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engweil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后面章节的笔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17:29:3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冷战后的中国外交




●本章重点掌握


1、苏联、东欧巨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2、“韬光养晦”战略的背景与内容。


3、如何评价冷战后中国的国际环境。


●教学要点


一、后冷战时代中国外交战略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宣告战后雅尔塔两极格局终结。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1989年北京的政治风波和随后发生的苏东剧变,对中国外交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和制裁政策,给中国的国际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苏联、东欧国家基本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和立场。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同中国保持着友好合作的政策。


如何认识和应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改革开放创造有利的条件,是当时中国外交的首要课题。严峻的局面,要求中国***人采取正确决策,迎接挑战。


2、“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提出


(1)客观分析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苏联与东欧巨变从政治、战略、经济等各个方面看,虽然给国际形势造成带有根本性的变化,给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处境也造成了某些不利因素,但国际形势变化中也包含着有利的因素,如我国北面的威胁被根本解除,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有可能更加迅速的发展,等等。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加巩固,在混乱的局面中,国际社会实际上要求中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这种要求更加强烈和迫切。


(2)“韬光养晦”外交方针的提出


在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中国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面前,邓小平同志审视度势,高瞻远瞩,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和判断。1989年9月4日,他在同中央领导人谈话时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方针。其核心思想就是准确认识国际形势,集中力量于国内的经济建设。邓小平指出,要冷静观察,决不当头。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在对外政策上,要不当头、不扛旗、不树敌、超越意识形态。其具体内容包括: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概念,并成为90年代以来跨世纪中国外交的基本战略。


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这一外交策略,是实事求是和深谋远虑的。


邓小平的28字外交战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冷静观察,决不当头,是指在西方**反华的浪尖上,不要争意识形态方面的风光。但是在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捍卫第三世界的正义事业上还是有所作为的。邓小平说:“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


在这一外交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外交很快走出了**风波后的困境,稳妥地处理了罗马尼亚事件、苏联的“八一九”事件,抓住时机积极发展同东欧及中亚新独立国家的关系,在地区冲突中采取超脱的立场和态度,并逐步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中国外交迈向了一个全方位的新局面。


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


冷战结束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最大冲击,就是摧毁了支撑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中美关系能否正常发展,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战略合作被严重削弱的情况下,解决好双边关系中暴露出来的分歧,并同时为中美关系重铸新的基础。为了稳定中美关系,中国政府提出了“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的十六字方针


中美双边关系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类包括台湾、西藏等涉及中国主权与领土的问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台湾问题,它曾经导致中美关系在1995年夏季大幅倒退,并使双方在1996年春发生军事对峙。第二类是当时以人权问题为焦点的意识形态冲突,它一直严重制约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第三类是经济贸易方面的摩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知识产权问题,它曾经几次将中美推到贸易战的边缘。由于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解决上述双边关系中的问题,确实是对双方的真正考验。


1997年秋两国领导人共同提出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中美关系终于走出谷底,其意义首先在于确认了中美关系赖以维系和发展的新基础。这个新基础是以互利的经济贸易关系为核心、以贸易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为支柱的。


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条件。首先是两国决策层都表现出希望发展关系的愿望,这种愿望产生于中美各自主要的国内政策。发展互利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的共同愿望,成为中美两国决策层决心改善双边关系的主要动力。第二个条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对外政策不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和美国不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


当前中美关系正在向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与前一阶段主要是处理双边关系中的问题相比,共同面对和处理重大的国际事务以及就当今国际秩序中的重大原则进行对话和争论,将在中美关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二、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的新格局


1、发展大国伙伴关系


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中美关系的动荡。1997年秋两国领导人共同提出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表明中美关系终于走出谷底,其意义首先在于确认了中美关系赖以维系和发展的新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基本矛盾的解决。特别是小布什政府执政后,中美关系一度出现倒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中俄发表第三个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与欧盟“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冷战结束后,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在经历一段曲折后,迅速向前发展。1998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报告,要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6月29日欧盟15国外长会议批准了该文件。


与日本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1998年***访问日本,双方签署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表明了双方通过合作,解决两国关系中的严重矛盾和问题的意愿,并制定了加强中日关系、进一步推动合作的一系列措施。


2、全面推动睦邻外交


睦邻政策和睦邻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睦邻外交,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正是有所作为的重要表现。冷战结束后,中国的睦邻政策有了新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中国同朝鲜、缅甸、巴基斯坦等的友好关系得以保持和进一步发展;同印度尼西亚、越南、蒙古、老挝、印度恢复了正常的国家关系;同韩国、新加坡、文莱等建立了外交关系,与东盟建立了长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在对原苏联国家关系上,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尊重各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原则立场,宣布承认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各国政府,并先后同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同绝大部分有领土接壤的国家,通过和平协商,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领土问题、华侨问题等。


中国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解决热点问题如朝鲜半岛、柬埔寨、阿富汗等问题,作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


3、积极发展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是9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创造出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的主客观条件。在许多全球和地区的重大问题上,中国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国际组织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多边外交涉及了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所有领域,包括联合国、裁军、经济与贸易、国际人权、环境与能源,打击恐怖主义与其他跨国犯罪活动等等。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是中国正日益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    思考题


1、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政策。


2、如何认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3、名词解释:韬光养晦
12#
发表于 2007-10-28 10:10:19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13#
发表于 2007-10-31 15:10: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
14#
发表于 2007-11-12 12:19: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
15#
发表于 2008-3-18 13:07:15 | 只看该作者
:al :am :al :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1-10 05:09:1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4-30 12:44:51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13:0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