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以往对地磁地震生成的解释是误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3: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诸多世界性地质难题中得到较多解释的是;地磁的生成和地震的生成。用实证科学的观点看不能不这样说:以往这样的解释是误导。
什么是实证科学,本人理解就是有充分的理由和事实来证明的科学。有科普读物中解释地磁的生成是:由金属构成地核与地球外围的电离层的相互旋转才产生了地磁。先不谈它是否能产生地磁,就从地球的磁极反转这一方面就可以说它是不成立的。因为科学家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地球的磁极曾多次反转。有中学物理知识的都知道发电机原理;线圈不变化,转向不变化电流方向和磁极是不会变化的。本人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在《对世界性地质难题的探讨》(本文中称前文)一文中对其做了解释。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对另外两个世界性地质难题作了解释。那就是地球每年有两次转速的微小变化,还有大地震为什么能使地球转速加快的问题。这会使证据更充分。
科学家发现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有变化的,在每年大致是八月间最快,三四月间最慢。虽然相差很少,必须精确的石英钟和精密的仪器才能察觉。
地球形成早期,因为温度很高,转速也很快,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其内部压力也比较小;所以地球内部都是流体状态的。随着地球热量不断散发,其内部的温度也在降低。转速降低离心力减小与温度降低的作用,使地球内部压力也在增加。结果使内部物质状态出现明显的分层;上地幔至下地幔逐渐变硬,地核的外核是流体状态,向内逐渐变硬,内核是固态的,甚至核心有可能是超固态物质。
地球内部经过漫长的年代,热量传递已经稳定。温度差异不会很大,影响其液态固态及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内部的压力。特别是地核主要成分应该是金属物,金属物的传热一般认为是靠电子迁移来实现的,传热能力很强,它的温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影响其固液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压力。外核外侧也就是靠近地幔的金属物流体,无疑是流动性最好的;向内粘度逐渐加大,流动性逐渐变差,但由于地核南偏(前文中有论述),特别是南半球地幔金属物含量高、密度大。压力和引力的作用,使南半球外核流动性好的流体层越往南越薄。也就是南极方向的外核厚度比北极方向的外核厚度小许多。
地球受星球的引力作用,特别是月球的引力作用,转速逐渐减慢。但内地核在地球的内部,受外部的引力作用小,特别是内地核的质量很大,外围又是滑动阻力很小的外地核流体层;惯性作用使其保持原来的转速,所以转速降低的要少。内地核转速减慢的主要因素是,与地幔间外地核流体金属的滑动摩擦阻力,以及产生地磁的电磁阻力。
内地核在地球的内部,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较地球外部小,离心力大于使其保持较中心位置的引力,内地核总是压向与太阳相反的方向。六月下旬地球正运动到最南端的位置,内地核向南压。较薄的流动性好的流体被压到旁边,使外核流动性较差的液层与地幔接触。其实这种加大摩擦力的接触在六月下旬以前就开始了。
流动性较差的液层与坚硬地幔接触后,粘滞性使摩擦力明显加大。较高转速的地核将转动力传到了下地幔,又传到上地幔至地壳,使在地面测得的转速加快了。为什么六月下旬摩擦力最大,而转速是八月间最快呢?原因是地球的地核以外部分质量很大,有很大的惯性,地幔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地球的转动加快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反之,地球转到太阳北侧时,离心力使内地核压向北极方向,由于北方向外核流动性好的流动层厚度最大;且接近下地幔的流动层流动性最好,使地核与下地幔的滑动摩擦阻力最小;内地核的转动力传到地幔达到最小值。也因惯性,弹性的因素使最低转速出现在三、四月份。
当然,当有较大的流星撞击或有大的地震时,大的地震波也可以使外核滑动面的粘滞性增加,摩擦力明显加大,也能起到使地球转速加快的作用。
如此庞大的地球的转速的变化让人们无法理解,一直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它的起因必定来源于地球的内部。这两个速度变化难题的出现和解释充分证明了;内地核与其外部地球体之间的速度差是绝对存在的,也是不容置疑的。目前对它的证明也仅此而已,以后也许有人能够测算出速度差有多大,但人类永远也不能钻到地球内部去测量。如果要否定这种观点,那就必须拿出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来否定它。
地磁的生成与磁极反转:  地壳底部只要有岩浆的流动,有适合金属物凝聚的温度,金属物的凝聚就在不断的进行(关于地壳底部凝聚金属物理论是解决所有地质难题的核心;见前文)。特别是大洋扩张以来,玄武岩洋壳的底部更有利于金属物的凝聚。当然,岩浆中的金属物含量有限,岩浆流动速度又很慢,金属凝聚层的形成是相当缓慢的。尽管如此金属凝聚层(带)会在地壳底部很大的范围内形成;这些金属凝聚层(带)必然有许多相互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产生地磁的线圈。前面提过内地核因惯性等因素的作用,以比地幔快得多的速度转动着。内地核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铁心,地壳底金属凝聚带相当于巨大而遍布地壳下部,没有规律分布的线圈。它们的相对运动产生了地磁。电流在金属凝聚带中流动,在流动断面小的金属凝聚带中以发热的形式消耗掉了。如果在流动方向相反的两个重要的线圈(金属凝聚带)之间,又有一个新金属凝聚带生成;随着新金属凝聚带通过电流的增加,而使产生地磁的电流减弱,逐步消失到电流方向相反,极性反转就实现了。当一个重要的线圈突然中断,也就是对极性起重要作用的金属凝聚带,所在的地壳断裂或凝聚带熔化,使电流反向,也可以出现极性反转,这是突发性的极性反转。这个解释,对于出现磁偏角的问题也容易解开了。
再谈一下地震问题,地震关系到人们的安全问题,因为每年都要发生好多次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许多损失,所以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探索地震的起因无疑是全世界的大事。  关于地震的起因问题,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地震是地壳相互运动蓄积了应力在短期内释放出来,造成岩石相互错动和断裂,而产生震动。而且通过测试,有些已得到验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妥的,可以说是误导。首先,说地壳运动产生的地震,地壳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地壳为什么运动?如果说大面积的板块运动已经被验证,那么为什么只在很少区域发生地震。认为稳定的地壳为什么也发生地震。用材料力学的理论分析,绝大多数的地壳运动,应该是缺少依托的地表受到破坏。地震往往却发生在离地表几公里以下的深部。用实证科学的观点看,这些都是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的。
本人认为就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核聚变引起的。(见地壳底部岩浆流动凝聚金属物内容,谈到凝聚金属铀,前几文中已有论述)。
比如较大地震都在地面十几公里以下发生,这里并不一定都是地壳最坚硬的地方,特别是20~30公里以下,因温度较高,脆性不大,在缓慢受力的情况下,因为变形而消除了应力。还有地壳怎样运动才能在一个较小区域产生应力呢?十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的地壳运动,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产生应力应该是较大面积的;然而地震震中往往都是较小区域的。有什么理由证明只在小区域才产生应力呢?而且震后产生的断裂绝大多数都是垂直于地平面的,这些正符合核聚变在局部产生高温高压的状态。当然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核聚变与用炸药引爆的核聚变是有很大差别的。

地震震前征兆更能说明问题,较大地震震前干旱,临震前天气炎热。或降雨,雨后天气仍然很热。用核聚变解释顺理成章:地壳底部凝聚的铀裂变生热,热量不断的顺着裂隙上升,在土壤中散开进入大气,使气温升高,并形成上升气流,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使上升气流中的湿度增高;在高空遇冷而形成降雨。由于地温较高,降雨后水分大量蒸发使气温和湿度都有增加,当然天气闷热。许多地震震前地下水中的氡气含量明显增加,氡是铀、镭衰变的产物。其它的震前征兆如:井水升降,地面上升,动物反常表现,地震云,喷射火球,地光等;这些用核聚变产生的地壳下部升温升压来解释都说的通。而用岩石错动来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是牵强的。对于阴历十五月球引力最大时易发生地震,也不是引力触发了蓄积应力,而是月球的引力作用,使地壳发生了小的应变。虽然是很小的波动,但它促进了铀凝聚层内的熔化分异,或者聚变过程压力达到临界爆发受应变触发。
有专家研究地震多发区每次地震发生后,需要积蓄几千年地壳运动的能量,才能发生下一次地震。其实不是积蓄地壳运动的能量,而是地震发生后,地壳断裂使其底部的铀凝聚层倾斜的角度增大;甚至接近垂直,使衰变积热的热量更加集中,这时若有足够的热量加热铀凝聚层,熔化分异可以集中较大面积的铀,使其达到聚变质量。几千年的周期是热量传递,铀衰变积热和熔化分异的过程。
[美]P.J.怀利著的《地球是怎样活动的〉一书中叙述了太平洋汤加海沟地震带,这里是全球浅源地震最活动的地区之一。而且世界上约有70%的深源地震也发生在汤加群岛与斐济群岛之间。
这里的大洋底壳插入地幔之中700公里之多,这是地壳底部凝聚金属物的有力证据,只有洋壳含有大量的金属物质,才能有很大的密度,同时也证明了地幔并不是很坚硬的,若洋壳没有很大的密度或地幔是很坚硬的,插入地幔700公里这种现象是不会存在的。
至于说地震多发及释放能量大的问题,有可能是这一地区正赶上核聚变的高潮期,因为核聚变的高温高压有相互影响,震动也对铀与杂质的熔化分异有促进作用。在地幔较深处本来就有较高的压力,只有较高压力下产生核聚变才能产生更高的温度和压力。铀235只要达到临界质量,不需要特别高的温度就能产生核聚变,在地幔较深处较高压力下产生的核聚变,更容易达到铀238聚变所需的温度。地球中铀238所占比例达到99%以上,只有铀238产生聚变才能产生特大地震。还有洋壳金属凝聚层厚,使插入的洋壳比较平直陡峭,熔化分异可以集中更多面积的铀凝聚层。
这些核聚变产生的巨大热量必然使大量的地幔物质熔化,并且上行在洋壳较薄弱处涌出形成火山。书中分析却是:“下沉板块磨擦生热熔化了岩石使熔融的物质上升并喷发,在地表形成了火山岛弧。”若不做一下分析还觉得有道理,一经分析就不合理了。一个是洋板块的下潜速度很慢,每秒钟只有1~2纳米(按大洋扩张速度计),它的动力或者是摩擦力如何使岩石熔化形成火山。特别是洋底板块的上层温度很低,温差传热使它吸收的热量比摩擦生热大的多;生成火山的热量从何而来?还有上地幔既然软到可以将洋板块插入,说明它是可以在缓慢压力下变形的,既然已经变形,又如何蓄积如此之大的能量而发生大地震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1:22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