命, 极大的激发了现代公共治理中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博客参与了网络世界的集体和个性表达与交流, 让表达了的个人话语狂欢起来, 政治博客以撰写揭露政治丑闻的方式介入了政治领域, 改变了民主化进程中政治不均衡力量的传统。对普通民众而言, 政治选举远离他们的生活主流, 由于博客书写的出现, 拉进了普通民众与政治场域的距离, 又一次呈现了民主政治参与方式的新型性。概言之, 在现代国家公共治理中, 政治博客激发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政治参与意识, 表现出了民主政治的草根性。

    ⒉网络政治博客已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手段

    博客, 这个互联网上的新生事物正在迅速发展, 已经延伸到政治生活领域。就国外而言, 为实现与公众更直接的政治沟通, 一些国家政治领导人也开通了自己的政治博客。日本前首相小泉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都有自己的博客, “2005年英国大选时, 布莱尔每周都会在工党的网站上发表一篇竞选活动日志与英国选民进行直接的沟通, 2006年1月, 英国太阳报为首相布莱尔开通了播客节目, 播客就是声音版的博客, 布莱尔因此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播客首相”。[4]美国加州官方网站上施瓦辛格的播客首页, 可以听到州长施瓦辛格的最新讲话, 据称施瓦辛格加入播客阵营是要让加州人民更加接近他。伊朗前总统哈塔米也于2005年12月19日开通了名为“哈塔米在线”的博客日志, 在伊朗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不过在伊朗博客圈中影响最大、最活跃的政治人物, 当属伊朗前副总统阿里·阿布塔希。“阿布塔希是伊朗第一个开办博客的政治人物,他的博客包括波斯语、英语及阿拉伯语三个版本。阿布塔希几乎每周都会在博客上发表新的日志。这些博客日志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他会把自己与伊朗高层领导人比如前国会议长卡鲁比之间的私人谈话发表出来, 偶尔还会透露点伊朗议会内部的消息。”[5]国内来看, 政治领袖也开始重视与公众之间的决策互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程贻举在网上开博, 一时广受舆论关注。与此同时, 一些厅局级官员博客纷纷亮相,引人注目的是, 这些开博客的官员大多集中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卫生、教育、物价等敏感领域。”[6]

    客观地来看, 这些领域虽争论很大, 官员表态也往往动辄得咎, 陷入口水战中, 但这些以负责任的形象勇敢站出来开博的官员无疑在加强干群沟通、官民交流的同时, 真正做足了随时被公众问责的准备, 表现出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官员开博客者尽管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但其受关注度之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至少在目前来看, 社会的公共治理者已经注意并开始了与草根之间的决策互动。

    ⒊网络政治博客深化了现代公共治理中对治理者治理责任的问责

    现代公共治理中对治理者治理责任的问责前提是公众必须要及时掌握政府决策信息, 在整个政府决策过程中, 政府与公众掌握信息的对称性将成为实行官员问责制的理论前提。然而, 事实上却是一种公众掌握政府决策信息的极其非对称性, 公众难以问责。就其原因而言, 一是由于传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官僚制的严重束缚, 政府极其不情愿让公众知道政府决策内幕; 二是由于我国目前新闻媒体独立性的严重欠缺, 报道权受到的严重挤压成为目前阻碍政府问责制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在传统的政府运行模式下, 大部分的信息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里, 政府对整个决策信息的高度垄断, 使得重大决策信息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始终处于不透明, 不公开的状态, 公众缺乏知情权。因而,在重大政策出现失误后的行政问责过程中, 公众知道的仅局限于表面无关紧要的现象, 而整个决策损失的货币化数字则无人知晓, 表面化的行政问责只能成为政府文过饰非的工具。与信息公开紧密联系的是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 因为, 被公开的信息只有通过媒体的报道才能为公众所知晓。而现实情况是, 一些地方的领导习惯于报喜不报忧, 对负面信息总是竭力掩盖, 禁止报道, 加之我国新闻媒体的严重官方审批控制, 使得地方新闻舆论往往成为地方政府报喜不报忧的工具,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并没有能够发挥。因而, 在开展政府问责制过程中, 政府决策信息的输出与公众问责信息获得的非灵敏性与非及时性都将制约着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 若干政治博客的深入挖掘虽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至少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以及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 网络博客的方式已经成为现代公共治理中对治理责任问责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网络政治博客的发展与现代公共治理的普遍形成

    政治博客者从社会背景微观层次的个人民主选择, 以及如何带动草根民主开展的角度来考量现代公共治理的制约结构, 这无疑为现代公共治理中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开拓了一条新的路径。从网络博客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而网络博客与现代公共治理之间的结构性关联以及现代公共治理的现状表明, 只有普遍地实现政治参与民主才能推动现代公共治理的真正发展。目前而言, 互联网博客对政治领域的参与介入, 无疑是对政治参与民主的拓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目前网络博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 也有其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特别是对国家政治领域的介入, 如应如何规范网络博客者的政治言论以及政府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回应网络博客者对政府的质疑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就现阶段来说, 政府至少应积极做到:

    ⒈要建立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话语机制

    政治参与的广泛开展首先应建立公共治理中的话语机制。网络博客倾向于在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建立较为包容、平等、自由的参与话语机制, 通过广泛的参与治理, 以达到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共识。建立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话语机制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市民博客论坛”、“社区博客论坛”等形式加强行政人员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与协商。其次, 可以通过“电子治理”建立话语机制。在电子治理的过程中,政府机关应借助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政府与公民、第三部门之间在公共治理中的广泛的对话沟通网络, 打破时间、空间以及行政组织部门与层级之间的限制, 提高政府对内对外的沟通效率, 及时传达政府的施政意图、方针与政策,反映公民的要求和呼声, 提高政府治理的社会回应力。此外, 还必须建立政府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社会事项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以促进公共治理中的话语机制的建构。

    ⒉要培育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快速反应机制

    政治博客的最大便利是门槛较低, 普通人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政治作品, 与传统媒体强调准确和客观相比, 博客强调真相与及时, 传达给社会公众以引起公众关注, 获得强大的公众关注支持, 进而影响政府决策或获得政府决策援助。由于网络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参与方式, 在其发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支持, 政府在网络政治场域中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及时获知网络公众的政治需求以及他们对政治事件的价值判断, 以在决策中反映民意。因此, 政府至少要做到: 第一, 加大电子政府网页更新频率。电子政府网页的更新应该向新闻网站一样及时更新, 不仅更新属于本部门的信息, 还可以刊出上级部门或横向其他部门以及下级部门的政府信息, 以方便公众比较政府办事效率, 提高政府办事透明度。第二, 在各级政府网站上开通免费个人博客空间, 以方便公众博客, 随时对政府事件进行广泛大众讨论, 提高政府决策正确性。第三, 建立政府决策层领导个人博客网站并对社会公开, 建立领导博客的制度化机制, 方便广大公众发表评论, 引导政府决策, 同时提高决策层领导对公众诉求的关注程度与关注频率。以避免类似“市长电子信箱现象”, 电子信箱最后只能是一个电子化的信箱, 市长未必真正会每日打开关注, 未必会去关注民情。

    ⒊要甄别公共治理过程中博客政治参与信息的真伪性

    博客既是一种私人化的个人空间, 也是一个公共性传播媒体, 它所表达和传播的方式代表着新型互联网发展趋势, 人们已经从博客媒体中发现纯粹个人私性传播媒介的作用, 也发现作为公共媒介强烈介入社会的影响效果。它打破了从前政治传播媒介完全由政府集权控制的管理形式, 开拓了人人可以轻松自由博客的网络时空, 它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显现出网络时代民主化进程的特征。博客广泛地对大众媒体播报的政治新闻和事件发表评论、提出质疑、表达不同观点以期获得政治满足。但是对网络政治进行博客, 作为一个建立在虚拟技术基础之上的特殊的公共政治场域, 正如网络信息的虚假可能性一样, 网络政治博客信息也可能存在虚假性或造谣煽动性。因而, 在充分发挥政治领域的网络博客自由的同时,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治理机构, 理应当对网络政治进行必要规约, 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性, 及时做出反应, 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网络博客政治参与的无序化状态, 使得博客有可能成为煽动者的政治舞台。





【参考文献】

[1]05/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报告[EB/OL].http: / /www.chinalabs.com/idea/20060118/index.htm.

[2] 博客时代人人都是政治家?[EB/OL].http: / /news.sina.com.cn/china/

2006- 6- 20/.

[3] 张雷, 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J].中山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99.

[4] [5] 政治领袖的博客生活[EB/OL].http: / /www.gongwu.com.cn/gw/

gnew/792.169.151.htm.

[6] 官员也“博客”政治文明还是形式主义?[N].暸望周刊.2006- 05- 29.

[EB/OL].http: / /view.news.qq.com/a/20060529/000034.ht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3:17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