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冲西方势力,中国拓宽非洲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23: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秋的北京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元首级外交盛宴。眼下,非洲大陆约50个国家的领导人正在那里参加2006年11月3日-5日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
    据悉,中非双方将在这次外交聚会上签署众多贸易、投资、援助和债务减免的协议,全面发展深层次的合作;该会规模空前,难怪引来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
    即使是正在忙着中期选举的华盛顿,政治分析家们也格外留意这件大事。眼看着中国进一步走进非洲,美国人既担忧自己在那里既有的政治优势受到威胁,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崛起的新兴强国在那里日益增大的影响。
    “中国和非洲进一步加深联系,是中国将地区实力转为全球实力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种关系对中非双方都有潜在的好处。”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非洲问题专家莫罗·德·洛伦佐说,“但是,中非合作论坛不可能自动地把这一影响力转化出来。非洲国家希望通过峰会保证它们能继续从中国企业得到好生意,而中国也希望确保非洲各国成为自己可以依赖的伙伴。”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非洲则是全球第二大大陆。这两大地区频频携手,让一些美国保守人士颇感担忧。美国马里兰大学政治学及非洲-美国研究教授欧内斯特·威尔逊曾经就此问题两次到美国国会相关委员会作证。
    “在一些保守的共和党议员眼中,中国已经成了另一个苏联。”威尔逊说,“中国在非洲的能源之旅让美国担忧自己的国家安全,而美国的人权和非赢利组织也在批评中国在苏丹等人权发展不如人意之地的作为。同时,中国正在该地和美国争夺外交空间。一些议员甚至说,中国在贸易、石油等方面都在欺骗美国,虽然中国将之解释为纯粹的经济合作,但实际上,中国正在非洲成长为一股重要的势力。”
中国为非洲大陆带来“尊严”
    11月3日开始的中非合作论坛已经是第三届了。从2000年起,中国就开始邀请众多非洲国家代表聚首北京,探讨经贸领域的合作,并将之列为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
    按威尔逊的话说:“此次峰会是中国高层领导继续实施加强中非友好政策的一个部分,它之所以比前两次更加重要,是因为这两年发生的一些背景事件使中非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加值得关注。”
    “首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中非关系的白皮书,并在最近一段时间加强了从非洲进口石油和其它自然资源的脚步。随着这种经济合作的加强,双方在外交和战略上的合作关系开始延展,”威尔逊说。
    威尔逊提到的是中国政府于2006年1月12日发表的《非洲政策白皮书》。这份政策文件表示,中国与非洲在相互投资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双方的关系从过去的援助进入前所未有的合作状态。 但有分析家认为,真正促使中国扩大与非洲国家合作的最主要原因是非洲丰富的资源。
    “在1950和1960年代,中国努力在非洲等地区拉拢战略盟友是因为冷战的大背景和恶化的中苏关系,那时,中国对非洲的需要主要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而现在,中国重返非洲,其利益则主要是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分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研究主任乔治·于说。
    今天,中国将非洲视为能源产地,30%的中国石油进口都来自非洲大陆,中国还从赞比亚购买了大批的铜。同时,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和投资也在快速增长,除了苏丹的石油开采项目,中国还“涉足”到加蓬、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和埃及的石油工业。据中国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在非洲的总投资已经高达63亿美金,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不可否认,中非合作论坛将进一步加深二者已经建立起来的合作与友好关系。”乔治·于说,“非洲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能源,中国则愿意向非洲提供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实用知识,以及低廉的产品,并分享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的经验和教训,而这些都是先进的西方国家无法提供给非洲的。”
    除了物质与技术上的帮助之外,洛伦佐将非洲国家的收益升华到“尊严”的高度:“非洲能从中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一种认知的变化。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非洲国家可以向这个世界贡献些什么,而不是要从外部世界得到什么了。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经将这一地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提高了,这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这种蓬勃的经济互动当中,威尔逊不忘指出,中非合作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比如,中国纺织品在世界上持续不断的出口,让非洲的纺织品同行们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产品的成本更低廉,生产效能更高,很多非洲人还在顾虑,人民币汇率偏低也是帮助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非的关系发展得非常快,以至于各方都很难真正将这一发展引向自己都满意的方式。”华盛顿智库史汀生研究中心非洲问题专家艾里森·贝利博士深入分析说:“中国在非洲兴建的基础设施为发展当地经济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但一些非洲人则将之看作实现中国自身经济利益的副产品。因为中国在那里的投资大部分是为中国人,而非非洲的工人,提供就业机会,让中国的企业受益。中国需要在这片大陆上为自己开放市场,但是非洲国家并非总是欢迎外来的成熟竞争者和本土的发展中企业抢生意。”
    也许正因为积极因素中蕴涵着某种摩擦,非洲并没有因为接纳中国这个新的经贸伙伴而放弃一直依赖的西方国家。乔治·于提到,中国虽然凭借着利益互补的优势逐渐在非洲大陆显现身影,但西方国家毕竟是曾长期殖民非洲的强国,现在与非洲国家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控制着那里的重要资源。
    曾在石油工业界供职的威尔逊说:“目前在非洲的主要石油公司都是美国、日本或是欧洲的,它们拥有的石油资源非常庞大。中国公司虽然在非洲发展很快,但是基础薄弱,因此,目前手中能掌握的石油资源较前者要少得多。二者对比,决不是一半对一半,或是60%对40%的差异。”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非洲国家将怎样看待中国因素的扩张。从经济角度上来讲,它们大部分都欢迎中国带来的生意机会,但是,当经济影响力转化成政治影响力的时候,它们要如何回应,我认为他们仍在观察,”威尔逊说。
    乔治·于则回应道:“大部分的非洲国家都欢迎中国的到来,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中国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援助。当然,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抓住了中国和西方世界争夺非洲影响力的竞争机会。既然中国和希望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那么非洲国家与其选边站,倒不如同时从双方得益。”
美国在学习对中国因素说“是”
    “中国走进非洲,不仅仅是加强经济合作,而且也在外交和战略上延续中非关系,巩固自己的大国地位,”威尔逊说。
    即使中国从非洲国家那里得到了双边合作的通行证,当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发现它们参与开发的领土上突然多了一个玩家时,心里却未免有些不舒服。一方面是商业利益的竞争,一方面则是战略上的警惕。
    “不可否认,中美在非洲进行着某种竞争,双方的分歧由此而生。”威尔逊说,“美国的商人担心中国在抢他们的生意,将他们逐渐从非洲市场挤出去;而美国的人权和非赢利组织也在批评中国在苏丹等地不尽如人意的作为。虽然美国国务院对中国的主流看法仍是积极的,这些声音传到一些议员耳中,让他们变得很紧张。同时,我知道美国国务院一些主管非洲事务的官员心里的确在思考,如何才能加强美国和非洲的接触。”
    洛伦佐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国有石油企业的确能在和非洲谈生意的时候,从中国政府得到某些低息贷款,这就成了西方的石油企业在实际竞争中的不利条件——这也是我们希望西方政府回应的事情。”
    乔治·于则有不同的解释:“很多西方企业家担心中国积极地走进非洲,会让中国企业从友好的政治关系中捞取经济甜头,从非洲国家的合同中得到一些优先或特别的待遇。但是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所有国家的企业都会从各自政府的支援中得到好处。中海油竞标尤尼科的例子中,不也有美国政府的身影吗?”
    “我个人的感觉是,既然我们所处的是个公开而自由的市场。所有的人都在一起。只要我们能将事情处理好,就会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市场供大家发挥潜力,”乔治·于说。
    华盛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非洲项目主任霍华德·沃尔普认同乔治·于的看法:“美国有些人将中国走近非洲视为一种威胁,有些商业团体更是害怕中国从这种紧密的合作中将经济利益转移到自己的公司手里。我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中,所有的国家、企业都可以自由竞争。我只是希望,这种竞争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社会发展。”
    “目前来看,我不认为中国已经将自己置身于和美欧在非洲直接竞争的处境。”贝利说,“从大部分的例子来看,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利益不同。中国需求的是为自己的经济腾飞寻找新动力,而美欧更关注的是严防恐怖主义在非洲大陆的蔓延。美国和欧洲更担心的是,中国会利用‘金元’在国际舞台得到非洲国家更多的政治支持。”
    整体而言,洛伦佐说:“我没有看到欧洲和美国因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而‘失去’了什么。相反,如果中国的企业发展新的能源,它会降低所有能源商品的价格。因此,我不将中国在非洲的能源投资视为对美国的威胁,”。但他同时提醒,“中国应该记住,为什么西方国家过去没有完全攫光非洲的资源:因为那里的不稳定和腐败。因此,中国将从西方公司身上学到同样艰难的教训。”
    威尔逊同样对中美在非洲的竞争关系保持着乐观态度。但他的理由是战略上的:“双方不可能因为这些分歧而擦出对抗的火花。因为非洲问题在中美双边关系中仍然是次要问题,远不如台湾问题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美双方都在学习。中国在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新兴的国际强国,而非洲只是这一目标中的一部分;而美国则在学习如何回应,认知这个成长中的强国。”威尔逊说,“最终,美国会逐渐承认中国因素存在的事实。就像一谈到非洲事务时,美国会自然而然地思考法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利益,美国今后也会想想中国会就一个问题如何反应。这样的政策推广到全球,正符合了美国如今的对华政策主流:关注并希望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
    同时,威尔逊希望中美双方能迅速学习成长,将二者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其实,中美在非洲碰头也是一个机遇,让中、美、非三方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的问题,比如如何推动非洲国家的发展和民主建设。
中国不该重复美国的教训
    在贝利看来:虽然中美目前在非洲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它们用来寻求利益的方法有时会产生摩擦。美国偏重于防范那里的恐怖主义,建立清廉的政府管理,保障民众安全。因此,美国希望非洲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能力。而中国更注重的是贷款、投资,不愿卷入非洲的政治。
国际关系论坛www.newslist.com.cn
    “对于到非洲来寻求商业机会的国家,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欧洲国家,都有责任帮助非洲改善其社会状况。”颇为关注非洲社会发展的沃尔普强调,非洲有很多政权是在殖民时代结束后才建立起来的,有很多政权仍然不稳定,没有建立起民主政体。人权、战乱仍然困扰着这个地区,很多国家还无法做到公平分配社会资源,透明管理的问题也颇为严重。
    基于此,沃尔普说,“如果一个国家只重视在非洲的短期经济受益,而忽视将非洲建成一个长期稳定繁荣的地区,将是目光短浅的。”
    中国在非洲发展经贸关系,向来秉持着“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尊重,它带给非洲国家的是实际的帮助,对发展非洲经济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人权斗士则批评说,给一个人权记录很差的政权,如苏丹和津巴布韦,提供经贸援助,实际上就是对它们纵容,这对所在国和国际社会都是不利的。
    “中国对如何对待非洲的人权问题非常敏感。最近,世界银行行长沃尔福威茨对中国忽视非洲人权的问题进行批评,马上招来中国的自辩。中国的立场是,中非的互动是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不会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这也是中国与所有有着不同价值体系的国家交往的原则。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直接应对过非洲的人权问题,”乔治·于分析说。
    沃尔普也本着体谅的原则说:“中国之所以将政治和经济问题分开对待,我的理解是出于有一些经济合作上的考虑,这不能算是短视。但是我希望中国今后能在非洲发展的长远规划中扮演个更加积极的角色。一个因战乱而问题丛生的非洲,长期而言,对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好事。其实,中国可以利用它已经在非洲建立起来的联系和资源,同苏丹等国家展开对话,寻找停止那里流血冲突的机会。美国也有这样的责任。”
    “中国曾参与非洲大陆的联合国维和使命,这是受到世界欢迎的,但是它在那里的原则则是‘不干涉政策’。”洛伦佐分析说,“其实,当你在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建设中有重要利益的时候,你就无法再保持‘不干涉’的幻想,装作你在那里没有利益。赞比亚2006年9月总统大选时,中国的身影若隐若现。这其实已经在暗示:当中国有重要的经济利益需要保护时,所谓的‘不干涉’承诺已经在弱化了。”
    2005年10月2日,赞比亚总统姆瓦纳瓦萨赢得连任,而曾强烈表示会“驱逐”中国投资者的反对派领导人萨塔则以29%的选票败北。由于中国近年来对赞比亚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特别对赞比亚的经济命脉——铜矿产业、纺织业、筑路业和零售业等领域,涉足颇深,因此惹得一些政治反对派排斥中国在当地的影响。
    洛伦佐总结说:当一个国家成为某些冷酷的非洲政府的保护者或拥护者的时候,它的国家形象就会受到影响,并且将迅速失去它在非洲已经获取的尊严。这是美国已经学到,而中国不应该重复的另一个教训。
    贝利则建议道:“未来,中美在非洲是有些领域可以合作的。比如,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投资医疗项目,这是美国和一些非洲政府可以出力帮忙的领域。同样,在发展教育和反恐中,中美也能携手。目前,中非关系的发展性质对中、非、美、欧各方而言,都是个重要的合作机会。如果几方都能参与,而不一定要竞争,就能创造互利的机会。如果彼此无法接触,则会造成几方利益都受损的局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15:1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