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政名词解释12(个别字打错了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4 23:0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渊源) ①列宁的 “ 和平共处 ” 理论②斯大林关于 “ 三大矛盾 ” 学说③近代中国思想家所追求的 “ 平等 ” 。( 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 1、新中国建立后,外交政策的过渡性,有两个转变:①中国***由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②共产党领导人由革命运动领导人向国家领导人的转变。2、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3、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外交的重新思考和调整。表现在:①重新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②对国家外交政策认识的深化,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提出的过程)1953 年12 月31 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的赞同,并写入1954 年4月29 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同年6月28日和29 日,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都确认了五项原则(把“ 平等互惠 ” 改为 “ 平等互利 ”)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把“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 改为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通过的和平相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意义) 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阶段性界碑,是由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性步骤。2、从中国外交的发展全局来看,在当时对中国突破西方遏制,扩大对外交往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21、多米诺骨牌理论
        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声称如果印度支那陷入共产党统治,东南亚其它地区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他警告说,这种局势对西方来说,后果不堪想象。鉴于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FaGuo撤离印度支那后,开始大幅度援助及扶持1954年建立的吴庭艳政府直接插手越南内战,以至于后来美国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的越南战争。
       
        122、PKO法案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以向美国提供130亿美元“资助”的代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自卫队走出国门的梦想。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打着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旗号,1992年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即PKO法案。为消除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怀疑和为自卫队出国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在制定PKO法时还提出了所谓的PKO5原则。这些原则对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时的武器使用、行动内容等做出了规定。
       
        123、“三和政策
        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他是赫鲁晓夫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总方针。借助“三和政策”苏联向西方国家展开一个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迫使西方国家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和大国地位但是赫鲁晓夫企图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这就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三和路线”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渊源。

        124、朝鲜战争
        冷战中的一次热战,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开始。中朝人民并肩作战,连续进行5次战役,使战线稳定在38度线附近,迫使美国与1951年7月接受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遭受到可耻的失败,但从此朝鲜半岛处于***状态。朝鲜战争的胜利,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但中国是以牺牲解放台湾的机会和推迟国内建设的代价来取得的。

        125、巴以问题
        主权之争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地,迦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而犹太人原属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闪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今天的伊拉克巴士拉地区。公元前18世纪,他们在部族领袖亚伯拉罕的带领下,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商路开始迁徙,辗转于叙利亚地区,最后扎根于当时已有较高文明水平的迦南地,同当地的土著人和睦相处。经过几个世纪的休养生息,犹太人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国。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看来,无论是迦南人(即现在的巴勒斯坦人),还是犹太人,都是生长在同一块土地--巴勒斯坦地区的兄弟。然而,就是这样的兄弟历史却成为了他们以后冲突的根本原因:巴勒斯坦人宣称自己是古迦南人的后裔,几千年来他们一直在此生息繁衍,自然是巴勒斯坦这块地的主人;而犹太人则主张他们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了2000年,并建立过强盛的王国。
        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继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后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想。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上,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暴动和罢工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动乱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面对阿拉伯国家的反抗,1939年5月,尽管英国政府马上改变初衷,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的进入。然而,《巴勒斯坦白皮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加之战后很多国家还是不能接受犹太人,就连素以移民国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犹太人别无所去,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于是,犹太人纷纷奔向巴勒斯坦。以色列立国犹太人纷纷奔移巴勒斯坦,而阿拉伯人则坚决反对,两方都不能得罪,英国自觉力不从心,于是将这个烫手山芋移交给联合国。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军队;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 
        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下午, "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独立宣言》,以色列建国;然而,遗憾的是,联合国决议中提到的阿拉伯国家却因为阿拉伯人国家的普遍DIZHI决议并没有同时成立。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以色列宣布停火后,趁机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而巴勒斯坦也因此被分为三部分: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从此成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又称"六天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战争于6月11日结束。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即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入侵黎巴嫩,在6天之内占领了黎巴嫩1/4的领土,攻陷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大部分基地。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联合国现已确认,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全球有350万巴勒斯坦难民有权要求以色列对他们在中东战争中损失的财产和生意作出赔偿,并允许他们回国。目前,部分巴勒斯坦难民已加入当地国籍或移居欧美。另有约110万难民仍居住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的难民营中。此外,还有约250万巴勒斯坦人也被确认为具有难民身份。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以色列不断修建新的犹太移民定居点。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军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等阿拉伯土地。以政府虽未正式吞并这些土地、但犹太移民却在当地建造了大量定居点。但以色列认为他们对目前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大多数以色列人的定居点拥有主权,以方有权根据定居点人口的自然增长进行扩建。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经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4万人。以色列的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巴勒斯坦方面认为,被占领土上的犹太人定居点是非法建立的,应全部取消。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决议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但目前巴方不得不同意维持现状,并由以军维持其安全。
        戈兰高地: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都在闹水荒,正如佩雷斯说的那样:"中东地区水比石油更重要。"在中东和平进程的历次重大谈判中,水资源总是有关各方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戈兰高地之所以长期成为叙以谈判的焦点,与其丰富的水资源不无关系。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很快意识到水及其源头对于其生死存亡的作用,并数度为此而发动战争。在1967年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占领了约旦河水资源的大部分,并在1978年和1982年对黎巴嫩开战,企图掌握利塔尼河的控制权。目前,以色列近40%的水来自约旦河西岸。经过几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水资源。围绕着水资源问题,阿以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巴勒斯坦在西岸被占领土开采水的行动遭到禁止,这使巴勒斯坦人更加感觉到收复失地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在被占领土上,以巴双方的用水极不平衡。在希伯伦的5000名犹太定居者,一天可以得到1.7万立方米的供水,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40万巴勒斯坦人,每天总共只能得到7000立方米的水。
        圣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全城由旧城(东城)和新城(西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新城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耶路撒冷是一座具有5000年历史的城市。历史上,不同的民族,包括犹太人、亚述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等都在此繁衍生息,于是成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联大在通过第181号决议时,就考虑到耶路撒冷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将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194 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耶路撒冷被分为以色列辖区(西耶路撒冷)和阿拉伯即约旦辖区(东耶路撒冷)。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踩着亲真寺里面的石头登天接受真主启示后返回人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地方。对于犹太人来说,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无论如何都应归他们所有。1950年,以色列就自行宣布耶城为其首都。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片阿拉伯领土,并于1980年7月宣布合并后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3-31 13:26:09 | 只看该作者
xieec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0 19:0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