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3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卷交流] 国际关系考博专业知识整理专题六:冷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13 22:5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题六:冷战
        冷战的爆发原因,结束原因,对当时和现在的影响。标出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比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涉及危机处理的理论)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形式既是和平的也是非和平的。
起源
国际因素
        一国的对外行为及其同他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环境。二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①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同盟间的纽带逐步消失,这就客观上为大国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前是英、法、德、意、日、美苏几个大国并存,旗鼓相当,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而战后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国际力量的基本特征是“两极化”。而且美苏在欧洲、中东与远东等地区直接对峙。③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了动荡与混乱。许多国家政局不稳,而且各方势力介入殖民体系的瓦解,这种国际局势将美苏两个大国拖入广泛的国际纷争中去了。
国家因素
        因为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根本对立,两国国家利益基本相悖,所以两国逐渐走向了冷战,而不是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面临的问题。苏联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势力范围”,以确保国家安全,并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为了DIZHI“共产主义威胁”和“领导”世界,则力图削弱乃至击垮苏联。(意识形态在促使冷战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能认为冷战只是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而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常常交织在一起,例如它们常常是一致的。美国的反苏**政策及削弱苏联力量的做法,与它企图称霸世界的目标是吻合的。)
个人因素
        冷战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心理因素无疑加剧了两国的冲突。比如,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电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表达了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对对方的基本认识。而这种认识都夸大了对方对自己的威胁。
        一、冷战的起源和爆发
        冷战(1945年至1990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华沙条约组织)之间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二战的结束不仅使国际关系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苏两极,同时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法西斯国家的投降,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完成,随之而来的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的根本冲突。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势力范围的划分和争夺以及两国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使得世界必然成为对立、冲突的两极。这是美苏爆发冷战的根本起因。
        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战后和平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为维护世界和平创造了有力的舆论环境;同时,原*子DAN的出现及核武器的巨大威慑作用;另外,稳定现有国际秩序,维持雅尔塔体系以巩固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美苏双方之间的斗争并未全面升级。
        1946年丘吉尔著名的铁幕演说,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而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则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也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
        二、冷战结束的原因及特点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因此研究冷战的结束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研究苏联的解体。冷战并不是突然结束的,冷战的结束有一个过程。冷战结束至少有四个重要的标志:1、东欧剧变;2、德国统一;3、华约瓦解;4、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冷战结束的最主要标志,其解体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脱节,主要表现是政府行政效率低,贪污问题严重,人民不信任政府;
        2、苏联政治改革的目标与国内现实脱节,主要表现是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低,生活水平每况愈下;
        3、苏联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是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及武装入侵阿富汗;
        4、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与苏联的国家利益脱节,表现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民主派和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主动放权让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5、苏联的实力与其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所需的能力脱节,主要表现为以斯大林模式为特征的苏联社会制度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
        2、外部原因。
        美国推行的遏制战略则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外部因素。即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把苏联纳入国际社会,让苏联在参与国际合作中发生演变的影响
        苏联解体,退出冷战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苏联放弃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造成冷战在价值观念和历史使命感方面对抗的消失;2、苏联解体表明苏联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力量中心从国际舞台上消失了。这就造成冷战主要对手——美苏两国利益冲突的消失;3、苏联放弃了原来的对外政策,在冷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放弃了自己的阵地,使得冷战的主要特征——欧洲的均势不复存在。苏联解体表明冷战的主要特征已不复存在。
        三、对世界的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3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4、东西方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还在继续影响着冷战后地区局势的发展。Eg朝鲜半岛局势、阿富汗局势和台湾问题等。
        5、前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两极格局,但新的力量格局还没有也不可能因为冷战的结束而在一夜间形成。新旧转换时期的国际力量对比是处于变动中的,大国关系不甚明确,因而也就不稳定,容易导致冲突的发生。冷战后爆发的各类地区冲突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大多与新旧格局的转换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冷战占据着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许多地区的内部冲突受到压制和掩盖。而冷战结束则导致了世界上一些地区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6、历史经验常常能对政治家的行为产生影响。今天世界各国当政的政治家实际上是成长于冷战时期的,冷战时期积累起的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必然会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一起,影响着冷战后的世界。(冷战思维有市场的微观因素)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热”战,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东方国家指责西方国家“帝国主义”、“剥削劳工”,而西方国家则称东方国家为“极权铁幕”,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直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为止。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争端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但是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冷战结束的突出特点是冷战的一方,即苏联和东欧,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革,从而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实现了“不战而胜”的目的。
        四、冷战的教训
        1、不可低估意识形态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信仰、两种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和斗争。意识形态因素现在仍然存在,但这种形式的斗争的最好方式应当是和平竞赛和自由选择,这样才能避免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因素被过分强调和导致紧张对抗局面的重现出现。
        2、应当清醒地认识核时代战争的毁灭性,把避免爆发世界大战和努力以政治方式解决国际冲突作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之一。
        3、冷战期间,东西方对对方行为动机的主观认识有猜疑、不符合实际的成分,夸大了对手的威胁。SO领导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尤其是大国处理好相互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4、社会主义国家应注意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
        五、冷战中的标志性事件
        1、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
        从1962年8月开始,苏联把导弹及其有关设施用船只运往古巴。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他宣布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声称这是对整个美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公然威胁”,美国决不能容忍苏联的这种行为。以这次电视讲话为标志,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美苏都摆出准备在加勒比海大动干戈的架势。随着苏联撤走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于1962年11月20日解除了海上隔离,古巴到位危机结束。
        这次危机的重要后果是,它使美苏两国充分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此后,美苏没有发生类似柏林封锁、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那样严重的直接对抗,而采取了较为和缓的较量方式。另一方面,此次危机也使苏联认识到自己的战略核力量落后于美国,这促使了以后苏联军备竞赛的逐步升级。
        危机管理理论
        国际危机特指高强度的国际冲突事件。它有三个特点:①事发突然,用于解决冲突的决策时间比较有限(需要决策者的勇气、冷静和果断的性格,而不是周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在处理危机时,一个及时的错误决策也可能比一个迟到的完美决策更有意义。);②国家重大利益受到严重威胁;③冲突本身有升级为军事冲突或战争的危险。
        尽管国际危机都有发生和结束两个端点,但每场危机的过程却完全不同。在危机持续时间的长度、危机升级的危险程度、危机反复的次数等方面,每个具体危机都不同。
        国际危机管理是运用政治、外交等手段(包括军事手段)防止危机发生、抑制危机升级和消除危机的行为,其最终目的是防止战争发生。以战争结束的危机表明先前进行的危机管理是失败的。
        成功的危机管理需要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是:①挑战方有可能部分地放弃已获得的重大利益;②双方或多方都有解决危机的意愿;③在较短时间内,存在沟通、妥协的渠道和方式。
        2、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1950—1953)是冷战时期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之一。它更是中美关系的分水岭,两国从此“由疏远走上政治和军事的全面对抗”。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正式爆发,美国对此似乎始料未及。
        对此次战争的分析:
        ①朝鲜半岛在二战后的政治***的局面,反映了东西方尤其是美苏之间在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对峙。它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基本背景,也使朝鲜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有大国斗争的色彩。
        ②其爆发及其演变为国际战争,同美苏两国对形势估计不准确有密切关系。
        ③美苏在处理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时,都以避免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为基本原则,这使得这场战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两个超级大国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但是都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在战争转入拉锯战的阶段之后,美苏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找和平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停战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此次战争影响深远:它加剧了东西方冷战的军事化,使冷战进入了十分紧张、激烈的阶段。它加强了苏、中、朝的政治和军事同盟;战争爆发之后,杜鲁门政府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冷战结束至今,朝鲜半岛的政治***局面依然存在,造成该地区不稳定的因素还没有消除。
越南战争
        越战是冷战期间的另一场热战,但它自始至终是一场有限范围和有限规模的战争。它在以下方面不同于朝鲜战争。
越战持续的时间更长,它是美国所参加的最长的一场战争。
        2从战争的形式和战场的范围来看,朝鲜战争表现为典型的阵地战,而越战主要变现为游击战和反游击战。
        3、越战在起因、过程、苏联的卷入程度以及围绕战争有关的东西方大国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比朝鲜战争复杂得多。由于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两国虽然都援助北越,但已无法在越南问题上相互配合;在西方阵营里,英国明确表示不愿介入支那冲突;美国没有得到其盟友在朝鲜战争时给予的支持。
        影响:这场战争影响深远。它使得美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其实力急剧衰落;而苏联则借机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迅速发展了军事实力。到60s末70s初,苏联终于取得了与美国旗鼓相当的地位,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和DIZHI苏联的威胁,对其对外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推行缓和政策,开始与中缓和关系,借中国的力量DIZHI苏联。
        六、关于冷战的重要观点
        1、冷战既是意识形态斗争,也是权力斗争。冷战性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权力斗争,也就是战后两极格局中两大力量中心的较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冷战同传统的大国之间的斗争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但意识形态斗争和阵营对抗的色彩浓厚,这是冷战不同于传统大国斗争的重要方面。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冷战是两种意识形态信仰、两种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较量和斗争。冷战表现为参与双方都力图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削弱对方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影响。  
        2、冷战结束以后,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政治因素仍然在影响着某些国家的对外政治、经济政策。
        3、冷战的结束导致了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际社会的性质。国际社会仍是一个主要由主权国家所组成的自助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11-4 19:53: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1-6 20:54:51 | 只看该作者
Back 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1-9 23:34:0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4-10 23:49: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27 13:03: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好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7 21:36:44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7 18: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