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去看某杂志的 M 主编,我投了一篇稿子<今天"杀鸡不能骇猴"的十大问题>,他说写的还不错,约我去谈谈.
到那之后,他和我说,你的文章我看了,写的挺好的.只是写的不够深入.可能适合网络.你是不是从一个方面入手,多写些,达到2000字左右.我们第二期准备上一个新的栏目,杂谈.但是我们的刊物要三个月出一期,所以,实事评论就不能上了.我说:"我明白,时效性太强的文章我写过,当时觉得写的不错,可是现在再看,那事情早过去了,没人关心了."
一件事情炒得在火,也终归会成为过眼烟云.就象那些流行的服装一样,过了流行期,你再穿,自己都觉得别扭.
我还和这位主编谈过他们的刊物太阳春白雪,这样的文章,老百姓会喜欢看吗?
我自认还是比较爱看书,可是他们的很多文章都像学术报告,很长,有些词语都让人感觉晦涩.这可是郊区的刊物啊!所以我建议,是不是增加一些更贴近百姓的文章,以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M 主编回答我:"你说现在有几个老百姓爱看什么文章啊?根本没人看.我们的刊物没有刊号,不能统一发行,都是属于赠送.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还有退休的老干部,是我们比较固定的读者.我们和其他区县还互相交流,互相传阅,你说,我们能不注重文章的档次和品位吗?"
我听了无言以对.他说的没错,他们面对的读者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我也承认,我们这里买报纸的很少,杂志卖的最好的应该是<<读者>>和<<青年文摘>>一类的刊物.因为我自己经常买.与城市相比,报刊亭里杂志的种类和报纸的销量相差遥远.
城市的早晚,满大街都是卖各种报纸的,在上班的路上,等公交车的,坐地铁的,很多人都在看报纸.销量可观,市场非常红火.媒体看着心里也舒服,谁希望写出新闻却没人看啊?
而我们这里,卖<<中国青年报>>的满世界转,买的人寥寥无几......
难道农民不需要精神食粮吗?
傍晚,华灯出上,天空却还没有完全黑,很多人已经开始呼朋唤友,准备去外面的饭店吃饭.有的人几乎天天如此,现在上班的小俩口都很少在家里开火.一般是男人不回家吃,女人干脆也在外边吃了,省事.
吃完饭,就是上歌厅啊,洗澡啊,按mo的,夜生活还是很丰富的!
但是,请注意:这里边大多是事业单位的职工,领导,一定意义上,他们不是纯粹的农民,买报纸和刊物的基本是这个群体,还有一些学生.真正的农民可能老早就休息了.陪伴他们的只有电视机,农村有电脑的也只是很少一部分.
农民已经被排斥在精神生活的外围.
一份报纸,刊物,就已经把农村,城镇和城市区别开来.更别说其他的了.
当然也有一个例外.
在农村,报纸发行量最大的要属<<京郊日报>>(原名<<北京日报郊区版>>,它创建于1980年10月3日,是北京日报社主办的.订阅者遍布京郊千家万户,受众达50万人之多,涵盖了北京城乡的各个领域。定价每月3元,全年为36元。
《京郊日报》现为4开4版,每周一至周六出版,主要刊发北京郊区各行各业的新闻、言论和国内外闻。辟有《信息世界》、《农科天地》、《法苑纵横》、《社会扫描》、《东西南北》、《健康城》、《周末生活》、《文体乐园》、《娱乐广场》等专刊。
我小时就喜欢看.文章短小精悍,贴近百姓生活,有很多文章就是京郊农民写的,很受老百姓欢迎.前提是,大队给定的刊物,然后发放给个人.我现在住的地方却没有了.
现在是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可是在农村,普及率很低.这就意味着很多信息无法快速的传到农民的耳中.人们关注农民的少,农民也习惯过去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距离越来越遥远.
再有,土地的减少,农民的就业非常艰难.导致手中的余钱太少,全家老少的吃饭问题,孩子的教育费用,很多地方需要钱,哪有钱去天天买报纸啊?
城市想要刺激消费的手段不就是涨工资吗?农民谁给涨工资?现在的农业税减免了,孩子的学费也免交了,缓解了农民的压力,可是相对应的高额的医疗费用却让人挠头.可是农民每人每年交30元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非常低.意外事故不给报销.
农民的钱来自哪里呢?
现在有人承包果园,先投资,后收入一笔钱.有人开农家院,或者做其他小本买卖.边投入边产出.他们都属于比较富裕的农民.那么剩下的很多农民呢?依然土里刨食,一年的辛苦劳作没有改变,变的是周围的环境.还有日益增长的消费.
还有很多男人加入了城市的出租车大军,挣的是辛苦钱.但是家庭相对有了一些保证.这个现在占有一定比例.
很多人也知道,小本买卖很不稳定,很多门脸三天俩头换人.承包果园多了,果品的价钱也就没有保证.在外销和深加工这块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剩余劳力去了哪里?
一个是去卖服装了.我发现很多人没工作都想试试干这行业,可惜一没资金,二没经验,三可能岁数大,欣赏水平赶不上这个时代.结果可想而知.大浪淘沙,所剩无几?可是还是有人不断涌进,因为没地方上班啊.没干过的,总想试试......
二是做保险,哈哈,本人就是在找工作时被保险人领进了门.说实话,保险不是人干的,保险是人才干的!你不服还不行.很多人被拉进门,增长了保险意识,给自己和家人上了保险,结果就永远的离开了这个行业.不是不想干,是干不下去了.若干年后,还是能受益的!
三是卖保健品.这个行业其实和保险有很多相似之处,和保险是一种互相补充.也有人因此发财了,大多数人呢?很艰难.要知道消费水平低,你想占有很大市场份额,那就只能是寻找那些高收入客户.这种客户不会平均分配的.他和个人的社会关系,社交能力,销售能力成正比.
由于这些从业人员的个人修养,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参差不齐,这三个市场基本是混乱的.给大多数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后来加入者做起来更难!
这么多剩余劳力的工资是不稳定的,他们没有多少额外收入,消费水平无法提高,更别提买报纸和杂志了.
即便有工作的呢?除了那些事业单位的工资由国家来统一发放,其他给私人干的,每月工资顶多800元,很多都是500或者600元,工作时间老板说了算.而且大多数都不给上社会保险.一切自负.这是京郊农民的实际工资收入.
少数给上保险的单位,比如一个大型的养鸡场,或者维达造纸厂,没有熟人还进不去.
这就是京郊农村的社会现实!
而那些相对富裕一些的农民呢?一步一步,温饱解决了,有了电灯电话,有一部分人住上了楼房,买了私家车.大家感觉知足了.人们在吃穿上开始讲究起来,盖房子也从过去的奢华改为往城镇转移,给孩子创造好的教育条件.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把希望建立在孩子的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言传身教很重要的,有很多物质条件好的家庭,孩子的学习却非常差,家长总是骂孩子笨,不争气,这么好的条件不知道好好珍惜!他们没有想到家庭没有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孩子又不需要为钱而发愁,反倒没有了上进心.而那些条件差的孩子,却知道学习.因为心中想着要靠学习改变现状.可惜这些人很少回乡,就业难,工资低,很多人在城市找工作.人才严重外流.他们成为城市的新鲜血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我相信国家会不断在农村下力量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毕竟我们这个大国是农民占多数.农村要想发展,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只能借外力.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靠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外资,农村有广阔的土地,有很多剩余的劳力,有很大的潜在市场,我相信投资者们是有这种眼光的,谁抢占了先机,也就意味着在市场上多占有很大份额......
到那时,我相信,农民也会越来越喜欢读书看报了.
只是那一天离农民有多远?
后记:我写的只是北京农村的情况,如果是外省市的农民呢,可能更加不容乐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