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所谓牛校,不在于你能不能做,而在于你想不想做。
我初三那年才开始有意出国留学。那时,我早有了自己在语言方面没有造化的自知之明。同学都已经学完了新概念英语、公共英语,只有我抱着课本和课上的知识,应付应付考试。所以,当时我对美国顶尖的学校仅仅是怀着瞻仰的态度,心想就算自己没那水平,以那些牛校为目标总可以吧。于是,天真无知的我有了一个看似吓人的dream school,MIT。其实,她只不过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学校之一,在我听了MIT的学生到对街的Harvard恶搞的故事之后,就对这些理工学生的优秀、怪癖、机灵、幽默产生了莫名的青睐,乃至“错爱”。后来我才发现我和MIT的风格完全不符合,最终也没有向她递交申请。但现在想想,当我向周围的人宣称自己以MIT为目标时,我就已经向梦想迈出一大步了。或者说,是我周围的人激励着我迈出了这一步,因为不论是考试,还是参与各种活动,家长、朋友、老师对我的预期都是最高的。他们认为,一个年级前10,班长,学生会干部,各种活动都参加,有可能去MIT的学生,优秀是理所应当的。就像我看过的一个英语演讲比赛中,一个在英语国家生活过的高中生和一个在国内长大的初一学生实力相当,评委把第一给了后者,他们对前者说,You should be that good。我就是如此,当你做得好时,别人会觉得你应该更好,反之,则会露出失望的神情。我这个人,就是好个面子,你要是敢觉得我不行,那我就非得做一个行的给你看。所以,周围人的态度就像个皮鞭,让我在懈怠时振作精神,在失败时积极总结。
我从高一那年暑假就进入了紧张的备考状态。不知道是接触了太多新东方老师,还是本身就有自虐倾向,考试前的一两个月,我一定要干到不喝咖啡眼皮抬不起来的地步才善罢甘休。我知道这其实是错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凭时间论英雄,觉得自己花了时间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成效。每天早上下很大的决心早早起床、按照紧张的时间表学习。在上下学的车上背单词,本来自己就困的眼睛睁不开,加上车行不稳,即使我心理上不情愿,也足以从生理上破坏我的晶状体聚焦功能,单词的蓝色线条渐渐就模糊下来。那段时间,我的额头不知道磕到过多少次前方的座椅靠背。冬天暖气捂得出汗,夏天空调吹得哆嗦,乘客睡觉聊天看风景,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很难让人静下心来学习,这也让抱着红宝书的我显得无比突兀。但我偏偏喜欢抓紧时间在这种鬼地方背单词,而且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病态的)优越感。准备托福口语时,因为没有请过外教,没有专门练过口语,没有看过美剧,没有去过英语国家,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坐在电脑前练口语题,5小时/日。晚上,一边冲澡一边回顾着充实的一天,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地睡下。
在这一切的努力之后,换来的是读文章的熟练、“单词帝”的赞美、Native Speakers的认可……别人说,把学习当娱乐,但我好像是把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当娱乐,辛辛苦苦地努力,去追求令人满意的结果。也许在这之后仍是欲求不满,继续以自我折磨的方式追求新的目标,但这种奋斗总是让人觉得充实。我最害怕的就是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到晚上才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做更加有意义的事。与其那样在心里痛苦、自责,不如让身体先受受累吧,谁叫我们崇尚精神生活呢?
但成绩只是名校的敲门砖。我们都听说过很多实例,HYP的学生向来标准化考试成绩很牛,但不是分高的就一定申请成功。文书是评审委员会审核的重点,但不论有多少人帮你批改,文中的思想终归是自己的积淀。我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也没有奔走四海,去接触各种人、事的丰富阅历,生活在绝对传统的家庭,学习在方圆百里不见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学、中学,能真正让我成长的,其实是我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同学,接触久了,很快被他们影响,自己的人格变得越来越完整,也越来越成熟。
前学生会主席,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能被称作charismatic的学生。最开始,总觉得他做任何事,和任何人说话,都胸有成竹。我作为“下级干部”听领导说话,感觉这家伙下结论完全不用经过一般人的思考过程,思路敏捷得像羚羊的腿,而且说起理由总是头头是道,分析问题全面深刻,有理有据,让你完全没有插嘴挑毛病的余地。我阅历短浅接触牛人少,有生以来还真没见过这种传说似的人物。所有经过他手的计划,如果不是经过一整晚思前想后,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考虑个遍,从而做出的比较完善的版本,一定会得到一篇满是红色问号的反馈。可是当我与他交谈,看到他背后的努力时,却发现他过人的领导才能也只不过是投入了时间和心血的回报罢了。他会晚上在学校呆到10点,监督艺术节的准备工作;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学生会的事,因此你才会感觉他的思维走在别人前边,其实,那些都是他以前考虑过的问题。他是主动地去领导学生会,而不是被动地履行职责。我对学生会的热情、思考、创新,也正是在那时被激发出来的。学生会曾经只是一种责任,现在却成了一种爱好;它曾经是举办活动时劳身的工作,现在却成了每日的精神食粮(小吃)。
这些最后体现在申请中,就成了自己独到的思考,这也许正是学校想要看到的。职务、奖励什么的,有固然好,但一个有眼光的学校,不会单单因为一个“学生会主席”,一个“国际XX奖”就录取谁。2年学生会,我没当过主席;7年学习舞蹈,未获任何奖项;喜欢生物,扒了N本大学生物课本,愣是没有联赛奖。但你不觉得,这种让自己投入一切的爱,如果结果一句“我是主席”、“我获奖了”,有点太对不起自己努力了吗?再者说,挂个名的官儿也是官儿,干实事儿的官儿也是官儿,AO不是吃白饭的,到底是真干真学,还是挂个名,他们看了文章中便见分晓。
另外一个对我影响很大的同学是和我共事三年的另一位班长,他不是我见过的第一个“有灵气”、“有想法”的人,却是第一个让我去追求这些气质的人,而且这个人就如同我的对立面,看到他就等于看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曾经,我是乖乖女,而他是老师的瘟神;我接受的教育是“弄坏别人的东西是坏孩子”,他接受的则是“既然你对那玩意儿感兴趣,那就亲自拆拆看吧”;我喜欢爽快地做自己习惯的事,做会做的题,而他从来都只对新东西感兴趣,不需要动脑子的题他碰都懒得碰;我是个标准的宅,常常闷头做自己的事;而他总是去交新的朋友,讨论国家大事。在我眼里,凡事他总有明确的目标,详尽的计划,高效完成,不做无用功,只是经常会偷懒,这点和我凭时间和精力取胜的做法截然相反。所以我们常以“互补”形容两人的性格。要知道,这时好胜心是很可怕的,当对方的优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时,自尊心再强的人也变得虚心了。我开始发掘自己的思维,他逐渐懂得了勤奋。我们都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思考或者行事方式,这就好像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使力量加倍,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清楚地看到潜力在释放。
可是说来说去,不都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吗?诚然。社会环境是干什么用的,不就是影响个人的吗?就算自己不主动,也会受到影响,为什么不积极主动地接受它呢?Take control of it, and it’s you who decide where to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