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解不開的神秘工程:龍遊迷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3: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室邊緣的臺階

  嘉賓 楊鴻勳 中國建築史學會理事長,從事建築考古研究工作50年,對龍遊石室群展開過深入研究。

  導語:龍遊石室究竟是誰建造的,它的用途是什麼?它是人類的工程,還是宇宙的奇跡?

  1992年6月9日,浙江省龍遊縣的一個普通村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石室建築群,在方圓一公里的岩石下面,密密麻麻分佈著24個石室。每個石室底面積近2000平方米,最高處有30多米,然而這個被認定可以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的宏偉工程,竟然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因此,十多年來,關於石室建造的目的一直眾說紛紜。

  採石是江浙一帶非常常見的一種活動,工匠們經常會從自然界的岩體中採集石料,用於建造房屋、城牆等建築物。專家們發現,石匠開採石料後留下的鑿痕與龍遊石室四壁的鑿痕非常類似,經對比研究證明,龍遊石室中占絕大部分的弧線斜紋,正是開採石料時留下來的。於是,採石場說,成為龍遊石室建造目的的最早假說。

  楊鴻勳:我個人是不傾向採石場說的,但是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我只是拿出許多證據,比如,如果龍遊真是一個採石場的話,這麼大的整齊的空間,還要有計劃地留出這種支柱,最重要的是,牆壁採挖石頭後,目的就達到了,為什麼還要對石壁做細加工的處理,用帶有裝飾性的紋路來修飾牆面呢?

  而且,這個紋路刻上去非常不容易,要搭40米的腳手架,慢慢加工,那是非常浪費時間的。

  另外,對於現存的採石場遺跡,我都逐一做了考察。自古以來的採石場,有的已經不開採了,廢棄了,有的現在還在開採。這麼多採石場,從杭州坐汽車一直走到龍遊,沿途考察採石場,但沒有一個是這樣的。

  在江浙一帶,至今還留有許多地下開採石料的洞窟。比如在浙江溫嶺,有一座歷史長達1500年的採石場,但它們大多為橫洞,而且1300多個洞穴形式各異,牆面參差不齊。顯然,當時的開鑿者只為了獲取石料,所以會順著石質優良、運輸方便的路徑採集,全然不會考慮以後留下洞穴的形狀。

  在安徽黃山市屯溪縣,也有一座採集石料的花山謎窟,窟中有30多個洞穴,而且也是相互連通,形狀各不相同,再看洞壁上不同的開鑿面,就會發現它們有著各自方向不同的鑿痕,而且銜接處也沒有任何裝飾性的紋路。

  那麼龍遊石室為何開鑿得如此規整統一、紋路也修飾得如此精美流暢呢?難道古代的石匠們,在經歷了繁重的採石工作之後,還有閒情逸致來美化一個毫無用處的空曠石室嗎?

  從地理位置上看,龍游位於衢江的中部,衢江是錢塘江南緣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書記載,錢江下游歷來河面開闊,無數貨船終年往返于杭州和龍遊之間。在春秋時代,龍游被稱為姑蔑,就曾是當時的水運中心,到了西漢,姑蔑又更名為太末,不僅仍然是水運中心,而且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地。

  在龍遊縣誌上,記載著利用水路運輸的龍游商幫,至今在龍遊一帶還保存著許多造船作坊,而在江堤上還矗立著曾經拴船用的將軍柱,這都印證了當時水運繁榮的景象。

  龍遊石室的建築主體是24個容量巨大的地下大廳,在這些大廳的一側有一個預留的坡道,沿著坡道往上走,就可以從空曠的大廳走到地面來。因此有人提出,這些石室可不可能是古代商人們儲存物資的倉庫呢?

  楊鴻勳:我也不贊成是倉庫,我認為它不符合道理,為什麼呢?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江邊的倉庫,都是沿江的石壁上鑿開的橫穴。船來了,無論是茶葉還是瓷器,或是糧食,放起來非常方便。坐船來了往裏卸貨就是了,拿貨也很容易,沒必要爬上去開一個小口再順樓梯下去,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有人提出,是否過路商人考慮到貨品的安全的問題,所以才將貨物存放在這樣的不易被人發現的地下石室中。而且,選擇在遠離江岸的地方挖掘石室,是否也是對江水漲水的一種躲避呢?

  楊鴻勳:安全問題沒有相關記載,而且,石室太多了,哪有人有這麼多的貨物呢?而且,做生意的,都非常講究經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降低成本,似乎沒有必要用幾年時間挖掘這麼深的石室,所以恐怕還是國家行為。

  至於江水漲水的問題,歷史實踐證明,幾乎倉庫都是修築在江邊的,這樣非常方便,並不是說江水水位每天像大海一樣漲潮。既然長期人們都是這麼做的,一定有它的合理性。

  專家們在古籍中找到了一幅名叫《翠岩春雨》的明代圖畫,畫中描繪了龍遊地區一個叫翠光岩的地方,曾經開鑿石洞儲存物品的情景,或許將這個倉庫和龍遊石室做個比較,會有一些有益的啟發。

  非常幸運,經過一番周折,專家們竟然找到了這個在明代以前就存在的翠光岩。這個石洞已經完全被淤泥填埋,但暴露出來的洞頂的鑿痕,倒和龍遊石室的洞頂有幾分類似,不過也有兩點實質性的差異,一是這個洞窟是橫穴。二是從大的位置上看,它臨江而建,洞口直接沖著江水,顯然這才方便貨物的運輸。

  專家們又提出了另外一種說法,龍遊石室如果不是用來儲藏物資,它開鑿的目的性又很強,那麼,它有沒有可能是古代的陵墓呢?


照明用具
  楊鴻勳:再有一種說法是墳墓說,認為這是陵墓。許多人認為有道理,因為北京附近的許多陵墓,都是地下宮殿。包括金字塔,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它是埃及法老王的陵墓,我們看到裏面都是石室。

  但是這個說法也存在問題,如果是陵墓,首先地方誌必有反映,是什麼人的陵墓?因為窮人做不起,應該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官員之類。這麼大個兒的陵墓,二十幾個,這麼大的家族,地方誌必有反映,必有記載。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樣大的空間,擱一個棺材還是擱很多棺材呢?這麼空曠的陵墓還非常少見,1000平方米擺500個棺材、300個棺材?還是就擺一個,有沒有必要這麼大?

  一般來說,附近有陵墓的地區,老百姓也應該知道。什麼什麼將軍墓,什麼什麼王侯墓,所以陵墓的說法從已有的形式、做法、規格和記載,沒有類似龍遊石室的形式。從這一切看,我認為,我現在只是說我的意見,我個人認為是缺乏根據的,缺乏說服力。

  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幾次來到浙江龍遊實地考察,他分析了關於龍遊石室建造目的的各種猜測,發現無論是採石說、倉庫說還是陵墓說,都有其不可解釋的許多疑點。楊鴻勳曾經為許多古代建築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但他對龍遊石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

  楊鴻勳:我認為要分析一個產品,一個東西,要從社會需求來認識它。這麼多洞幹什麼用?這是頭一個提出的問題。什麼人有這種需求才出現造這個東西,我想這是個切入點。比如說地方上非常有錢的大財主,他的金銀財寶或者糧食特別多,他要鑿一個地下的洞,這個很乾燥,我在這裏裝東西,這是一種社會需求。但是他有多少金銀財寶和糧食,要裝24個洞?那也太多了,可能性很小。這樣的石室群,似乎不是有錢的個人的需求和能力所能解決的。

  再一個就是地方官。地方官他有什麼需求呢?自古都有這個說法,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地方官都有任期的,古代的官員有任期,幾年在這兒做縣官或做知府,到時候他就走了。他在任短短的期間費這麼大精力,得多少民脂民膏啊,收錢收稅,收什麼錢做這個幹什麼用,一個地方官能有什麼特殊的需求呢,這麼大的需求?就算是他有金銀財寶,也不敢藏在這裏啊!


因此我判斷,這一定是擁有特殊權力的人,極大權力的人,佔有財富,才能動這個大工程,滿足特殊需要。所以說,我想這麼大一個特殊的工程,還不能忘了它的保密性,極其神秘這點是很重要的現象,這得抓住不放。

  龍遊石室最大的疑惑就是它的用途。有人說它是古代的採石場,有人說它是儲藏物資的倉庫,還有人說它是王族的墓穴,種種假設,似乎都難以自圓其說。龍遊石室究竟是誰建造的,它的用途是什麼?它有沒有可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建築呢?

  龍遊石室20多個石室全部分佈在樹林茂盛的山林之間,並且入口很小,長久以來,當地的村民沒有聽說過關於石室的任何傳說。因此,楊鴻勳認定,當年龍遊石室的建造者必定有意地隱藏了石室的存在。這種說法似乎為解讀石室的建造目的提供了一個突破口。但是,如果要徹底解開這個爭論不休的謎底,首先就要解決石室開鑿的年代問題。這個空曠的石室到底有沒有留下一些關於建造年代的蛛絲馬跡呢?

  楊鴻勳:關於建造時間的問題,也有好多說法。有些專家說大概比較早,大概得兩三千年以前;有人甚至說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我認為這些猜測都沒有太多的依據,至少我沒聽到說出確切的依據,只說這段這麼說,那段這麼說,那個說更早,那個說更晚。因為我的工作和職業要求我說話得有根據,做個猜想,做個推測也得有個依據,之後才是嚴謹的取證。

  我到了龍門石室,第一件事情就是觀察它開鑿的工藝,用什麼工具,什麼方法,怎麼開鑿這個石頭的。我考察了很多石室牆面、壁面的斜線,它不是為了打平嘛,加工過,都是斜下打的。

  作為一個從事50餘年古代建築研究的專家,楊鴻勳仔細地觀察牆壁上的開鑿紋路,根據經驗,對開鑿年代展開了嚴密的論證。

  楊鴻勳:牆壁上每條開鑿斜線的斷面是溝槽,一條條溝槽,溝槽斷面是U字形的,這個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資訊。就是說這個釺子的頭兒不太尖,所以留下U字形的溝槽,而不是V字形的溝槽。這又說明什麼呢?頭一個,我排除它是石器開鑿,從目前的知識看,新石器時期也出土了很多遺址和器物,沒有類似這樣的工具,能夠打出這樣的細溝槽。

  於是確定了,是金屬工具。到底是什麼金屬呢?U字形的溝槽使我想到它是不太堅硬的一種金屬,就是銅器,青銅工具可能性最大。

  當時我找人做了試驗,用鋼釺開鑿,結果每條溝槽都是一個尖底,都是這樣的。所以基本可以猜測,這是青銅器的釺子,配合錘子敲出來的。即便當初使用的時候磨得比較鋒利,鑿不了多少,磨損使得銅器很快就禿了,不像鋼釺子非常硬,於是留下了U字形的鑿痕。

  那麼銅器的大量使用是什麼年代呢?得2000多年以前,最晚到東周,再晚一點秦以後逐漸用鐵器工具了。所以我想東周時候往前,總之是用銅器,是普遍使用銅器的時代。

  根據楊鴻勳的推測,在遙遠的2000多年前,曾經有一群工匠,運用自己手中並不鋒利的青銅工具,在龍游的群山之中鑿出了這樣一些巧奪天工的地下石窟。然而,這些工匠們到底是為了一個什麼樣的特殊目的聚集到一起的呢?在他們的身後,必然有一個權力強大的人,這個人又會是誰呢?

  楊鴻勳認為,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尋找青銅時代生活在這一帶的君王,誰會有一種這麼特殊的現實需求,秘密建造一個如此龐大的建築群呢?在仔細分析了每個君王的經歷之後,他把目標集中到東周時期一個著名君王的身上。

  楊鴻勳:有這麼大能力的人,我看非王者莫屬。我就想到了他—越王勾踐。

  因為東周時代,這裏恰恰是越國的地方。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故事,我覺得任何一個中國人都是耳熟能詳的,經常是我們拿來勵志,鼓勵一個人失敗了沒關係,學學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經過努力奮鬥,早晚你有成功的一天。

  這段故事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圍繞它我查了很多材料,正史上沒有,只記述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當時的吳國很強大,在這一帶成為盟主了,越國要報仇很困難,因為它在敵佔區。怎麼備戰?這是一個問題,正史上沒有記載,因為是當時的軍事機密。

  《史記》上記述了一段重要的對話,是大夫逄同對越王的進諫。他說大王,你不能這麼著急,因為我們一備戰,打造兵器,訓練軍隊,吳國就會知道,那我們就大禍臨頭了。一定要採取措施,他就說像一個猛禽,像一隻老鷹逮兔子,或抓只鳥,逮獵物那樣,必先隱其形。騭鳥之擊也,必先隱其形,這是他的原話。結果,這個建議被越王採納,因此制定更長遠的計畫。

  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吳王夫差佔領了這個越國之後,有點類似我們“二戰”之後幾大國對被佔領國的要求,不得擁有軍隊等等。不僅如此,連國王都被逮走了,擱自己眼皮底下看著。

  好比我們華北、東北淪陷了,日本鬼子監視你了,有重大的軍事行動,馬上這些諜報就過去了。所以,他們在備戰,他們有好多兵工廠,做戰車等等這些東西,就不能公開搞。

  但是要裝備自己的軍隊,必須從零開始。因為國家很窮,物資全被吳國搶了,所以越王必須秘密備戰。

  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中,所謂“十年生聚”就是獎勵生育、擴充兵源,這是可以在敵人的監視下不動生色地實施的。但所謂“十年教訓”即進行軍隊訓練,卻不可能在敵人的監視下進行,因此勾踐練兵要尋找一個隱蔽之處也在情理之中。

  而從地理位置上看,春秋時代的龍游叫姑蔑,到了西漢又更名為太末,根據《說文解字》辨識,“蔑”、“末”即為邊境的意思,這說明姑蔑很可能是與越國相鄰的邊境地帶,屬於地廣人稀的地方,倒是可以遮人耳目。但是在西元前500年那個戰亂頻繁的年代裏,面對強大的吳國,小小的姑蔑國國王又怎麼會冒著這麼大的危險,幫助亡國的鄰國國君訓練士兵呢?

  楊鴻勳:周代的時候,龍遊地區屬於一個叫姑蔑國的小國管轄。這些石室,緊接著姑蔑國的國境線,和越國很近,有江通到這兒,從越國的都城到這兒有半小時的路程,坐船的話。

  那麼,姑蔑和越國的關係怎麼樣呢?是否同意越國的軍隊在我們國家訓練呢?後來正史上有記載了,越國打吳國的時候,姑蔑的軍隊參加了,可以說是越、姑聯軍打的吳國。幾次戰役都有姑蔑國的軍隊參加,一起打吳國。

  其實咱們細琢磨確實也是這個道理,你說姑蔑是一個小國,一個子爵國,可能國力相對來說弱一些,但是它居然敢在那種條件下不怕得罪吳國,而悄悄地幫越國進行這麼一個隱秘的事件的話,那只能證明它跟越國關係非常之好。一定是夠朋友,夠哥兒們的,甚至還是生死都綁在一起的鐵哥兒們。

  歷史記載中,與越人聯盟,不僅符合姑蔑的利益,而且,在歷史上,姑蔑還與吳國有著很深的積怨。早期,姑蔑國位於山東,是商的一個分國,後來因為周人伐商,姑蔑國人只好就被迫遷移到太湖地區。但是,那裏卻是當時吳國的領地,於是,戰爭爆發了。

  楊鴻勳:當地的吳就討伐它,要趕走姑蔑人,發生過很激烈的衝突。後來,姑蔑人顛沛流離地南遷,住到了龍遊地區。所以這段不愉快的歷史,讓它和吳國有仇。

  甚至,姑蔑和吳的這個仇可能比吳跟越的仇還要深,從老根上就結下來了。你想啊,當時我們本來就是從山東地區逃過來的,流離失所,好不容易住下來,又被吳國趕走,擠到東南沿海來了,從太湖肥沃的地方硬給趕到這來了。所以他們與越國成為聯盟,也是可以理解的。

  透過歷史的迷霧,發生在那個動盪年代裏的故事若隱若現。越王勾踐在與吳王的戰爭中失去了國家,他自己淪為吳王夫差的馬夫。為了複國,他把越國最美麗的女人——西施獻給了吳王。於是,夫差在歌舞昇平中放鬆了警惕。而此時,勾踐卻在鄰國姑蔑的幫助下,為進攻吳國進行著周密的準備。而這一切,真的就發生在龍遊地下的這些石室當中嗎?

  楊鴻勳:我的觀點就是,龍門石室,就是一個秘密的軍事基地。

  具體做什麼用呢?譬如說人的訓練,越國的這些有志報仇的小青年長到十三四、十四五了,就被秘密告知到哪兒去,三五成群坐著船就到這兒,很近嘛,半個小時的路程就過來了。姑蔑國幫著保密。

  龍遊地區的石室很乾燥,因為是石頭開鑿出來的,沒有地下水,也沒有土壤的毛細現象,於是成了居住的兵營,假如300、500人,或者是100、200人,在這兒軍事訓練,一期一個月或者兩個月,訓練完回去了,連續再回來一撥,一撥又一撥,秘密做輪訓。因為在外頭不行,會被發現。

  在1000平方米的大廳裏,還是比較寬敞的,有專門的武器老師,教他們武器怎麼使,就跟健身房、訓練場一樣。

  另外一個需求就是武器製造作坊。有的石室被建造成一個加工廠,鑄箭頭,做箭杆,造盾牌,制長矛。說白了就是一個武器車間,這是一批。

  另外,一批做好的東西得有地兒擱,其他的石室就被建設成兵器庫,或者叫武庫。

  楊鴻勳教授的假說,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增加了許多更加豐富的細節,讓人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產生無窮無盡的讚歎。那麼,究竟他能不能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實這個假說呢?

  從遠處眺望龍遊石室所在的這個小山丘,草樹茂盛,人跡罕見,根本看不到任何洞口。另外,石室洞口位置的設計以及向下的開鑿方式,似乎都能夠支援“藏兵說”這種說法。

  按照這種說法,在兩千多年前,浙江龍遊的這些地下石室中,曾經隱藏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在這裏訓練軍隊,加工兵器。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越王勾踐復仇興國的宏偉大志。

  楊鴻勳的觀點的確令大家耳目一新,但是由於缺乏確切的考古材料,仍然有很多人表示懷疑。在這些石室的底部,仍然留有幾米厚的淤泥,這些未勘探的淤泥層裏面會不會埋藏著最後的秘密?

  楊鴻勳:我相信在石室底部的淤泥裏,一定會有遺存的東西,再少也會有。為什麼呢?一是開鑿時期的遺存,工具,廢毀了的工具,總會留下來的,現場不會清理那麼乾淨;而且士兵在此生活、煮飯進食等等,也就是生活的遺跡;還有就是手工業作坊的相關遺物也應該能找到。我相信在發掘以後,取得這個考古學的材料後,很多專家都會做出一些推測判斷,這些甚至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但是,我也不能保證我的假說能有多大的把握。我希望許多學說並存,然後再嚴謹地求證現在的各種假說,比如外星人說、墳墓說等等。我想我的推測算是有點依據的,或者說是言之成理的科學假說。到最後證實它,我認為可能性還比較大,至少比現有這幾種猜想都大。

  據瞭解,目前關於龍遊石室的地下淤泥,正式的開採工作依然沒有開始。也有人認為,龍遊石室的種種謎團是一種資源,應該保持這個千年之謎,不僅給人們留下無限想像的空間,也為將來更加有準備、更有條件的考古挖掘提供時間。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關於龍遊的種種謎團會得到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破解。

  摘自《亡者歸來: CCTV欄目<歷程>》 遼寧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8:2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