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导介绍——保建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3 22:4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建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

保建云(1970-),男,汉族,出生于云南省陆良县。经济学博士(2001)、理论经济学博士后(2003),Erasmus Mundus访问学者(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经济学系,2006.10-2007.1)。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世界经济专业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第9、10届),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第4届)。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3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科研工作。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经济学系做“国际经济学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项目的访问学者。曾获四川大学优秀博士生宝钢教育奖(1999)、四川大学优秀博士生一等奖(2000)、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二等奖(200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科研成果院长奖(2006-2007学年)、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2008)、中国人民大学第5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优秀奖(2009)。2003年在南京大学被评为副研究员,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被认定为副教授,2010年晋升为教授,2011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应急项目、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育计划项目、亚洲基金项目与“985”自由探索项目等6项课题。出版学术著作8部(独著5部,合著3部),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90余篇。多家学术刊物的匿名审稿人。



A.主要研究领域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西方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
B.讲授课程

a.研究生课程

•高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宏观经济学
•高级国际经济学
•世界经济专题研究
•中级金融学
•数理分析方法
•博弈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b.本科生课程

•1.中级微观经济学
•2.中级宏观经济学
•3.国际经济学
•4.现代经济学概论
•5.国际经济关系
•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7.国际金融风险管理
•8.东欧中亚政治与经济
•9.计量经济学
C.出版的学术著作

•1.保建云著:《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及政策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保建云著:《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
•3.保建云著:《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
•4.保建云著:《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中国经验及其理论解释》,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4月。
•5.保建云著:《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开发、经营与管理》,西南财大出版社1999年5月。
•6.保建云、徐梅著:《经济转型、利益冲突与地方保护主义——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论解释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7.保建云、徐梅著:《会展经济——一种蕴藏无限商机的新型经济》,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5月。
•8.保建云、徐梅著:《企业速度——企业危机与扩张的新思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D.主持的科研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中国“十二时期”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70941012)。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利益冲突与政府统筹区域研究”(项目批准号05CJL027)。
•3.     教育部应急项目 “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09JYJR048)
•4.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育计划项目“国际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10XNJOO8)。
•5.    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The Asia Research Center 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亚洲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与亚洲转型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目批准文号:亚研字(2005002))
•6. 中国人民大学“ 985” 自由探索项目“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与开放经济部门的发展战略选择研究”(编号:01458230)。
E.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独著:1999-2010)

•1.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2.     《美国维护还是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基于霸权收益计算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
•3.     《区域发展差距、地方保护主义与市场一体化发展——基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经济转型大国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8期。
•4.     《经济转型、制度变迁与转型经济学研究范式及内容拓展》,《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5.     《中国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竞争与市场一体化——来自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验证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     《西方可持续发展概念论争》,《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
•7.     《中欧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及贸易保护主义治理》,《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5期。
•8.     《跨国公共产品与跨国俱乐部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2007年1期。
•9.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基于弱势产业与贸易保护有效性的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5期。
•10.  《转型经济中权利寻租与钱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
•11.  《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分析》,《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12.  《朝鲜经济转型中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特点分析》,《亚太经济》2008年第1期。
•13.  《中国与朝鲜双边贸易特点、比较优势及问题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14.  《贸易保护主义政治商业周期传播与国际治理机制构建——一个基于动态博弈模型的理论模型与政策选择分析》,《国际观察》2008年2期。
•15.《中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利益协调与地方利益均衡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1期。
•16.《商业寻租中的权力出租者与寻权者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央财大学报》2008年第1期。
•17.《发达地区间区域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地方利益协调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10期。
•18. 《论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利益冲突动因和表现及其治理》,《改革》2007年第3期。
•19.《革新开放以来老挝经济增长特点及与中国和越南的比较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10期。
•20.《地方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选择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6期。
•21.《中国与老挝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学术探索》2007年第3期。
•22.《企业区位理论古典分析框架的改进和扩展—-艾萨尔德理论体系述评》,《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23.《中国与外高加索三国贸易发展特点及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俄罗斯东欧中亚市场》2008年3期。
•2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给中国区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比较优势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
•25.《朝鲜经济转型中的借鉴效应与经济转型特点——文献进展、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延边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26.《企业跨区域生产分工的微观均衡分析》,《财经科学》2004年第2期。
•27.《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及其演变》,《学术研究》2004年第4期。
•28.《论经济转型方式与区域市场治理》,《改革》2004年第2期。
•29.《要素配置、企业效率与政策效果——区域经济政策微观依据与评价》,《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4期。
•30.《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开发的地域空间效应分析——兼评日本学者Hikarn Ogawa的理论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
•31.《经济转型的自然过程与政治控制——理论假说及其对经济转型方式与绩效差异的一个新的经济解
•释》,《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11辑。
•32.《邓小平区域发展思想研究》,《毛**思想研究》2002年第3期。
•33.《转型期中国消费者与企业行为演变中的产权制度变迁特点分析》,《理论学刊》2008年2期。
•34. 《论区域发展与社会保障关系》,《四川改革》1999年第11期。
•35.《中国改革目标选择与经济制度变迁方向》,《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3期。
•36. 《国际经济利益冲突的微观机制与我国的贸易政策选择》,载于《2009中国经济外交论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37.《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7期。
•38.《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双边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比较优势与风险分析——一项基于地理区位与跨国公
•共品供给的实证研究》,《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9.《论中国经济转型期权力租金的来源与控制——一个理论模型及基于1978-2007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40.《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动因及制度安排——渤海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分析》,《生态经济》2000年第3期。
•41.《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与越南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7期。
•42.《国际关税与补贴减让中的政府农业保护行为研究——基于WTO透明度规则的动态博弈分析》,载于《追踪·探索·创新——第六届全国经济学·管理学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0月。
•43.《企业区位理论的古典分析基础——韦伯工业区位论述评》,《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44.《我国农业资源开发中的优势选择》,《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
•45.《区域资源配置中的政府效应分析》,《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46.《论欠发达地区区域优势选择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学术论坛》1999年第4期。
•47.《论不正当价格行为对扩大内需的消极影响及治理对策》,《价格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
•48.《区域济运行中资源地域空间配置研究——一个数理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49.《中国经济转型期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学分析》,载于《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与实践——“徐敬君教授学术生涯5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50.《论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难点、障碍与对策》,《唐都学刊》2000年第3期。
•51.《论区域市场失灵与区域财税制度及功能》,《松辽学刊》1999年第5期。
•52.《封闭贷款与国有亏损企业改造——兼论降低金融风险的银企合作新模式》,《金融理论与教学》2000年第3期。
•53.《区域生产力微观构成分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5期。
•54.《论期权交易与我国金融风险控制——从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谈起》,《学术探索》1999年第6期。
•55.《我国市场变动及对策研究》,《天府新论》1999年第5期。
•56.《市场经济制度与公有制企业改革——评《改革后的反思——中国经济文明的历史逻辑》》,《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7.《21世纪我国区域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规划及其微观落实》,《城市改革与发展》2002年第1期。
•58.《论群众发展观与要素区位论》,《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5月。
•59.《论农业产业化与云南未来经济发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60. 《西部开发中的地方公共品有效供给分析》,《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2期。
•61.《封闭贷款与国有亏损企业改造》,《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年第11期。
•62.《中国对蒙古的直接投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当代亚太》2007年第6 期。
•63.《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及存在是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4期。
•64.《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全球存货变化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4期。
•65.《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壳”资源形成的制度背景与市场选择》,《经济问题探索》1999年第2期。
•66.《市场化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区域模式》,《经济管理》2007年第21期。
•67.《中国与东盟经济增长和进出口贸易发展:比较优势与政策选择》,《亚太经济》2009年第5期。
•68.《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7期。
•69.《中国与俄罗斯对外贸易与双边贸易发展比较分析》,《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3期。
•70.《论产品跨国生产经营网络扩展与产业内国际贸易垄断的新发展》,《国际商务研究》2008 年第2期。
•71. Bao Jianyun, “Economic Growth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ong Large  Open Economies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and Evidence”,paper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30 th Anniversary  of China-U.S. Relations: China’s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sponsored by 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ACPS))and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Renim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July 4-5,2009.
•72.Bao Jianyu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Economic Growth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he Europe”, paper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 th Asia-Pacific Forum on Economics and Finance :New Chang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Post-Crisis Period ”,sponsored by School of Finance at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FE),Beijing, China ,December 17-18,2009.
•73. Bao  Jianyun, “Economic Growth Effects of Trade between Two Large Open Economies: The Theoretical Mode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Nine Countries in the EU”,paper submit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9 China Symposium on Public Economics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sponsored by School of Economics at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China ,November 4-5,2009.(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CPEM2009) ”,Volume 7:Cluster Analysis, edited by Prof. Rong CHEN, Shan ZHOU ,published by World Academic Union(World Academic Press), Liverpool , UK ,, 200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6:4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