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2-6-21 09:40:4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
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 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第三节 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
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1、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 ,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 “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 ,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第四节 西汉中期以后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汉代儒学的神秘化与庸俗化
汉代儒学的主要流派有古文经派和今文经派两大流派。此外,还有谶纬经学。谶纬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但仍着眼于社会政治问题。在政治上的根本观点是对王权、专制的肯定。谶纬使儒学和政治都为浓厚的神秘气氛所笼罩,儒学中的面对现实、积极求治的精神被窒息,对儒学和社会的发展都常年声了不利的影响。
二、东汉名教治国思想
三、东汉末年批判思潮
沉重的社会危机,师统治阶级中的一本分人的头脑清醒过来。他们面对社会现实,对政治进行了反思,试图寻找消除危机、化解矛盾的政治出路,表现在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出现了一股政治反思和批评思潮。代表人物主要有王符、仲长统等。
(一)对统治集团的批评
其一,批评君主昏暗。 其二,反对外戚、宦官专权。 第三,揭露了官员的腐败。
(二)君、臣、民关系
君、臣、民是基本的政治要素,关系到社会治乱。对于君臣关系,这些思想家们提出,要君明臣贤,君臣和谐。明君贤臣相辅相成、相须相用。
对于君民关系,荀悦认为君主的职责是统治管理民众,民众的职责是供养君主。
(三)官员的任用和管理
他们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张选贤与能;以德为才选择官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国家大***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政治思想。随着东汉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崩溃,两汉经学、谶纬神学左右思想界的状况被打破,出现了多种政治思想纷然杂陈的局面。
背景 东汉中平六年(184)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失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65年,司马氏集团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王朝,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司马炎继曹魏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又施行分封、荫客、占田、户调等政治、经济政策,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合法化。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社会的统治势力。依靠门阀士族进行统治的西晋王朝,只维持了几十年短暂的全国统一局面,就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推翻。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此后,宋、齐、梁、陈四朝迭相更替,史称南朝。北方,则有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16个小朝廷,相互争伐不止。439年,由鲜卑拓跋氏实现了统一,建立北魏王朝。从东汉末到隋朝再次统一全国,其间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国陷入***割据局面近 400年。在这段时间内,朝代更迭频繁,杀伐不已,官宦士民朝不虑夕,社会政治生活异常混乱和险恶。门阀士族势力结党干政,生活糜烂,斗富成风,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概况 在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与秦汉时期或法家为主或儒学独尊的不同局面,形成了各种学派各持异说、莫衷一是,思想比较活跃,论争比较激烈,近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新格局。这时期,陷入神秘化和庸俗化的汉代经学已丧失了为巩固封建统治作论证的功能,儒学独尊的局面也不复存在。思想家们从先秦诸子那里寻找思想资料,或旧论新翻,或标新立异,企图另立政治指导思想。在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现了以法治国、务实求治的主张和“无君论”等有价值的观点,也产生了消极颓废、遁世游仙的思想,影响最大的是玄学思想。
基本内容 玄学源于先秦的道家思想和东汉以来的清谈之风。魏晋学者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人通过注释《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等儒道经典,吸取神学目的论失败的教训,修补前人理论上的漏洞,在“有”和“无”、“本”和“末”、“众”和“寡”等问题的辩论中,从世界观的高度确立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利用道家思想的“道”,来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实际是以道释儒,儒道结合,把儒学维护封建统治的原则和伦理观念玄虚化,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提出的“无为而治”、“名教本于自然”、“以寡治众”等观点,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成为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为代表的政治家,面对***割据和社会混乱的现实,主张以法治国,唯才是举,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以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魏末晋初的傅玄继承先秦儒学,反对浮华虚诞和自然无为,力主振兴儒学,用人唯贤,重农抑商,先礼后刑,威德并济,明德慎罚,试图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以治平天下。刘毅大胆批评门阀政治,坚请罢除九品中正制,诋之为“毁风败俗,无益于化”,“漫主罔时,实为乱源”(《晋书?刘毅传》)。鲁褒作《钱神论》,王沈著《释时论》,痛责了那些求官买职,奔集势门,无耻钻营的势利小人,嘲讽了当权者贪财好利、挥霍浪费的丑恶行径。这是当时统治阶层中难得的清醒之声。江统作《徙戎论》,主张徙戎出塞,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比较流行。社会政治生活动荡不安,使人们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除了皈依宗教外,还从道学思想中寻求安慰。一些人受道家消极颓废思想的影响,奇装异服,玩世不恭,提倡极端的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遁世主义,《列子》中的《杨朱篇》反映了这种思想。失意的士大夫,甚至一些正直之士,也膺服道家思想,达生任性,不拘礼法,隐居山林,放荡不羁。受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的阮籍作《大人先生传》,首倡“无君”,提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全三国文》)鲍敬言提出了系统的“无君论”,指责君主是政治弊害和社会动乱的根源,向往无君、无臣的社会。
由于连年战乱,人们的生命和生活难以保障,东汉时兴起的佛、道宗教思想成了人们的精神避难所。统治者看到佛教“进可以击心,退足以招劝”(《弘明集?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从而大力提倡。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传,寺院林立,信徒众多。佛、道宗教思想成为统治者愚弄和束缚人们的重要工具。
特点与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法、道、佛各种思想既互相排斥又互相渗透融合,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它对于隋唐的儒、道、佛三教合一论和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在学术研究上,思想家们摒弃神秘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转而注重义理的分析和抽象的思辨,推动了本体和现象等世界观问题的深入探讨,开创了新的学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