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主张。但是,此建议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因为美国不愿意看到在东亚出现一个全部由东亚国家所组成的、把美国排除在外的经济集团。不仅如此,美国还游说其盟友日本和韩国反对马哈蒂尔的倡议。89 因此,日本、韩国以及某些东盟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反对马哈蒂尔的倡议。马哈蒂尔后来披露:“美国出于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强烈反对成立东亚经济集团。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出访日本和韩国,并要求两国不要与这样的倡议有什么瓜葛。某些东盟国家也被建议不要支持成立东亚经济集团。当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以及美、加、墨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时候,美国竟然却不允许东亚国家进行对话。”90 然而,1997年夏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东盟-中日韩会议这一完全由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所参加的区域合作形式,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包括东盟和中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该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建成)、东盟+3财长会议达成的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清迈倡议(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以及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库、创立亚洲共同货币单位(The Asian Currency Unit, 亚元)的设想等等。美国虽然对东盟+3会议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它对这种排挤美国的东亚区域合作形式还是反感的。在美国一些学者看来,东盟+3的地区框架把美国排除在外,而把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包括在内,并且让中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有损美国在东亚的利益。91 作为一种应对措施,美国与一些东亚国家分别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包括2003年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2007年美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协定,以及正在谈判之中的美国-泰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于美国这样做的意图,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说得很清楚:“一旦东盟同美国的一系列协议全部完成,那么其价值就远远超出中国同东盟的一系列协议了。”92
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建立“东亚经济集团”的主张。但是,此建议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因为美国不愿意看到在东亚出现一个全部由东亚国家所组成的、把美国排除在外的经济集团。不仅如此,美国还游说其盟友日本和韩国反对马哈蒂尔的倡议。89 因此,日本、韩国以及某些东盟国家(泰国、印度尼西亚)反对马哈蒂尔的倡议。马哈蒂尔后来披露:“美国出于某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原因,强烈反对成立东亚经济集团。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詹姆斯·贝克出访日本和韩国,并要求两国不要与这样的倡议有什么瓜葛。某些东盟国家也被建议不要支持成立东亚经济集团。当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以及美、加、墨成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时候,美国竟然却不允许东亚国家进行对话。”90 然而,1997年夏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催生了东盟-中日韩会议这一完全由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国家所参加的区域合作形式,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包括东盟和中国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该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建成)、东盟+3财长会议达成的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清迈倡议(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以及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库、创立亚洲共同货币单位(The Asian Currency Unit, 亚元)的设想等等。美国虽然对东盟+3会议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是它对这种排挤美国的东亚区域合作形式还是反感的。在美国一些学者看来,东盟+3的地区框架把美国排除在外,而把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包括在内,并且让中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有损美国在东亚的利益。91 作为一种应对措施,美国与一些东亚国家分别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包括2003年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2007年美国-韩国自由贸易区协定,以及正在谈判之中的美国-泰国自由贸易区协定。对于美国这样做的意图,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说得很清楚:“一旦东盟同美国的一系列协议全部完成,那么其价值就远远超出中国同东盟的一系列协议了。”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