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政名词解释14(个别字打错了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4 23: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36、雁型模式
        1956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他在考察日本出口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发现,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国产品逐渐取得出口竞争优势,然后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日本在创造出新产品竞争优势的过程。1984年,另一位日本经济学者阿部用雁型模式解释亚太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经济赶超的过程。一些学者将东南亚地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所形成的阶梯型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概括为“东亚模式”。
       
        137、新思维
        新思维是前苏联最后一任最高领导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任期间在政治、经济、外交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思想。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鉴于美国依仗其经济技术优势一再对苏联实行“经济制裁”,特别是想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打破均势战略平衡,苏联认识到它面临的严重挑战,实际上是一场尖端技术、经济活力和应变能力的综合国力的竞赛。他对苏联的经济发展重新进行了评估,把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当作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苏联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以赢得时间。
        在苏共27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对国际形势进行“重新思考和全面分析”,抛弃一切“陈旧过时的东西”,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引人注目的调整。在对美关系上,苏联采取以软对硬的灵活姿态,积极谋求缓和美苏关系。在最为突出的核军备竞赛领域中,戈尔巴乔夫声称,没有人能够在核战争中获胜,也不能赢得核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一再发动和平攻势,接二连三地提出裁军建议,并单方面宣布停止核试验,争取实现“最低水平”的均势战略平衡。同时尽可能打消或推迟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在地区争夺上,主要是保持既得利益,避免与美国迎头相撞。同时改变过去的两极观念、四面树敌、自我孤立的做法,注意改善同邻国的关系。表示要改善同中国、日本的关系,承认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政治现实”,竭力推动在欧洲重建缓和,鼓励西欧的独立倾向,承认世界的多极化。在强调苏联东欧“协调行动”的前提下,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扩大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加速苏联经济发展步伐。
        经过调整的苏联外交战略,其意图是面对新技术革命和太空军备竞赛的严峻挑战,把确保均势战略均势作为最重要的课题,以军备控制为重要内容,开展多边缓和外交,努力谋求同各方改善关系,为实现加速发展战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增强综合国力。
       
        138、代顿协议
        1995年,前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协议,结束了波黑战争。
        1995年11月21日,前南地区三方最高领导人—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经过两周的艰苦谈判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草签了波黑和平协议。波黑内战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在近4年的战乱中,有200万人死于非命,20万人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的波黑人民终于摆脱了战争阻霾,迎来和平的曙光。按照协议,波黑将成为穆一克联邦和塞族实体分治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成为统一的波黑共和国首都。代顿协议已于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暑,并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赏和欢迎。
        1995年11月的代顿协议,使波黑各族居民在长期流血冲突后开始和平生活。代顿协议的核心在于取消导致民族矛盾的全民公决。
        该协议规定,波黑由穆克联邦(占领土的51%)和塞族共和国(占领土的49%)两个政治实体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邦一级由三大主体民族各派一名代表组成三人轮流坐庄的主席团,下设部长会议(政府)和议会。为监督协议的执行,国际社会还向波黑派驻了拥有广泛权力的高级代表和以北约为首的驻波黑多国稳定部队。
        《代顿协议》为波黑重新带来和平。在过去十年,有一百多万难民重返家园,因民族仇恨引发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几乎绝迹,大规模的战后重建工作已经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在战后十年增长了两倍。中央银行、新的统一的海关和税收等系统也已建立。
        但国际社会日渐认识到,《代顿协议》是一个经过长期谈判而达成的停火协议,并不是一个把波黑建设成一个能有效运转、现代的多民族欧洲国家的蓝本。由于战争创伤造成的民族敌视依然随处可见,政府机构中各族的制衡造成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解进步。
       
        139、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2002年6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此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Roadmap Peace Plan),并在2002年12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但由于以色列的阻挠,美国没有及时公布方案的具体内容。
        2003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改革,设立了总理职位并组成新内阁。4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犹太人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尽管以色列此后根据自行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于2005年8月开始从加沙地带撤离,但单边行动计划与“路线图”计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40、东盟地区论坛(ARF)
        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ARF外长会议每年轮流在东盟主席国举行,之前召开高官会,为外长会议做准备。ARF是目前亚太地区的惟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141、《朝鲜停战协定》  
        全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1953年07月27日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同日生效。协定规定,协定各条款在未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修正与增补、或未为双方政治级和平解决的适当协定中的规定所明确代替前,一直有效。
        协定包括序言和正文5条63款,并附有《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和《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
        2009年05月27日,朝鲜人民军驻板门店代表部发表声明说,韩国正式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把朝鲜半岛局势“拖入了战争状态”,朝鲜为此将采取三项措施。其中一项为:鉴于美国纵容韩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违反了《朝鲜停战协定》,抛弃了停战协定签字国的责任,朝鲜也将不再受停战协定的约束。在停战协定失去效力,朝鲜半岛即将重新回到战争状态的情况下,朝鲜军队将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即朝鲜方面正式宣布退出1953年07月27日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
       
        142、《京都议定书》
        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和1%。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3-31 13:27:45 | 只看该作者
xiexe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23: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