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前辉煌的南斯拉夫航空工业
塞尔维亚的航空事业发端于1909年11月,南斯拉夫飞行先驱Eduard·Rusjan在位于Ljubljana以西的Nova Gorica完成了南斯拉夫最早的动力飞行。
1918年,南斯拉夫王国成立。1923年,南斯拉夫王国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成立了伊卡鲁斯股份公司和罗戈扎斯基股份公司,这两家公司拥有相当高比例的熟练工,而且还有一些在一战时受雇于德国和奥匈帝国飞机制造厂的设计师,正是这些熟练技工和设计师在南斯拉夫航空工业的起始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初,这两家公司通过购买许可证的方式生产勃兰登堡式双翼机,1928年开始生产法国的Potez 25双翼侦察机和Hanriot H.32 陆基型和 H.41 水上飞机机型教练机。同时期,南斯拉夫飞机与赛艇工厂生产了 Dewoitine 全金属战斗机与 Gourdou-Leseurre B3 战斗-教练机,国有的Kraljevo 航空工厂生产了布雷盖XIX多用途双翼机。
20世纪20年代末,南空军司令部和皇家航空俱乐部派出一些年轻的航空工程师前往法国学习,正是这项政策为南斯拉夫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航空人才并直接促成了南斯拉夫第一种完全自行设计生产的飞机——IK-1的诞生。
两位从法国学习归来的年轻工程师Ilic 和 Sivcev在业余时间在地下室里完成了了IK-1的设计。这种飞机突出速度、火力和机动性。装备有20毫米机关炮和强劲的Hispano-Suiza 12Ycrs航空发动机。虽然受到空军和航空工业内部一些支持双翼机,对单翼机安全性持怀疑态度人士的反对,但在有识之士的支持下1935年4月22日,IK-1的原型机IK-01还是进行了首飞。1936年8月24日,第二架全金属原型机IK-02完成首飞。在与霍克“愤怒I”十六次模拟格斗中,IK-02都完全压倒了霍克“愤怒I”。鉴于IK-02的优异性能,军方决定立即投产,1937年12月,伊卡鲁斯公司获得了12架IK战斗机的订单,官方编号IK-2。
在完成IK-2的设计工作之后,Ilic 和Sivcev以及新加入的Slobodan Zrnic进行了IK-3的设计开发工作。这款战斗机采用了下单翼的布局,结合了英德两国新型战斗机的思想,速度和盘旋性能都优于英国的“喷火”、“飓风”以及德国的Bf-109战斗机。1937年底,IK-3的原型机完成首飞。虽然在试飞阶段发生了原型机失事坠毁的事故,但在问题解决后空军于1938年11月与罗戈扎斯基公司签订了首批12架IK-3的订单。在当时IK-3可以说是一款可以与先进航空国家战斗机相抗衡的新型飞机。
IK-3获得军方认可后,几位设计师又设计了IK-5双发重型战斗机,该机类似于德国的Bf-110,可以执行空战、轰炸及侦查等多种任务。1940年著名飞机设计大师西科斯基访问南斯拉夫时就曾表示:IK-5将成为同类型战斗机中表现突出的一款。但由于德国入侵南斯拉夫,IK-5这型性能先进的战斗机的设计制造工作在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的情况下就被迫中断了。
在抵抗德国入侵的战斗中,南斯拉夫空军的IK-2和IK-3战斗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IK-2在性能上远落后于德国的Bf-109,在战斗中虽然损失惨重,但也取得了击落Bf-109的战果。IK-3虽然可以与Bf-109相抗衡,但该机装备部队时间短,数量少,所以在整个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但是在抗击德军轰炸机对贝尔格莱德的轰炸的战斗中,IK-3还是发挥了其优异的性能,非官方资料记载IK-3战斗机至少取得了击落敌机13架的战果。
二战后的发展
战后,新生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IK-3的基础上研制了S-49战斗机,换装了来自苏联的VK-105发动机。其改进型S-49C采用了法国的H-S发动机。该系列战斗机在南斯拉夫一直服役到1961年。
为了紧跟战后研制喷气式飞机的发展潮流,1957年南斯拉夫航空技术研究院根据南斯拉夫国情开始研制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就是后来的“海鸥”轻型教练机。
“海鸥”轻型教练机于1961年5月试飞,两年后正式投产,该机采用英国罗·罗公司的“蝮蛇”2/22-6型涡喷发动机,推力达11.12千牛,最大速度812千米/小时,长10.34米,高3.8米,翼展11.62米,空重2.62吨,最大起飞重量4.3吨,乘员2人,最大航程1240千米。机头装有两挺12.7毫米机枪,可挂载两枚50~100千克炸弹或火箭弹。截止1984年,G-2“海鸥”共生产了248架,并出口利比亚。
波黑战争中,两架美军的F-16战斗机曾击落了塞族武装的四架G-2“海鸥”教练机。
G-2“海鸥”研制成功后,南斯拉夫的航空工业部门又在G-2的基础上发展了J-1“隼”轻型攻击机。J-1“隼”轻型攻击机于1975年首飞,由G-2“海鸥”的双座布局改为了单座,增大了发动机的推力,强化了机身,增加了外挂点,最大飞行速度750千米/小时。此外,南斯拉夫空军还以J-1的标准改进了部分G-2教练机,仍保留了双座布局。到1985年该型机停产,南斯拉夫空军先后装备了250架,出口利比亚160架,赞比亚6架。
上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开始研制G-2“海鸥”教练机的替代机型——G-4“超海鸥”。该机于1978年七月首飞,采用了英国的“蝮蛇”632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910千米/小时,机长11.86米,翼展9.88米,高4.28米。空重3.25吨,正常起飞重量4.76吨,最大起飞重量6.33吨,作战半径300千米(低一低一低任务)。南斯拉夫空军装备了136架,出口缅甸6架。
南斯拉夫本想依靠G-4“超海鸥”在国际教练机市场上分一杯羹,但同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练机如“阿尔法喷气”、“鹰”、MB-339、L-39等,所以G-4“超海鸥”的出口业绩很差。
在前南地区的冲突中,G-4“超海鸥”暴露了很多问题,生产商索科公司对G-4进行改进,换装了新型电子系统,增强了攻击能力,并可挂载空空导弹,在1999年的3月22日,也就是科索沃战争爆发当天,G-4M“超海鸥”改进型首飞,北约的轰炸,对这架飞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但在索科公司的努力下,2002年4月,G-4M再次被送到空军试验中心进行飞行测试。
1970年南斯拉夫和邻国罗马尼亚成立联合企业YUROM为两国研制新型攻击机。1974年10月两架原型机在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同时首飞,南空军称之为J-22“鹰”攻击机。1977年1月,双座机的原型机首飞。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各有一条生产线。
飞机采用英国的“蝮蛇”MK-63241R发动机,最大速度1130千米/小时,全长13.02米,翼展9.3米,机高4.52米空重57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0900千克,航程1320千米。有七个外挂架,可挂载空空导弹和炸弹火箭弹等对地攻击武器,但该型机电子系统落后,没有装备雷达,红外吊舱等设备,作战效能很受影响。
J-22“鹰”还有双座型和侦察型两种改型,至南斯拉夫解体,该型机共交付南空军138架,现在仍然是塞尔维亚空军的主力攻击机。
“Novi Avion”——夭折的“小阵风”
上世纪80年代初,南斯拉夫决定自行研制战斗机,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经验的问题,南斯拉夫的航空科研部门选择法国的达索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进行新战斗机的研制。
南空军的技术要求为:推重比大干1,6096米高度、4g情况下巡航速度范围为1.4~1.6马赫:海平面最大速度不小于1.1马赫,高度11000米的最大速度为1.8马赫:3000米高度的瞬时转弯角速度为24度/秒,持续转弯角速度为13~15度/秒:低空低速瞬时转弯直径为500~600米。
最初的设计方案采用了腹部进气道,法国达索公司成为合作伙伴后,该新型机出现了大量的“阵风”元素,采用了三角鸭翼布局和“阵风”相似的进气道构造,只是采用了一台发动机,而且机体尺寸比“阵风”小。
按照设计方案,新战斗机长13.75米,翼展8米,翼面积30平方米。飞机空重6147千克,最大载弹量32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3.4吨。最大飞行速度可达1.85马赫,航程3765千米,实用升限15000米,爬升率250米/秒。飞机上将安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身和翼下共有11个外挂点。
南斯拉夫官方一直没有给这型飞机一个官方称号,一直以“Novi Avion”来称呼,在塞尔维亚英语中就是新型战斗机的意思。按照计划这型战斗机将于1993年首飞,但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整个项目也与1992停止,此时项目进度以完成了80%。
在同南斯拉夫航空工业方面进行合作的同时,法国的达索公司也在进行“阵风”的设计工作,所以一些三代半战机的元素在“Novi Avion”身上得以体现。本来以“Novi Avion"的性能和预期价格,这型战机可以获得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定单,但南斯拉夫的解体和内战使得南斯拉夫的航空工业已难复当年的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