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撞车(crash)的评论~几乎一致好评的电影
矛盾、颠覆、误解、孤独与爱——《撞车》带来的震撼 作者:这是一个问题
我前天晚上看了这部表面并不特别张扬的片子,但直到今天,仍会不时有电影的画面飘到眼前。这不是一部以场景取胜的影片,但却带给人们长久的思索。看到影片开始不久,两个黑人小伙评论白人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讲种族问题的片子,看到后来,才发现,它不仅仅讲了种族问题,还讲了好多人性的问题,充分显示了人作为社会人存在的复杂的境遇。
回想1:矛盾、误解与颠覆
社会现实是严酷的,物质文明的丰富增加了这种严酷,社会环境的复杂激发与深化了人性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应激下的反应可能是当事人没有办法事先预料的,它所表现出的真实体现了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性情,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父亲生病的白人警察的转变、误杀黑人小伙的白人警察汤米的转变、黑人小伙安东尼的转变、电视导演的态度转变、黑人警察为了保护弟弟对于信念的转变,这些转变当中有不少对于其本人来说是颠覆性的不可逆转的,而都发生在那么不期然的情况之下,没有丝毫的预兆之下,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发生了,事实再也没有办法改变了。
回想2:孤独之后产生的外伸与内敛
影片最开始的这段独白深深地反映出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中的个体人是多么地孤独,仅仅是通过对于碰撞这个状态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在那个城市里的人之间的距离是多么地冷酷。黑人警察格雷厄姆在给妈妈的冰箱填过东西之后却被妈妈误以为是自己喜爱的小儿子所为,自己继续担负着没有尽力帮助寻找迷途弟弟的恶名,对于他来说,来自大家庭的温情与友爱已是十分难寻了,如果没有一个小家庭的关爱,他的精神世界会是多么地冰冷啊。
被白人误伤的黑人小伙更是十分郁闷,他只是想给那好心给他搭车的白人警察看一下他所钟爱的、和对方一样的守护神,却被已经十分警惕的白人一枪毙命。在这之前,他的角色并不单纯,他在伙伴长篇大论之后立即做出回应去抢了检查官,但在对待被撞华裔的问题上仍显出其与同伴的不同。两个同样的守护神,让黑人小伙感觉到一丝温暖,这可能是极为少见的来自外界的与他有关的信息,他是多么渴望抓住这契机,在不经意之间完成一个与外界的沟通,但最终却惹来了杀身之祸。其实原本在他的身边,就有对他分外挂心的妈妈,也许再过一些年,他就会发现这种牵挂是那么地无私无怨,称得上是一个终极港湾。
父亲一直被病痛折磨的白人警察,也是一个十分孤独的人,安慰过父亲后在静夜中与月亮的沟通也许能够稍许抚慰他矛盾而无奈的心情。
屈从与隐忍,电视导演在这点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也许是修养与地位使然,使他习惯性地隐忍,但这种违心的隐忍终会爆发。
其实,爱仍会是殊途同归的,即使是在十分重大的打击与变故之后,人们仍然可以不放弃他们的爱,对亲朋的,对社会的,对世界的。
无法忽略的联想:
生活就是偶然,偶然就是生活,这一点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得也比较透撤,影片中的事件几乎都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生的,即便那杂货店老板提着枪有预谋地去寻仇,后来也因女儿当初一个偶然的举动改变了事情的结局。正是这种随机与不可预见性,使我们在观看影片时无法预料下一步的进展,并会不时地捏上一把汗或松上一口气,虽然我们看的不是侦破片,但却充满悬念,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人性总会在忽明忽暗的环境下变化,必须得承认,这很真实,与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的表现有相通之处,只是为了集中体现这种变化,影片把它们缩到了36个小时之内。
如果有制度,人会与制度发生冲突与矛盾,如果没有明显的制度,那么就意味着模棱两可,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会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允许尺度,也就是说,没有绝对标准可循的,其实在本片当中,这两种都会加重人们的痛苦:白人警察如果不是因为在为父亲争取遇阻可能就不会后来把气发泄在电影导演的老婆身上,杂货店老板如果不是因为保险公司不理赔后面也许不会向锁匠寻仇,白人警察汤米如果不是因为必须以一个令人尴尬的私人理由才能换掉搭档心里十分不爽也许不会那么快就对黑人小伙进入应激状态,检查官的老婆如果前面不是因为被人用枪指着头枪了车子也许回家后不会指桑骂槐地对着锁匠发火,一个人的自由与快乐其实十分容易被剥夺,人活着其实是很可怜的,能够在重重困难之下仍保持平和之心是十分需要修炼的。
不要让成见蒙蔽了眼睛与心灵。最明显的可能是那杂货店老板,其实可能是他自己的防备心理太重了,事态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在最开始他买枪时就可以感觉到他的易敏,后来的寻仇更是将这种偏激进一步升级。黑人警察的妈妈也有成见,认为他的大儿子是有意不去找小儿子,并直接导致了小儿子的死亡。
在影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人物彼此并不一定都认识,但其实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彼此互为前景与背景的,且不提直接发生联系的情节,即使在一些无关重大情节的表现上仍能看到熟悉的身影:白人警察为了父亲的问题给黑人女子打电话这个镜头之前的镜头中在谈生意的就是后来被撞的华裔;检查官出场在路边时面前经过一辆白色的车子,就是那华裔开的;停尸房里的多莉就是那杂货店老板的女儿,电视导演就在白人警察烧掉的车子前面接了电话;从成本角度来讲,这无疑是比较经济的,另一方面,也侧面交代了其它人物的情节推进,使冲突与矛盾更加集中,扣人心弦,一个城市其实是如此地拥挤,用中国人的古话说就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但彼此却并不认识,对于个人来说,仍是十分孤独和充满隔阂与误解。
值得表扬:
不用大量的画外音,而主要依靠语言与场景交代线索和故事的推进,情节紧凑而不零乱,这无论是对于编者还是对于导者,都是一种不易达到的高超境界,几个人的情节都描述得十分完整而深刻,带给人们的不是平均主义的几刀切,却如同七种色彩汇聚之后掩映出斑斓的世界,生活化的情景让人们十分轻易地欲与角色溶为一体,与人物瞬间产生共鸣,人物刻画深刻而不晦涩,每个人物都很丰富,均衡型、矩阵式的情节推进更是显出编导精准的功力。
还要提及一句的是本片的配乐,可能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段特别悲情苍凉却清冽的音乐,每当它响起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剧中人是多么地无助,这种手法似曾相识,我记得《寻秦记》里就曾应用过,每当有人被杀的时候,就会响起一段类似的音乐,算是中外殊途同归吧。
是耶非耶?善耶恶耶?——看《撞车》 作者:joyjade
今天Dan带回来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撞车》,看完之后,的确被导演Paul Haggis折服。
影片的开头,一如很多美国电影那样,看似千头万绪,你只能盯着屏幕紧跟剧情。刚看几分钟我很快就断言:这部电影是反映种族歧视的。但事实证明我的结论下得太早。种族歧视只是这部影片的切入点,单单凭这个简单的主题也许难以让《撞车》登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宝座。“人性”,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旨,才是这部获奖影片的深度所在。
在网上偶然看到也有人把这部影片的片名译作《心灵车祸》,感觉这一译名有点意思。
故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这个多元化的大城市,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交织难辨的事件,以撞车为线索,来剖析人心最深处的“天使”和“魔鬼”。这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一位警官,由于黑人职员不肯通融允许他患病的老父亲去找别的医生以获得更好的医治,结果这名警官在随后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以猥亵黑人导演妻子来发泄自己那一肚子怨气。然而,偏偏又是他,当这个黑人导演的妻子遇难被困在即将爆炸的汽车中的时候,奋不顾身上前抢救。黑人导演妻子在这个关头所受到的心灵上的震动,也有很好的表现力。类似的情节有好几个。每个人都是在给别人非公正待遇的同时却又遭受着别人的不公正待遇,人类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一怪圈。
Dan说怎么片子里面的人好像一个个脾气都很火爆,说起话来都是怒气冲天。我认为这是因为导演让人物总是处在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之中。
片中出现短暂温情的两处给我印象很深:
看过这部片子的人恐怕都会记得里面那个黑人修锁匠小女儿飞跑过去以身挡枪的那一幕,更神奇的是,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子甚至毫发未伤!或许,导演是不想破坏小女孩幼小心灵中那童话般的对美好世界的希冀,让她继续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仙女;也或许,导演是想表达——人类世界原本可以更美好。
还有一小段,那位看不惯搭档猥亵黑人妻子的白人警官,在路上好心搭载一名黑人男子。两人在车上闲聊、一起听着音乐,这一幕又是多么地轻松惬意!不同种族、不同肤色,其实完全可以和谐共处!然而,美好又是那么短暂,瞬间又转化成悲剧,这位白人警官最终因为内心对黑人的不信任而冲动地开枪打死了这个黑人……
看完《撞车》之后,对比李安的《断臂山》,两部影片都很优秀,但《撞车》最终胜出,有评论说是因为《断臂山》的同性恋主题有悖于主流价值观,这或许可以作为一种解释,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想《撞车》在主题方面要宽广深远得多。一部高明的影片,它不会刻意告诉你哪个对、哪个错,而是留给更多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
《撞车》观后思考 作者:宿命通
我觉得是部好片,一次一次轻微的拨动了我的心灵,非常舒服。特别是小女孩中枪那一目,构思棒极了,虽然前面已经有了“仙女送透明防弹衣和红色子弹”的铺垫,但是在小女孩中枪时,父母惊噩的表情,和小女孩安然无恙。地狱和天堂简直一步直遥。使我我眼泪死里逃生,就象店铺老板说的,那小女孩真是天使!
还有就是其中一个黑人小偷坐公车的镜头,一个年纪大的黑人妇女织毛衣和一个给留八字胡看上去蛮可怕又蛮可怜的中年黑人男子的特写,黑人的低调自卑和白人的自然。
片中很多镜头多拍的很好,个个不相干人物关系却被巧妙的窜在一起,给人很多回味的余地,思索的空间。直接突然而来的感官刺激,缓慢而来的理性发觉。象海浪一拨一拨,一层一层打在我身上,感觉很舒服很有味道。摩擦中有快感,摩擦中有痛苦,但关键是有摩擦才有进步。
我觉得说影片是表现种族歧视,我觉得是很片面的,我觉得种族歧视是一个社会过程的一部分,白人歧视黑人——黑人自身自卑,白人觉得应当尊重黑人—-黑白人理性和情感上真真的平等。
影片要表现的是第二部分:黑人对自身自卑对白人的不信任,而白人开始尊重黑人,保护黑人,但其内心里对自身肤色或多或少还是有优越感的,但他觉得歧视黑人是可耻的,真真的强者应该保护弱者而不是歧视弱者。这也是当代美国人的伦理进程的反映。
影片里应该还在反映其他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宿命,小女孩的奇迹般死里逃生,和黑人小偷的被好警察误杀身亡。
还有很多的突出正反对比,人性的下意识,逻辑性,理性的感性的善恶转化,在感性上是那么的自然,是我们很容易相信,但在理性上又觉得说不过去。黑人小偷的向善可能是受了黑人导演的感动,议员妻子的装变是受了佣人的感动。但孝子警察,却在被黑人公务员拒绝向其老爸提供福利时,却由一个种族歧视者,变成了黑人拯救者,我觉得这就是下意识的感性刺激导致的。
而另一白人警察对黑人的误杀,上有很多导演的宿命迹象,当白人警察正为自己救下无辜黑人导演性命而为自己高尚的行为洋洋得意时却误杀了另一个无辜黑人而误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种族歧视有莫大的联系,这是导演在印证白人在很久以前是亏欠黑人的,现在种族歧视的现象虽然在慢慢的改善中,但是白人切不能以高尚者自居,要谨慎行事,切末有意无意的沦为一个可耻的歧视者,杀人犯。其实,我觉得这个杀人的白人黑警察也是一个种族歧视者,就象调戏黑人妇女的警察,对他说的:“你以为你是什么?”
虽然,他的歧视是在自己内心里的,也许连他自己多不知道自己是个种族歧视者,这尤其可怕。
其实在他心理一直对黑人是有偏见的。不然,不可能造成误杀,导演再警告当今的美国人,这个误杀人的警察正是他们的典型!
《天气预报员》——两句话概括的电影 作者: nextminute
很平静的看完了天气预报员,看完了一个困窘的中年男人如何解决他的家庭并开始坦然的接受生活改变的故事。没有感动,没有欣喜,也没有厌恶。没有什么特别讨厌的,可是就算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能喜欢起来。假设这部可以由两句话来概括,那么我想就是下面这两句。
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
This shit life ,so we must chuck something.
凯奇的表演没有什么突破,这类角色有太多的习惯性模式被定死了。很多感觉上像是体育比赛的规定动作,有一种程序化。他除了是一个拥有着一份体面工作的中产阶级男人以外,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使得他心安的事情。换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作家父亲,极度肥胖在学习被人嘲笑的女儿,被同性恋人看上的儿子,和感觉上就因为没有买到一根香肠而和他离婚的妻子。他试图做着所有他所能做的事情来解决这些问题。可是很不幸,每次都很倒霉。但是他还是得在电视上面微笑得工作着,他得生活就如同他得工作一样,在外人看来不停得更换着背景,而实际上只是对着一块单调的绿色背景板而已。
在电影里面出现了很多凯奇脸的特写,镜头的停留时间都会持续几秒。这时能看到的脸,是天气预报员先生最无生气的一面,不论是开场时候的早晨起床照镜子,还是在去Hello American面试前,蓬头垢面的醒来时,或者是出现在片中的其他地方。导演用这种方式来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不论你在人前多么光鲜,没有一件事情时简单的。就如天气预报员自己所说出的那句话,Easy doesn’t enter into grown-up life.当然这句话只是代表了导演寓意的一半。
然后的情节就如所有的套路一样,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努力的去做,虽然开始的时候并不那么好,但是他一步步的在做,在尝试。如同他学射箭一样,从没有方向开始一步步向靶心靠拢。因为这不是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导演向我们展示了最现实最合理的结果,天气预报员父亲还是死了,不过很欣慰;前妻还是嫁给了别人,但他已经能够接受了;孩子们也和他相互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只有周末能相见。当然最好的是他转到了Hello American做天气预报员,赚到了他做为名作家父亲一生都没有能挣到的钱,实现了一个美国人对于地位和金钱的梦想。
当然这一切也是有代价的,在影片中父亲一角最后一次出场,感觉上也是对他的最后一次教导,也是凯奇在屏幕前难得的一次脆弱的机会(很少看到他在影片中哭)。两个人做在车里,谈着家庭,谈着生活,天气预报员一直以父亲为榜样,感觉上希望成为他父亲一样的人,而不是一个一直被看作快餐,随时会被丢弃的天气预报员。但实际上他并不擅长写作,这并不适合他,他的小说还暗暗的为妻子所嘲笑。老人宽慰他说,This shit life …so we must chuck something. 是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向别人一样生活,别人的完美不一定是你的完美。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丢弃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得现实一点。我想这就是导演想要说的吧。
生活,难以预测……——观电影《天气预报员》杂感 转-------北群空 -对不起.我懒.复制
没看到
好莱坞有很多描述中年危机的片子,比较有名的比如《美国美人》。不过说实话,对这类片子,缺少生活阅历的我们恐怕不会太感兴趣。所以我自己也很诧异我是如何坐在电脑前完完整整的看了这部《天气预报员》两遍。或许,尼古拉斯的银幕号召力占了很大的比重吧,呵呵。
天气预报员,意味着什么?或许在普通人眼中,天气预报员意味着权威的预测资格和能力,他带给我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该增减衣服?该出行旅游或使窝在家里看肥皂剧?该洗车还是停在车库里保养?他们的预测虽然仅仅是天气,但是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我们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在生活上对这种预测的依赖。
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场景:经常有人看到凯奇,于是友好的跑过来打招呼,或是死皮赖脸的凑过去搭讪,一如看到名人一般,然后直截了当地问他“明天什么天气?”或者“这个月最冷的是哪天?”,诸如此类的问题。凯奇或无奈或愤怒的表情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天气预报员不是先知,他们无法知道明天究竟是什么天气,或者这个月的天气究竟是一个什么趋势。他们甚至没有任何大气运动的知识,而只是按照气象人员给出的猜想在银幕前“表演”而已。
我想,这实际上就是本片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生活,是无法预测的,只能面对现实。或许有人可以给你建议,但是这个建议可能就像快餐,看起来很好,实际上毫无用处。
凯奇的生活,似乎正印证了我的猜想。他一心想要进入Hello American,拥有百万年薪,好借此实现早已计划好的一系列设想:离开芝加哥,给父亲治病,和前妻复合,和家人团聚,从此和和美美的成为一个上层中产阶级。然而生活却并不像他设想的一般顺利。虽然通过了Hello American的面试,成功的拥有了百万年薪,但是父亲却已经病入膏肓。满怀希望地告诉前妻自己事业的成功和希望复合的想法后,却得到了她即将结婚的消息……
片子选取的城市是芝加哥,据说这是美国天气变化最莫测的一个城市,气温骤变20度左右是家常便饭。人们对天气预报的依赖也非常强烈。这或许就寓意着生活的变化莫测吧。
片子当中有一个细节,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贯穿片子始终的有人用快餐向凯奇投掷的情节。希望有看过的朋友一起交流。
片子的整体节奏比较慢,而且,由于芝加哥漫长的阴天,显得片子的气氛很阴沉……或许是有意的配合吧……
此片,谨推荐给喜欢凯奇的朋友或者电影发烧友。如果你看电影只是图个爽快,此片并不适合你。
“观碟不语”之《天气预报员》 作者:冷水阳光
凯奇身着笔挺的西装,背着一支硕大的箭弓,箭囊里插着十几枚锋利的羽箭,然后昂然走在纽约街头,再也没人敢朝他扔冰激凌和苹果派了。这个中年男人勇敢地面向他眼前的道路,不管将去向何方,他只会带着凌厉而坚决的姿态,走下去。不过,除此之外,他似乎也再无别的选择。
电影《天气预报员》中,尼古拉斯·凯奇扮演一名叫达夫的中年男人,他是一个天气预报员,在电视上,指着空白的墙壁,煞有介事讲解天气的那一种。达夫生活在芝加哥,那里的冬天看起来十分糟糕,湖面结着冰,天空中下着雪,路面泥泞,车辆堵塞在道路中央。达夫独自居住在一间公寓里,他的妻子与他离了婚,并开始跟另外一个家伙约会,他的女儿患有肥胖症,骗达夫的钱去买香烟,然后坐在寒冷的公园长椅上抽烟。他的儿子正处在戒毒辅导期,与一名戒毒辅导员过从甚密,而那个家伙正好是个性变态。达夫的父亲是个前著名作家,现在却写不出书来了,倒是惹上了癌症,看起来时日无多。唯一让达夫觉得欣慰的恐怕就是他的工作了,另一家全国性的大电视台已经向他发出了邀请,他如果能获得那份工作,不仅年薪会达到一个惊人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达夫也希望借此搬去纽约,并拯救他快要崩溃的生活。
凯奇在《天气预报员》里的表演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凯文·斯贝西的《美国美人》,所不同的是,斯贝西买了一辆红色保时捷并以一种摇滚青年的姿态来度过中年危机,而达夫的方法是将羽箭狠狠地射向靶心。为了改善自己与女儿的关系,也为了帮助女儿度过肥胖症所带来的困境,达夫将女儿带去射箭场。而结果却出人意外,女儿并不喜欢射箭,倒是达夫,慢慢地将箭射得离靶心越来越近。
在做一个好父亲方面,达夫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他带女儿去纽约买了衣服,终于让女儿重拾了信心,而对于那个骚扰了他儿子的家伙,达夫将他痛扁了一顿。关于父亲的疾病,达夫也足够称得上是一个好儿子,他与父亲站在一起,甚至,为父亲安排了一次葬礼彩排,以使父亲能再见一次他的好友和亲戚。唯一令人担心的是达夫与他前妻的关系,问题是,达夫已经太累了,他没有精力再与他的前妻纠缠。或者,从另一方面来看,达夫确实太爱他的前妻,以至于,他真的很难再冷静下来。影片当中有这样一幕,达夫当着众人的面将拉满弓的箭对准了他前妻的男友,但是他没有松手,他已经不能像个愣头青那样追逐爱情了,他有事业,有孩子,很多事情都需要他负担。所以,所谓的中年危机,说到底是一种不堪重负,是重担在肩却又无法放下的疲惫。
如果仔细听的话,这部影片其实在背景里经常有时钟行走的声音,那是一个人到中年有家有业的男人的分身乏术。当达夫独自一人站在冰天雪地的湖边朝一只标靶射箭的时候,那是他唯一的喘息时刻。他需要安慰保护他的孩子,他需要尽力挽救他与前妻的关系,他需要帮助他的父亲度过难关,他需要尽力争取新的工作机会。一个人能有多少气力,更不要说,他还需要对付那些狂热的观众不时向他扔来的杂物,如果能放弃的话,达夫是一定会把所有都放掉的,关键是,他放不掉,他都想拥有着,为自己,为家人,创造一种至少看起来幸福的生活。
说到底,《天气预报员》还算一部比较温和的片子,至少,达夫获得了他的孩子的理解与支持,达夫的父亲安心地走了,达夫也获得了新的工作,事业攀上了高峰。当他在游*的队伍中朝人群挥手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很复杂,那是一种竭尽全力之后的满足惬意,更是力不从心的无可奈何,毕竟,他没有挽留住他的前妻。但是,无论作为谁,他都必须相信,他永远也不可能强大到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程度,如果能尽力地获得一些必须得到的东西,就已经算是成功。
在影片的最后,凯奇身背箭弓大步向前,而某一天,我们,也必将像他一样,身负重担,却一往无前,或者,我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这算是人生的痛苦还是甜蜜呢?当然,那完全取决于你是怎么想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