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转自 厦大考研人家园:www.xmukaoyan.com
第1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观点,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中国志士仁人的思想境界中分析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 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个人价值是人的活动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价值是不可分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表现。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它强调人应该更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当国家有难时,要挺身而出。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价值观是以社会价值为重,强调个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对此我们应该肯定。但它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道德价值要求,是一种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也有其局限性。
【相关思考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与价值的观点,分析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思想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内涵。
【答案要点】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的特点是客观性,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的特点是主观性,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3)“三个有利于”以主体需要、愿望为目的,是价值判断标准。但是,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中,最根本的又是生产力标准,体现的是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标准在我国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破除了“姓资”、“姓社”抽象的争论,提出了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可操作的根本标准,是立足于实践检验和生产力衡量这些真理性认识标准的价值判断标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为了人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请据此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把人们自身对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和自身发展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2)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强调了人的多种价值要求,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实现,以及人的自身价值的提高,强调了人民群众都能实现多种价值需求,都能提高自身的价值,这是发展的根本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3)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充分反映了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这种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的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理想。这种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根本所在。
(4)中国***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在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追求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奋斗的最高目标;就是走群众路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说到底,科学发展观所反映的这种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最终就是要切实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上。
第2题根据材料分析科学发展观
【材料1】
(1)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因为教育、科学、文化、国家卫生、社会保障、社会就业以及反贫困、反腐败等社会建设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在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和国企破产中受到严重损害,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因为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人民利益为本,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人均阅读量减少,即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因为以人为本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或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产安全,重大伤亡事故频发,以物为本;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官为本,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材料2】(四个针对、四个强调)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2003年抗非典期间,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峻挑战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医疗卫生等社会建设,促进经济与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2)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困难群众的问题日益增多,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在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和国企破产中受到严重损害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利益为本,使全体人民特别要使困难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是针对近年来经济发展过快过热,主要是钢材、水泥等第二产业中的重化产业发展过快、过热,煤油电运高度紧张,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出来的,强调经济本身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4)是针对一些地方,领导部门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生产安全,重大事故不断;或者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提出来的,强调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
【答案要点】
(1)分析材料指出问题。
(2)政策措施(十大方略)
①关键是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主题是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③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⑤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⑥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的拉动作用;
⑦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⑧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⑨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
⑩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3)相互关系
①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②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
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相关思考角度】
——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答案要点】
(1)政策措施
①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国;
⑤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搞好科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解决好反贫困、反腐败和社会就业三大问题。
(2)相互关系
①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②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怎样正确认识、正确处理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发展的目的是人,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2)经济是基础,发展经济一要依靠人,二是为了人,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又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 一切地方和部门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际上是以物为本,以官为本。
(2) ***提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
(3) 为人民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一切为人民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实事求是的政绩观,讲实话办实事的政绩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最后,是科学发展的政绩观,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1)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是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强调发展的主体性和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反映了辩证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正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在方法论上的基本要求。
(2) 唯物史观强调
①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的发展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自身、来源于人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
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理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并通过不断努力,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在历史观中,以人为本主张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价值观中,它坚持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倡导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人的崇高使命。
(3) 科学发展观强调“平稳和较快增长”,强调“好的增长”和“又快又好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质与量的观点加以分析。
①质是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开来的内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长期保持了高速经济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没有达到“好的增长”。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中的贫富差距过分扩大、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各种利益矛盾日益集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短缺、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型增长严重抬头。所以我们要强调科学的、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质与量的统一,注重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如果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种经济发展必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困难甚至灾难。
(4) 运用唯物史观关于人口因素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处理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②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不高、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以及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但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③对我国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育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三要努力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