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政名词解释10(个别字打错了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4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01、伊朗门事件
        里根政府为营救人质同伊朗秘密进行武器交易被批露而引发的政治丑闻事件。里根上台后对伊朗采取强硬外交政策,同时公开反对别国向伊朗提供武器。为了解救被黎巴嫩激进组织扣押的美国人质,从1985年5月开始,美国秘密地与对黎巴嫩激进组织有影响力的伊朗进行商谈,希望以出售武器换取人质。在向伊朗出售了几千万美元的武器后,三名人质获释。1986年11月,此事被黎巴嫩报纸揭露,在美国和国际上引起风波。不久又揭露出售出这笔武器所获大笔利润转到尼加拉瓜*政府武装之手。所有这些均未通知国会,属于违法行为。报界借“水门事件”之名称之为“伊朗门事件”。丑闻揭露后,阿拉伯国家强烈谴责美国违背在两伊战争中严守中立的诺言,美国政界对里根政府欺骗国会的行为感到震惊,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国会没有弹劾总统。但关于美伊武器交易的责任问题,国会仍在追究。
       
        102、第四点计划
        在美国战后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中,亚非拉地区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战略上,对美国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达到全面控制亚非拉的目的,美国需要制定一个着眼于长远的总体计划。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了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1、支持联合国 2、继续推行世界经济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3、加强与爱好自由国家的合作,反对侵略威胁(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技术援助不发达地区。其中前三点都是已经推行或正在推行的措施,唯有第四点是新提出来的,因此这个计划后来被成为“第四点计划”。第四点计划经美国国会两院长期讨论后于1950年6月获得通过。为推行第四点计划,美国派出大批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技术“合作”,并接受许多国家的人员到美国培训,主要项目是农业、原料开发、运输、职业教育等。为此美国政府需从每年的财政年度中拨款以实施该计划。第四点计划是美国打着**产主义和技术援助的旗号,大规模向亚非拉渗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新殖民主义的一个步骤。它带动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的资本输出,并为美国工业发展取得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03、日本北方四岛问题(捉择、国后、齿舞群岛、色丹岛)
        北方四岛是阻碍俄日关系根本改善的核心问题。二战后期,苏联为取得战后在远东地区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并于同日迅速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前一天,即8月14日,美国把准备发给日本政府的《总命令第1号》先行通知盟国,自行划分了受降区域,其中规定中国东北北纬38度以北的朝鲜和库页岛,由苏联远东军最高统帅受降。因为苏联的受降区未包括千岛群岛,斯大林遂于8月16日电函杜鲁门,提出两点修正,其中之一是要求明确“整个千岛群岛将由苏联占有”,杜鲁门同意了苏联这一要求,但又宣称“这些岛屿的处理必须在和约中决定”。1945年8月18日,苏军开始在千岛群岛登陆,并占领了属于北海道的色丹岛和齿舞岛。1946年2月,苏联宣布领有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并将其编入苏联版图。这是北方四岛问题的由来。1951年9月8日,美国单方面签订了对日和约,苏联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因此苏日两国仍处于战争状态。在1955年的苏日复交谈判中,苏联方面曾考虑把北海道的齿舞和色丹两岛移交给日本,但日本坚持要求一并归还捉泽岛和国后岛。1956年双方复交,结束战争状态,但领土问题仍悬而未决。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鉴于国内的压力,坚决拒绝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向日本做出让步,甚至否认俄日之间存在领土问题。虽然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曾多次举行会晤,俄领导人也表示尊重前苏联政府与日本之间就该问题的有关协议,但关于实质性问题双方未能取得任何进展,北方领土问题仍然是日俄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104、万隆会议
        又称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由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五国发起,于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有阿富汗、缅甸、中国、印度、日本、埃及、印尼、伊朗、苏丹、巴基斯坦、黄金海岸、埃塞俄比亚、利比利亚、利比亚、约旦、柬埔寨、伊拉克、老挝、黎巴嫩、菲律宾、沙特阿拉伯、锡兰、也门、土耳其、越南等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国际形势和有关亚非国家人民共同利害关系问题。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大会发言中阐述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主张,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各国代表普遍接受,为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议最后发表公报,共有10项,被人们称为“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05、柏林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 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由于各占领国都力图把对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十分激烈,而柏林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
        1948年柏林危机:从1946年末起,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日趋尖锐。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 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 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为两个城市。 美英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1958~1961年柏林危机: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 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59年 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和柏林问题,毫无结果。9月15日至27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Н.С.赫鲁晓夫访美,同D.D.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就柏林问题恢复谈判的谅解。随后,美、苏商定1960年 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由于 5月1日发生美国U-2型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事件,首脑会议和艾森豪威尔访苏均被取消。1961年1月20日,J.F.肯尼迪继任美国总统。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各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会,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 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 3年多的“柏林危机”。  
       
        106、布雷迪计划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不仅威胁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因此,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相继抛出了“宫泽计划”、“密特朗计划”、“贝克计划”,但皆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107、大西洋联盟政策
        1946年冬至1947年春,逐步形成了美国对西欧的总政策,即大西洋联盟政策。这一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为了遏制苏联,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西欧作为盟友,同时也有利于美国开拓一个广阔自由的西欧市场。这项政策的要点是支持西欧的复兴和联合,加强美国同西欧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合作,以便控制西欧,进而称霸世界。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具体表现是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是美国加紧制定控制西欧的政策。
       
        108、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1949年4月4日宣布成立。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
       
        109、美苏戴维营会谈
        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110、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1946年 2月 22 日,美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八千字电报,后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从而提出了一整套 “ 遏制 ”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  一,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 根源在于俄国人那种传统的和本能的不安全感 ” 。二,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源。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 “ 独*制度 ” 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三,苏联的政策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和威信,力求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四,美国的对苏政策。 “ 遏制俄国扩张倾向的政策 ” 。五,遏制苏联的目标。遏制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并竭力促使其内部发生变化。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对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对苏战略和政策的确立和执行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为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自杜鲁门起美国历届政府的一项基本对外政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2-3-12 21:46:4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国关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3-12 21:46:59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国关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3-31 13:14: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21:0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