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从模型和辩证胜任模型
新现实主义的传统
1, 结构主义
a 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思维
b 旨在建构(语言的、经济的、政治的或是社会的)客观关系
c 倾向一种总体化的或说“体系化”的角度,来解释实践,而实践是结构的产物
d 解构相对于实践的优先性,整体对于部分的优先性
e 共识性(静止的)和历史性(动态的)截然不同,我们应该研究共识性,也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
2, 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实证主义
解构
1, 国家主义
A, 先于科学并免于科学批评的形而上学概念
B, “新现实主义不言自明的反对并否认那些阶级利益和人类利益,而先天的支持,承认并表达那些实际上或潜在的与国家利益和合法性相符合的阶级和部门”
C, 国家主义违反了结构主义的整体先于部分的要点,国家的本体优先与国际体系,而且国家的性格又是不可改变的,国际体系只是预先存在的国家的简单集结。所以新现实主义只能担当维持现存秩序的御用理论角色。
2, 功利主义:
A概念:目的理性、个体主义、社会秩序派生与个体的功能行为,是客观的
“功能主义的理性主义以手段—目的或者工具理性的方式来界定理性:高校的行动服务于既定的目的。其价值性或真理性体现在个体行为体的利益实现上,而无法在公共利益那里得到解释”
B解构
a 帕森斯:“在缺乏各成员一致接受的规范性框架的情况下,信奉工具理性的个体之间有可能暂时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社会集合体(如“社会契约”),但是,除非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下,否则,这一集合体无法维持”
既然国内能够通过契约建立所谓的利维坦,为什么国际上就不行了,这是新现实主义在论述国家和国际社会是采用了双重逻辑,而且是两个矛盾的逻辑
b 集体行动的逻辑,功利性的个人是无法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的
c 马克思:国家的阶级性
d 针对霸权稳定的国际秩序观同样存在着矛盾:
国际上:阶级统治原则,团体研究
国家:功利主义原则,个体研究
“这些矛盾可能导致新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的国家主义支持土崩瓦解”
3, 实证主义:
主客观二分,“人们的主体性现象丝毫不妨碍他们把社会行为与自然事务同等的视为客体”,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
A, 实证主义的难题:
社会行为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的;研究者研究拥有自己的价值
B, 实证主义的解决方案
a 假设社会是第二自然
对行为体加以限制:固定的理性行为体;技术理性,行为体的目标、价值和相互间的界限既定不变,不会因为沟通、互动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行为体在严格工具意义上发生互动
b 认为分离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研究过程
C, 实证主义并不是中立的,“相反它对追求各种科学理论地位的种种可能的理论思考,多方纠缠,严格限制……形成一种科学话语”,从而很多有意义的论题被排除在外了。
4, 结构主义:静态的封闭的物理结构观
“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有某种‘蛇一样的’特性。蛇头是一个不会反思的国家行为体。它只知道依靠自己,不会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也不懂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这条蛇蜿蜒滑行,发出‘自助’的嘶嘶声,并将自己的僵化思维强加于整个世界。它在别的国家身上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僵化思维,然后将尾巴送到嘴里,由此形成了体系这个定义。倘若人们要求蛇描述一番这种体系定义,蛇会说,它自己在生产自己。接下去他吃他的尾巴。可是,这个体系的价值取向或规范又是什么了?蛇回答说,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现了权利以及强国和受益者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权力?这时候,蛇已经只剩下一个蠕动的结,蛇(或者说它剩下的部分)对此又做出了回答:权力归根到底是国家行为体实现自主性的基本能力。那么什么是自主性了?蛇还剩下最后一大口。蛇回答说,自主性就是国家行为体拥有的无须反思的特权,因为整个世界屈从于它自身从未反思过的强制性意志。说完,‘扑通’一声!蛇消失在理论的切地虚无之中。”
对过程、实践、权力和政治保持了缄默
A,否认历史是一个过程
B,否认实践的历史意义,否认人们不同程度有意识的创造世界的活动
C,尽管新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但是它并不理解权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局限,事实上新现实主义否认权力拥有社会基础和社会局限。
D,尽管新现实主义口口声声代表政治自主,并反对其他传统学派的经济主义思想,新现实主义却不承认政治。
辩证胜任模型
1, 可以解释世界主导性公共政治机制的产生、再生产和可能的转换。(均势机制与国家主权的生产和再生产关系)
2, 将根据使其可能实现的条件,即决定模型世纪功效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在对均势机制进行定位(资产阶级生产和交换关系与均势和霸权的关系)
3, 均势机制又如何指导和协调政治实践
4, 均势机制下的学习潜能
5, 均势机制的危机:现象、原因、方式
6,不会孤立的讲这一机制看成整个世界政治的全部,而仅仅将之视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