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9 13:1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六章 中苏关系的恶化
●学习本章重点掌握
1、中苏关系从友好到恶化的演变及其原因。
2、6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
3、中苏论战及其影响。
4、中苏大战最终引而未发的原因。
●教学要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友好合作的时期。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在国家关系方面出现了分歧。到60年代末,两国关系严重恶化,濒临战争边缘。中苏关系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世界局势,使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出现了新的分化和中苏关系出现分歧。
中苏关系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中最为曲折复杂的关系。两国跌宕起伏、曲折波动的关系,经历了由内部争论到公开论战、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到国家关系破裂的过程。
一、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
6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方针的调整,突出地表现在中苏关系的变化上。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8年3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调整了内外政策,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同**中央间的分歧逐步公开化。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会议即将结束前,赫鲁晓夫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新观点和对斯大林的评价,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仍毁誊不一。尤其是秘密报告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并相继酿成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引起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国党从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出发,对苏共二十大还是给予了支持。**中央在其八大的文件中肯定了苏共二十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反对个人迷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也阐明了中国党的立场。
二、两国关系出现分岐
苏共二十大以后,特别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中苏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分歧。苏联领导人不尊重中国的主权,要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服从其全球战略,遭到我国的DIZHI。主要矛盾和分歧表现在: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问题;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关于中东局势的分歧。
由于苏联当局坚持大国沙文主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致使中苏矛盾凸显。到50年代末,中苏两国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发展到公开化,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三、中苏关系的恶化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将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是难以避免的。苏美首脑1959年秋“戴维营会谈”后,苏联当局更加积极地推行“美苏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和“三和”外交路线。为此,苏联蓄意扩大和加深中苏两党分歧,并导致两国关系的恶化。60年代,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党断绝往来;两党的对立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
1960年6月,赫鲁晓夫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上,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中国***进行了全面攻击。**代表团同苏共领导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7月,苏联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并在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地区挑起边界纠纷。同年9月,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召开。苏共在会前散发一封长达6万字的粗暴攻击中国***的信件,并在会上带头组织对**代表团的围攻。
1960年,可谓是中苏关系演变的一个里程碑。中苏双方公开或私下的论战,以及苏联撤走援华专家、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同,已经使中苏同盟关系名存实亡。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导致中苏关系又一次开始恶化,不过中苏对双方的分歧还是采取了比较克制的态度。
1962年,苏联当局乘中国经济暂时困难、美蒋敌对势力不断骚扰大陆之机,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策动和胁迫6万多中国公民越境跑到苏联那边,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同年1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指责中国对印度入侵中国领土而进行的自卫反击的正义行动。伊犁叛乱和中印边界战争使中国感到自身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已受到来自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这一年苏联的对华政策和行为增加了中苏关系中的对抗成分。
1963年,中苏两党举行高级会谈(7月4日一20日)。其间,苏共于7月14日公布了《苏共中央委员会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指名道姓地全面攻击中国***及其领导人。7月25日,苏联与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的条约》。这个条约不包括禁止地下核试验。这就是说,苏美等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可以通过地下核试验来提高和改进核武器,而其他国家则无权通过一般的核试验来建立自己的核力量。苏联的目的显而易见,即在确立苏美核垄断地位的基础上,向中国施加压力,妄图迫使中国屈服于苏联的核威摄,依附于苏联的“核保护伞”,以便其对中国进行控制。苏联这一反华的严重步骤,使中苏关系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核力量。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苏联领导层内部矛盾而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共领导还要继续执行赫鲁晓夫的路线不变”。
1965年3月,苏共单方面发起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等7个反对苏共路线的党拒绝参加。莫斯科三月会议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1966年3月,**中央拒绝邀请,没有参加苏共二十二大,从此,中苏两党彻底断绝关系。
1968年8月,苏联胁迫华沙条约集团几个成员国一起大举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标志着继承了“赫鲁晓夫路线””的勃列日涅夫集团将苏联引上了推行霸权主义的道路。随后,苏联抛出“勃列日涅夫主义”,从理论上支托其对外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为霸权驱使的苏联当局于1969年3月终于挑起了入侵中国珍宝岛地区的军事行动,企图以军事挑衅和入侵来改变中苏边界现状。这证明苏联执行的是十足的霸权主义对外侵略政策。随后,苏联拟袭击中国的核基地,并为此试探美国的态度。
苏联当局不断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不是一般性的国家间的矛盾,而是妄图通过高压迫使中国屈服,故中苏矛盾的实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向题,是关系中国能否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事实上,中国并没有被压垮,顶住了压力。
中苏论战及其影响
从1960年至1964年,是中苏同盟走向破裂的时期。关于中苏同盟的破裂,目前的研究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苏同盟的破裂主要是由两国战略利益的冲突造成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同盟的破裂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引起的。
这一轮交锋的显著特点是,双方明显不再指望说服对方接受自己意见,所以公开指责对方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对方扣上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帽子。双方的着眼点也不再限于双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和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而是以此为基础扩大到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运内部的纲领路线之争。至此,中苏论战实际上已经开始。
1963年3月30日,苏共中央在给**中央的公开信中,指名攻击中国党。**中央于6月14日复信苏共中央,提出《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6月27日,苏联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召回在苏联散发**中央复信的三名中国使馆官员。中国对此提出了抗议。7月5—29日,两党代表举行了秘密谈判,未达成任何协议。从此,两党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展开了公开的论战。7月14日,即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共中央在内部发出《给苏共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在全国范围内传达。随后,从7月中旬到10月底,苏联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华文章和材料,肆意攻击中国,把中苏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为此,从1963年9月1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连续发表了《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等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通常简称为“九评”)。在这场大论战中,中国***对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进行了严厉的评判,并指出苏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大的***主义者。中苏两党的大论战,已使两党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相互间的矛盾已上升为势不两立的敌我矛盾。1965年3月,**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从而断绝了中国***同苏东各国共产党的联系。同时,这场大论战使国际共运出现大***,使统一的社会主义阵营宣告解体,也导致了一些党出现严重***和极左思潮的泛滥,给各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
毛**自始至终领导着中苏论战。
中苏边界问题的由来与中苏边界冲突
中苏边界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个悬而未决的复杂问题。中苏边界全长73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界之一。历史上,沙俄曾采用武力手段,蚕食了中国的大面积领土。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沙俄从中国掠夺的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中苏边界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沙俄统治时期割去中国大片领土,而且还由于它在不同时期超越这些领土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地区的形势逐渐紧张起来,两国间的摩擦时有发生。从1960年至1965年,苏联制造的边界事件有5000多起。为此,中国曾在1960年8月22日和9月21日,先后两次主动向苏联政府建议举行谈判。1963年8月23日,中国政府提出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避免冲突的有关建议。经过中国方面的努力,1964年2月至8月,中苏首次边界谈判终于在北京举行。在谈判中,由于苏方拒不承认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并坚持苏联从未侵略过中国领土,谈判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1964年以后,苏联不断对中国边界进行武装挑衅,中苏边界局势进一步恶化。
60年代,苏联开始在中苏边界增加兵力,最多时达54个师,100多万人。特别是《苏蒙友好条约》签订之后,苏联把军事力量推进到距中国首都只有几百公里的地方,对中国构成严重的威胁。从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苏联方面挑起的边界事件竟达4189起之多。中苏边界事件不断发生,最终导致了更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珍宝岛事件。
面对严重的边界武装冲突,中国政府重申了关于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贯主张。中国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原则包括:第一,应该分清历史是非,肯定中国清政府和俄国沙皇政府所签订的有关两国边界的条约是不平等的;第二,中方仍愿意以那些条约为基础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不要求收回沙皇俄国通过那些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三,任何一方违反条约侵占的另一方领土,原则上必须无条件归还对方,但双方可以根据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上的这些地方作必要的调整。
四、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党和政府对待中苏分歧一贯采取的方针是: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中国从来就不希望中苏关系恶化,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解除苏联的最高领导职务,勃列日涅夫执政。中国希望以赫鲁晓夫下台为契机,改善中苏两国关系。但苏联却宣称,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他们同赫鲁晓夫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别。更有甚者,苏联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下台了,现在该你们把毛**搞下台。对于这种无理挑衅,中国代表团当即给予了回击。
此后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声称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苏联甚至想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摧毁我国的核基地。暗地里,苏联政府还通过外交渠道先后向东欧国家和美国试探。面对苏联发出的威胁,中国不得不作好应付最严重局面的准备。苏联甚至想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摧毁我国的核基地。
随着上述一系列情况的出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认为,苏联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最严重的威胁。珍宝岛事件发生后,毛**立即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4月召开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也突出强调了准备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作好大打、早打、打常规战争甚至打核大战的准备。中国的战备工作迅速进入高潮。苏联霸权主义对我国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中苏大战最终引而未发。1965年2月5日至6日和2月10日至11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访问越南和朝鲜途中,先后两次在北京停留,并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毛**说,笔墨官司继续打下去,不死人,理论和原则的争论可以吵一万年,但国家关系还是要继续下去。
为争取缓和中苏之间的紧张关系,1969年9月11日,周恩来在北京首都机场会见了参加胡志明葬礼后回国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两国总理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坦率谈话。双方在和解气氛中达成谅解:双方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条件下进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先签两国军队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避免冲突,维持边界现状的协议。举行两国关系谈判和两国副外长级磋商。所有这些谈判和磋商都未取得实际成果,但两国关系的气氛逐步有所缓和。两国高层往来逐渐恢复,两国经济、科技和贸易等领域的互利合作重新启动。
7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关系没有继续恶化,是中国不断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出的努力的结果。
五、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大的路线调整内外政策,对外推行和平竞赛的政策,同美国大搞缓和,试图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中国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推进世界革命,提出了反帝反修的政策。中苏两国提出不同的战略,本是正常情况。但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不正常的关系,不允许有战略上的分歧。当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出现分歧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将中国捆在苏联的战车上。中苏分歧也表现出战略上的控制和反控制。
第二,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的关系,损害了这种利益也就破坏了双方的关系。从50年代末期苏联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到60年代末在边界上派驻重兵,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苏联首先是损坏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同时也损坏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国家关系的全面破裂。
第三,边界冲突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标志。
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两党、两国关系恶化的必然结果。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不仅将两国推到了战争的边缘,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珍宝岛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对中苏两国关系的影响。由于苏联将相当多的兵力集中在中苏边界上,使其减少了在欧洲的兵力。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寻求同西欧国家改善关系,导致了同西欧国家关系的缓和。中国为了减轻苏联的威胁,及时调整对外战略,采取联美反苏的政策,逐步改善了长期以来尖锐对立的中美关系。同时,也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
●思考题:
1、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60年代初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
3、从中苏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4、发展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1-10 04:33:0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1-21 15:20:3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8 22:5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