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笔记(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13:3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十二章  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本章重点掌握
1、毛**世界多极化思想的提出。
2、中国重视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重要意义。
3、中国如何在亚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要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一、          毛**“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一)毛**“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提出
毛**的“三个世界”理论有一个发展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毛**就提出了“中间地带”的思想。他认为,帝国主义在没有征服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之前,是谈不上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这个中间地带是指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毛**对中间力量看法的变化,为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和最终形成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进入60年代,在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时,争取“中间地带”被确定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60年代初期,当世界出现了动荡、分化、改组的新特点时,毛**于1963年底至1964年初,又及时地提出了“第二中间地带”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二是中苏同盟破裂,毛**认为两个阵营不复存在,开始尝试对世界政治潮流和力量格局做新的认识和描述。毛**提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从社会主义阵营反对帝国主义的战略出发,第一个中间地带和民族**运动是直接同盟军,我们应该给以最大的支持,并且联合它们;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帝国主义矛盾,也应该充分加以利用,使它成为间接同盟军。


第二个中间地带思想的提出,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世界格局的认识。这一思想主要揭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部分同美苏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而使中国有可能同这些国家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外交第一次抛弃了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线,而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关系。


“三个世界思想”提出的背景包括65—71年的备战、中国外交的发展和曲折,国际形势的变动等等。国际形势和中国对外关系的迅速发展,毛**试图对国际格局作出新的结论,以此来指导中国的安全战略、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三个世界”的思想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毛**根据他本人对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和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中国的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提出的指导思想。


70年代,毛**明确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多次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在恢复了联大合法席位之后,进一步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1974年2月22日,毛**同来访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会谈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大上阐述了上述思想。1977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贡献》的文章,全面阐述了毛**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毛**在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彻底改变了战后两极体系的观念,使世界多极化的面貌明朗起来。这一战略思想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划分力量集团的观念,代之而用的是“霸权主义和反对霸权主义”,这就有可能使中国联合最大多数的国家,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讲力量的配置,也就是依靠、团结最广大的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的国家,打击两个超级大国。


(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意义


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在于,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划为第一世界。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苏联推行的霸权主义,正确认识国际政治全局,有着重要的意义。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属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它主要是讲国际力量的组合,也就是团结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打击两个超级大国。这一战略思想对于建立国际斗争新格局,减轻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睦邻友好政策,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五十年代,我国首先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我国积极支持并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为增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本着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同缅甸、阿富汗、蒙古、朝鲜等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公平合理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我国睦邻友好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到1975年10月,我国已同大多数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先后同印度尼西亚复交,同新加坡、文莱和韩国建交,同越南、蒙古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后,它原来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我国尊重它们的选择,宣布承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国,并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我国与老挝签署了《中老边界条约》,与越南签署了关于解决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度签署了《中印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对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问题和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的南沙群岛问题,中国从维护周边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坚持主权属我的前提下,提出了“搁置争议、联合开发”的主张,得到了有关国家的赞同。


二十年来,我国同周边国家高层往来频繁。绝大多数亚洲国家领导人都访问过中国,我国领导人也都访问过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各国。这些互访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继1996年7月我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后,双方又于1997年2月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委员会,确定了包括五个平行机制的总体对话框架。同年12月,***主席出席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围绕二十一世纪中国-东盟关系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发表了《中国-东盟首脑会议联合声明》,确立了双方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关系继续发展。1996年,***主席访问南亚三国,经协商确定,中国-巴基斯坦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尼泊尔建立世代友好睦邻伙伴关系,中国-印度建立面向未来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参加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的对话与合作,为促进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同东盟及其它有关国家一起为寻求柬埔寨问题的政治解决作出了不懈努力。1991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8国与柬四方在巴黎签署《柬埔寨冲突全面政治解决协定》。中国作为柬埔寨的近邻,一直对柬局势表示关注,并为解决柬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多边对话,出席了东盟地区论坛自1995年成立以来的历次会议,并在北京举办了东盟地区论坛建立信任措施会议,充分体现我国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国积极发展同朝鲜北南双方的友好关系,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参加旨在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的中、美、朝、韩四方会谈,为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建设性贡献。中国积极支持和推动东亚合作。1997年12月,***主席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首次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与东亚11国领导人共同展望二十一世纪东亚发展前景,并就东亚经济合作深入交换意见。江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指出东亚合作“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参与,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要加强经济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利益平衡、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的经济合作模式;要通过友好对话与协商,增强信任,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妥善解决分歧,确保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首次东亚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成功举行,揭开了由东亚国家主导的地区合作的序幕。中国致力于维护中亚的和平与稳定,先后于1996年和1997年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1998年7月,***主席还出席中、俄、哈、吉、塔五国在阿拉木图举行的第一次首脑会议。


随着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同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迅速扩大。1996年,进出口贸易额达1983亿美元。


    中国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关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我国对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这一地区各国的关系,支持该地区各国反帝、反霸、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支持阿拉伯国家收复失地、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的事业,审慎支持中东和平进程,努力推动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团结。中国同这一地区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截至1978年,除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外,该地区其余国家都已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关系得到全面、稳定的发展。我国对中东问题采取公正和均衡的政策,赢得了普遍赞赏,我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全面发展同各类国家关系的立场日益为各国所理解。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先后同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同该地区国家高层来往频繁。与该地区国家贸易不断扩大。对本地区存在的争端和问题,我国采取积极、稳妥、推动和平解决的方针。我国支持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侵略、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向被占领领土的巴勒斯坦人提供物资援助。另一方面,也根据中东形势变化,对阿以争端采取了均衡立场,推动政治解决,主张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承认相互的生存权。1989年9月我国提出对中东问题的五点主张,支持政治解决阿以争端。1997年,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访问中东时又提出对中东问题的五点新主张。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促和努力。对海湾问题,我国明确反对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要求伊拉克撤军。在安理会通过包含授权对伊动武内容的决议时,我投弃权票。海湾战争爆发后,我呼吁有关各方克制,防止战争蔓延和升级。海湾战争后,在对伊拉克制裁问题上,我支持安理会决议应得到必要和切实实施,但主张随着决议的实施,应逐步取消对伊制裁。对海湾战后安排问题,我国主张海湾事务由地区国家自己解决。1998年初,美国与伊拉克就武器核查问题发生危机,我国表示联合国有关决议应得到执行,希望伊拉克政府同安理会合作,履行义务,但反对对伊动武,主张在核查中伊的尊严和主权及正当的安全关切也应得到尊重。我国与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合作,促成了危机的和平解决。


中国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人民坚定地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和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的正义斗争,支持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我国领导人先后对撒哈拉以南6个非洲国家进行了8次访问。撒哈拉以南25个国家的领导人45次访华。其中,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10国期间,提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和我国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强调中国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强调中国提供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些原则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同大部分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在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主持正义的国家支持下,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非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1978年至1997年,42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包括副元首、副总理)137次访华。我国22位领导人(包括副总理)对非洲41国进行了154次访问。其中,1996年5月,***主席访问非洲6国,提出了我国发展同非洲各国面向二十一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的五项原则建议:真诚友好,彼此成为可以信赖的“全天候朋友”;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利互惠,谋求共同发展;加强磋商,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面向未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江主席的建议受到非洲国家和人民的普遍欢迎,对跨世纪中非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加强磋商与合作。中国坚决支持非洲国家自主选择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反对外来干涉,通过和平协商解决非洲问题。在人权问题上双方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绝大多数非洲国家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反对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重返联合国的阴谋。我国同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迅速,八十年代我国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后,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多种形式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


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拉美国家同我国的关系曾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严重影响。但这一影响无法割断中国人民与拉美人民感情上的联系。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古巴人民、巴拿马人民和多米尼加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的爱国斗争。1960年中国同古巴,七十年代,同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12国建交后,中拉关系进一步加强。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1971年许多拉美国家在第二十六届联大支持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在200海里海洋权和拉美无核化等问题上也给予拉美国家以同情和支持。


八十年代以来,中拉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与我国建交国已增加到19个。一些同我国未建交的国家也开始考虑同我国发展关系。20年来,中国和拉美国家高层往来频繁。40位拉美国家总统、总理来华访问。我国领导人***、LIPENG、乔石、朱镕基、李瑞环、胡主席等先后访问拉美。中国与拉美地区多边组织及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政治磋商和对话加强。1990年以来,中国同拉美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政治磋商机构-里约集团保持着外长级对话关系。1994年,我国成为拉美一体化协会观察员国。1997年5 月,加勒比开发银行正式接纳我国为该行成员国。同年10月,南美一体化重要组织-南方共同市场代表团访华,同我国进行了首次对话。中国和拉美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看法,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拉美多数国家支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拉经贸合作蓬勃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9年的12.6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83.75亿美元。此外,我国同拉美国家在经济技术领域、投资领域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20年来,我国同东欧各国的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我国尊重该地区各国人民的选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新型国家关系,我国同这些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    
●思考题
1、毛**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及意义。
2、如何看待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化建设的重要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1-10 04:43:4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10 04:43:47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3 21: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