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我的考研经验3(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29 12: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和专业的大部分信息,所获得的途径一般以网络为主。学校都会在其网站上公布其招生和录取的相关数据,下一年的招生计划和专业考试科目和参考教材,大部分高校会在每年的中期(7、8月份)挂在网站上,但一般地说,每年的变化不大,如果专业课内容大时,可以将去年的信息作为参考并开始尽早复习。时刻对学校的招考信息予以关注并对该次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进展情况予以跟踪,可以及时的调整复习计划并安排相应的工作。所以,个人感觉考研复习过程中也应该经常性地从网上获得需要的信息,如果可以,请保持对网络的支持。很多学校有内网(不一定外网用户不能上),其上有学生论坛,这是一个结识同伴或获得学校最新消息的很好的办法,或者在各大考研论坛上留意感兴趣的发贴,也是很有效的获得有益信息的方式。
四、辅导班的问题
这里要说的是很多的公共课辅导班,基本上各个高校只要有考研的同学,都会有周围的一些所谓考研辅导机构去发放传单,做宣传,鼓动人们报他们的辅导班,他们会说的非常好听,并可能会举一些历史上他们的“光辉成就”,比如什么时间的辅导班的哪个老师押中了什么什么题,最后试题中有多少多少分数都是在他们预料之中的,有哪些学生在上了他们的辅导班之后最后的考试成绩是怎样怎样好等等。但是实际上,对大部分上了辅导班的同学之后评价,这个过程只是以自己对其的资金支持来拉动我们国家的内需了,一般这种辅导班的价格都非常贵,比如一个暑假里的所谓强化班每科就要390RMB左右。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些辅导班发布的信息都是虚假的,所了解的一个很近的例子是“高联”中一个政治老师(这里不谈其名了),2008年考研最后冲刺时,他曾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会押中3个或以上的大题,然而事实上,考试时只有一个他算是说对了,而且当时那道题,每个辅导班都做了预测(因为那是当年非常非常热的一个话题,谁都明白考研是以本年的焦点展开的,如果你平时对新闻有关心,你也会知道这是必然的事),他当时说如果自己没有达到其声明的程度,下年就不干了,结果,09年好像真没看到他。另外,有些辅导班会说自己的某个班在最后的考研试题中押中了多少多少分,了解了他们的计算过程,就容易理解了:比如强化班,把每年的科目按大纲的要求把各个知识点罗列并有可能会做些解释,最后说押中了多少,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把大纲全都弄上去,说全都押中了也对,特别是对考研这种基本上完全按大纲出题的考试来说。各辅导班之间竞争(Money)很激烈,因此他们互相贬低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宣传“讲座”和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具体的辅导班的具体的科目在讲授过程中,老师都会有指定的参考资料,甚至有时会强行让其学生购买,而且在课堂上会说另外一些参考书出的很烂,不要去看,然而事实上真的是那样吗?当然不是,有些书籍是公认的非常不错的,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说呢?如果你对他们的参考资料有个深入的调查,一般就会有所发现:指定的书目都或多或少的与该辅导机构的某些老师有联系,是由他们写的。
如果用一个确切的态度对上不上辅导班作一个决定,那么“没必要”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没必要对多数知道自己所缺少的是哪方面的知识和应该怎样获取的人来说,是这样的。一定要明白,自己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即使老师讲的再好,没有好好地体会和掌握也是没有意义的。当时我们学这些考研的知识时,花了何止一年两年的漫长时间,在辅导班老师几十天的压缩过程中,是不可能直接就学的透的。就人数报的最多的强化班来说,大部分人大热天去了之后,在几个小时的洗脑过程中,一般所能干的工作只是机械地抄老师的板书或者记其所说的重点在笔记上了,用来消化的时间只能在下课后,但是一般一门只有几天若干节课的时间,所以调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08年的一个同学,并没有报什么辅导班,但是其复习方法得当,最后考了421分,而报辅导班到最后却成绩一般或很差的学生数不胜数。对上了辅导班的同学,如果你和他们接触后,估计10个里面会有9个说上了辅导班并不值。
但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具有两面性,就辅导班的作用而言,当然也不例外。上述的观点下的没用是在一个条件下说的,这就是你明白要怎样复习及重点是什么时,这样的话,上辅导班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最后还后悔的一个决定,但是感觉大部分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能力的。如果心里没有主见,对考研中所要注意的事情一无所知,那么报个辅导班听听老师说说就算是必须的了,以免自己复习时抓不住重点,损失了一些宝贵的时间。以辅导班的优点来看,春季班适合于对考研一点感觉也没有,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复习和对每科的重点不了解的同学,暑假强化班适合于对各科基本上做了一个整体的复习之后,想通过老师的讲授再补充一下漏洞和再理顺一下思路的同学,对报的科目并没有通过一遍后的情况,强化班是没有意义的,老师到时讲的,估计只能说汉字是汉字,符号是符号,对你,全都是陌生的,冲刺班和点睛班适合于想在考前投机押题的同学,每年都会有最后考题和冲刺班和点睛班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一般出现在政治科目上,其他很少见到。这里要提醒的是,无论对报哪一个辅导班,动机一定要正确,考研完全是靠自己的艰苦努力一点一点地最后成功的,辅导班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种极其微弱的辅助力量,上了辅导班之后好好地理解和把握才是将其作用发挥好的关键,而这当然依赖的是自己的学习和体会。
五、关于导师的问题
导师的选择对于研究生入学及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复试后所选取的导师基本上就决定了一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今后的前途是怎样的,而在考研之前,很多考研的人可能都认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是以后命运的主体,在实际上,报名时的选择只是供参考或者是复试时分数线的一个区别而已,这一点,上面已经谈过(一些分数线根据方向划定的情况,而很多是根据专业大类直接统一划线)。所了解的一些同学,如果报的导师研究课题不多,那么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时间中就比较闲,做完了论文甚至有些自己出去找工作以锻炼自己和打发无聊的时间的情况,或者有些同学虽然报考了很好的导师,然而却得到了老师的区别对待,对其不予重视,那么即使考上了之后也会非常郁闷地度过这几年的时间(这在很多外校的考生的经历中很常见)。所以大多数考研人可以提供的意见便是:与其说考一个好的学校会让自己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倒不如说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更为有利,特别是对于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尤为如此(得到一个好的导师的项目支持是很有用的),而这也是最实际的问题。
研究生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就像现在的公司和职员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导师的最后确定时间对大多数考研者来说,适宜和通常采用的是在复试结束后,马上与导师联系并定下来。很多人问是不是应该早些联系导师,这样对以后会有利,客观地说,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不过对于大部分考外校的人来说,联系导师的难度很大,而且,即使发个邮件或者打个电话(打电话一般比较鲁莽)时老师说的很好,如果你去了他很乐意收下你,但在事实上,最终导师看重的一个是你的成绩,一个是你的能力,其他的都是第三位的事了。常见的现象是,复试开始前,老师都忙着找成绩好的同学说服其研究生阶段跟随他做项目,复试成绩出来后,成绩好的同学围着好的导师转以争取其收下自己,这两个不同的情况可以表现出导师和招收的学生之间的现实关系,不同时期,考研人要把握的东西是不同的,注意区别。另外,研究生入学后,和导师搞好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不然很容易出现上述例子中的被老师孤立的情况,而这种交往的处理,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教师之间也是有区别的,一般就是职称和资历不同,所招收的硕士生的数目和奖学金及公费名额的分配情况不同。随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式改革的推进,实行奖学金制的学校越来越多,某些学校会在下年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布时相应地出台有资格招收硕士生的导师的招生的详细情况,包括其各个奖学金的分派数目。在查找学校和专业信息时,同时留意一下相关的导师具体情况,对以后的复试联系和选择会有所帮助。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般地,好的导师和高等奖学金或公费之间是矛盾的,这个的意思就是,好的导师奖学金数目比较多、公费比例大,然而其招收的推免生的或者复试成绩高者的人数也比较多,而有些学校会因为部分资历较浅的老师生源不好,对他们倾斜奖学金和公费上的照顾,会使上述现象更加明显。所以在选择导师时,一定要在各个参考方面做个权衡,通常导师的信息学校网站上会有所提及,否则其学校中的同学会对老师们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另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调剂的时候的情况,对于这一个问题并不确定。调剂在一些学校中的结论是,无论是校内调剂和校外调剂,导师的接收有时候会决定此次调剂的成败,其含义就是,如果原报考专业你失利了,当选择调剂时,如果有导师肯接收为其研究生,那么在接下来的调剂复试过程中可能会顺利的多,学校也许会掌握的比较宽松,而如果调剂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结果可能会为虽然调剂下成绩好,没有导师收了,最后被迫淘汰,这是很惨痛的。然而学校间对这个的尺度可能有区别,如果遇到时请多做了解以免措手不及。
如果对导师的问题一直比较把握不好,这里建议可以采用的三次联系方式,即在招生简章出来后,对相关的导师情况加以了解后,向感兴趣的导师发个电子邮件,详细地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例如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各个课程设计情况及实习和工作情况等,之后看其的反应态度,一般可能导师都会表现的比较保守,并不会直接说明其意图,但如果他的情况不允许时,通常会直接说出来,如果态度比较好时就是比较有希望,以后考个好成绩就是主要的目标了,这里要注意的是选择导师时尽量专一,如果发的比较多,最后考上了见了其他的老师谁都会觉得不太自然,如果自己的实力还不错,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感兴趣和项目充分的为好,其为第一次。第二次可以在初试结束之后的几天内,在上个准备工作做了之后,报告一下自己的考试情况,向其询问接下来要注意的问题及要做的工作,如果你的情况还可以的话,老师会有所表现的,在态度和重视程度上都会以你反映的具体细节而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阶段时,要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开始着手联系导师了,特别是你考的不理想的话,做的工作更要细致,对以后会有利。最后一次便是在复试时,可以在复试正式开始前几天去学校见见导师,直接与老师交流,获得其对你的第一手信息,如果不合适,一定抓紧时间找更适合的导师,复试结束成绩出来后,学校一般要求考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导师,还有很多其他关于入学的事宜去办,所以整个复试期间一定要利用好每个机会确定导师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不要因时间的最后紧张而投向了错误的目标。这里说明一下,感觉考外校联系一个本不认识的导师时,在最后确定之前,(在满足必要的需求之后)交流的次数为越少越好,毕竟老师们都比较忙,还没认定为自己的学生之前,和一个不相关的人谈今后是一个很空洞的事,联系的太多会使他们厌烦,最后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切记。
六、杂项事宜
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这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一般大三下还好一些,有的专业的课程还会比较紧张,各个同学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学习,宿舍和教室的气氛也许比较适宜。但是到了大四,基本上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专业的压力都不会太大,找工作的和考研的分流,还有少数的在宿舍里闲着,无论是宿舍里还是上课时的教室中,都会比较混乱,这样的环境是对考研不利的。如果可能,可以和同考研的朋友一起在校外找地方住,虽然日常的生活考虑的要多些,但习惯了之后就好了,而这个稳定的气氛有利于学习。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参考的一种解决方式是换宿舍,同考研的同学大家集中到一起,环境会好的多,平日里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学习上也可以共同促进。考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最后放松之前,一定要把握好碰到的各种事情的关系,恰当地处理,而人际关系在这期间是重要的,包括宿舍之间的同学关系,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和保研的同学时常交流学习课程中的内容,与舍友经常培养一下感情,和任课老师好好说明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这样的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而且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也可和大家讨论后一起解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3-31 23:0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4-26 13:1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23:5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