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门两制实践 启迪两岸和平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5 10: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允中在“澳台关系十周年”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中评社香港12月18日电/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杨允中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十二月号发表专文《“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与两岸关系》。作者认为:澳门“作为实行‘一个两制’并取得初步成功的特别行政区,澳门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可能发挥的功能颇多,作用颇大。澳门应该并可以成为一个功效持久的推进器,澳门也应该并可以成为一个方位清晰的导向标。”文章内容如下:

  澳门是验证“一国两制”的合格示范区

  胡Jintao一年前在总结改革开放30周年历史经验时清晰地指出:“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1)这是基于30年改革开放的认识总结,也是建国60年来的发展经验,这是科学认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学术理论上的宝贵创新。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并成立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一部体现“一国两制”原则与精神的基本法正式生效实施,“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付诸实践。这是宪政发展的重大飞跃,也是民主进程的崭新实践;这是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开启,也是一个全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十年来,体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一国两制”已是活生生的现实,“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无论在政治、法律还是经济、民生,无论在社会、文化还是对外交流领域,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2008年与2000年相比,GDP由489.72亿元增至1,718.67亿元,实增3.5倍;人均GDP由113,793元增至313,091元,即由14,171美元增至39,096美元,实增2.75倍,财政收入由153.38亿元增至510.76亿元,实增2.33倍。政府依法施政,居民安居乐业,政通人和,充满生机与活力。一个名符其实的弹丸之地,变成“一国两制”这样崭新发展模式的现实载体。

  “‘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一国两制’事业是祖国内地和香港共同发展繁荣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重要组成部分。”2 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继香港之后第二个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它具奠基意义的第一个十年,既是有效验证“一国两制”科学性与生命力的十年,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本地区情社情出发、在“一国两制”实践中提升其实践水准的十年。其实,“一国两制”的思想渊源是求同存异、互利共赢,这是古老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展示,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化解矛盾、转危为机的明智选择。十年在人类文明史上不算漫长,但在澳门现实中又非常具体、非常形象、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一个新生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体观察,澳门特别行政区所走过的路是一条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之路,因而,理所当然地,它应该,事实上也已成为一个正确落实“一国两制”的生动范例;而探索“一国两制”澳门实践模式,或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实践模式,应该说,已提到历史日程,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可行性。

  探索“一国两制”实践模式是摆在澳门特区专家学者和广大居民面前的一项历史性课题。因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确保“一国两制”在两个特别行政区得到正确落实,不仅关系到特区自身的长期繁荣稳定,而且也关系到基本国策的落实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成功。在这个意义上讲,特区的每一前进都是国家宪政发展的进步,特区居民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直接体现国家基本国策的正确。作为“一国两制”新制度的具体受益者,澳门特区居民和学者,更应当仁不让地在现实生活中切实维护“一国两制”的正确实践,切实维护特区繁荣稳定的发展大局。

  澳门特别行政区十年来的巨变,是历史性发展,是宪制性进步。实行“一国两制”的澳门特区是根据基本法建立的,特区依法施政以基本法为依据、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以维护本地整体利益和长期繁荣稳定为目标。对于特区政府和广大居民,要在复杂多变形势中认清发展方向、把握合理定位,在国际化、多元化加快进程中要掌握主流导向,建立并完善主流价值体系;要在充分肯定与深刻反思中寻求平衡。十年来依法施政大局是历史性进步,是新政权、新制度、新机制、新理念全面推进的十年,是新型宪政发展取得重大实践的十年,肯定业已取得的成绩就是肯定“一国两制”,就是肯定基本法,就是肯定澳门居民自己的努力。当然,对存在的问题也不应回避,所以存在种种问题,显然具有复杂的历史与社会根源,高度重视这类问题不等于否定自己,而是正视现实、积极面对未来的需要。


澳门特首何厚铧出席“澳台关系十周年”研讨会开幕式并讲话。
  
  以民族智慧推动两岸关系长期保持和平发展

  近十年来,尽管两岸上空时有阴云密布,但总体发展仍然出现历史性转变,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2008年,随着国民党全面赢得两场大选后台湾政治空气大大改善,民间企盼已久的“大三通”终于顺利启动,在原胡连会、胡宋会、胡吴会等国共两党共识基础上,代表两岸正式会谈的陈江会迄今已举行三次,次次有突破;国共论坛与海峡论坛议题清晰、内容丰富,年年有发展。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2009年8月8日台南“莫拉克”台风袭击,对两岸同胞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灾难也令双方血浓于水的亲情族情升华到一个崭新高度。这说明,保持两岸和解、推进各领域日益紧密合作,已形成主流共识。只要双方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互补共赢、和平发展的目标就可以实现,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最终都可以在启动民族智慧前提下得到解决。

  1、四个核心原则

  胡Jintao主席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三年内6次就改善两岸关系发表重要讲话,而且均以四条形式推出,提纲挈领,思路清晰,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成为近年两岸关系出现新转机的一大关键性因素。2008年底和2009年8月又两次高屋建瓴地推出“胡六点”。这些讲话,贯穿着一个承前启后、坚定明确的系统思维: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实现两岸和平发展,这是基础,也是底线;

  (2)大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互利双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基本目标;

  (3)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融合亲情族情,认真为两岸同胞谋福祉,这是根本归属;

  (4)政治互信、平等协商、扩大共识,相互尊重、求同存异,这是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

  2、四个基本特点

  人们在胡Jintao的六个“胡四点”和两个“胡六点”中不难发现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基础性:从长计议、立足根本。鉴于历史遗留的海峡两岸关系及其形成的复杂性,在坚持不容外来势力干预前提下,展示最大诚意、竭尽最大努力,力求通过最小社会成本求得早日和平解决,这就需要诚意与耐心并重、促进与等待兼顾。
?
  (2)民本性:以民为本、关爱平等。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既是多代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又是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所在,故其推进过程绝不能带来任何伤害,而且在政治上一时难以期求突破的形势下,立足于对基本民众的关爱,为其提供一切必要的政策性支持,就至关重要。

  (3)务实性:积极主动、灵活实际。以两岸人民大众的根本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实质而不重现象。这既是工作方法的选择,又是基本原则的坚持。

  (4)智慧性:认识升华、决策科学。在两岸力量对比、政治思维合理性对比此长彼消形势下,在前两个“胡四条”发表之后的2005年,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突破,胡连、胡宋等实现了国共两党间逾半个世纪来首次握手与直接对话。此举大大促进了台湾政治生态的改变,也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带来一股难以估量的巨大激励。2008年在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前提下妥善解决了中华台北作为观察员出席世界卫生大会,清楚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绝佳能力和高超智慧。

  3、坚持四个区别

  六个“胡四点”和两个“胡六点”还清楚明白地展现了在推进和平统一进程中的基本要求,即要作好四个区别。

  (1)坚持“一个中国”并非表明要把台湾简单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建制。“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这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主张两岸进行协商与谈判。这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3

  (2)反对“台独”并非意味着把民进党看成铁板一块。“不管什么政党、什么人,不管他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就愿意同他进行对话与谈判。包括民进党,只要它放弃‘台独’纲领我们也愿意做出正面的回应,进行接触和协商。”4 这项政策近年已经见效。

  (3)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速和平发展、互利双赢,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造福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归属。

  (4)展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以最小代价求最大效益,绝不是一般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殷殷切切的行动指南。


澳台关系十年来颇有建树,获得多方肯定。
  
  澳门──两岸和平发展的推进器与导向标

  十年来澳台关系取得有目共睹的新发展新变化,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居民对海峡两岸建立互补互惠、互利共赢的良好关系寄以厚望,对两岸关系坚持理性务实基础上的和平发展至为关切。实质上,新的澳台关系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也是迅速改善中的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无论当前还是今后,都具有极不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近十年台湾访澳旅客年均保持130万人次以上,是澳门第三大客源地,台北、高雄是澳门机场对外航班最密集的目的地;两地物流年均保持在15亿以上,其中台湾贸易顺差在80%以上。无论政治定位、经济定位还是文化定位,澳门都具有功能的独特性和地位的不可取代性。故此,有必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澳门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的六大优势,即:

  (1)充分发挥澳门作为“一国两制”展示中心的作用,使澳门的发展更具效益与质量,使澳门特别行政区这个活生生的样板成为最佳示范基地。

  (2)积极拓展有助协调两岸关系的“澳门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更多的双方接触面。

  (3)重视文化联系纽带,以下促上,以民促官。在当前对文化领域尤其有必要适度扩大投入,使民间参观、访问、联系、交流保持日益扩张的势头,使民愿民诉的合理内容得到满足,也使民情民意及时得到正确引导。

  (4)澳门是世纪伟人孙中山事业的起程点,是中山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学习中山精神、宣传中山文化,是促进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动力,是提升民族尊严、增强民族素质的重要切入点。

  (5)澳门的妈祖文化具有历史久、规格高、影响深的特点,它应进一步成为联系两岸关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的源泉。

  (6)澳门拥有约1/4懂闽南语的福建籍居民,他们身在澳门,不忘福建,不忘台湾,共同的闽南方言和民俗是增进瞭解、密切情感、扩大信任的有利因素,要不失时机加以开发利用。

  面对力量对比越来越有利于两岸人民大众一方,面对两岸关系正常化迅速推进,但台独威胁和挑战仍有变本加厉可能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全体华夏子孙必须进一步提高警惕,进一步凝聚团结,增强实力,展示民族智慧,力争尽早实现祖国完全和平统一的民族夙愿。

  作为实行“一个两制”并取得初步成功的特别行政区,澳门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可能发挥的功能颇多,作用颇大。澳门应该并可以成为一个功效持久的推进器,澳门也应该并可以成为一个方位清晰的导向标。其多元功能至少可包括:

  (1)服务功能: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讯、热诚周到的优质服务,使澳门过去和现在都是两岸代表直接接触的最佳地点,要力求使两岸接触效益的最大化在澳门实现。

  (2)联络功能:澳门交通便捷、社会安定祥和,澳门各界人士要主动作好联络、联谊、联结、联通工作,为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为和平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创造良好氛围。

  (3)论证功能:澳门不缺政治远见人士、乐善好施人士、独立思考人士,应充分利用言论高度自由的宽松环境为两岸逐步走向和谐和解,提供一些必要而可行的建议与思考。

  (4)启迪功能:澳门作为实践“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应进一步总结回归以来的发展经验,认真提升爱国爱澳理念,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把自己的内部事情进一步办好,从而,通过求同存异、集思广益、众志成城的力量整合,形象化地展示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和平与发展、宽容与共进、互补与共赢。
 结束语

  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中华是我们的共同祖国。不久前北京举行的国庆60周年庆典最形象最清晰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和美好前景。拥有超越5,000年悠久文明的中国人,不仅正在改写中国自身的文明发展史,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市场结构和整个人类文明进程。我们深信包括两岸在内的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正成为21世纪的时代强音和历史主题。当然,巨变中尚存诸多不均衡、不协调、不匹配的现象和问题,这将继续考验当代两岸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当前,尤需要提倡以下几个方面:

  要提倡新爱国主义。一个中国就是一个中国。中国人就是中国人。共同的语言文化、共同的民族基因、共同的利益目标,令新时代新形势下两岸人民大众结成命运共同体。大陆是国家主体,台湾是祖国宝岛,既然爱国就要两者都爱,既爱历史也爱现实。既然是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思维,就要维护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就要坚持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要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目前两岸高层与人民大众已就维持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形成颇高共识,发展不仅是摆脱落后挨打、自主命运的前提,而且也是提升认识并促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核心因素。

  要坚持理性务实、以智取胜。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创下了无数以智取胜的光辉实例,在当代我们更对现实的挑战无所畏惧,因为我们相信,再大的难题也难不倒两岸中国人所展示的民族智慧和当代文明。

  要进一步展现求同存异、包容宽松的开明开放精神。要真正做到求大同存小异,谋大同化小异,平等协商、循序渐进,因为两岸各自优势明显,不可取代。只要不断扩大政治互信,胸怀全民族长远发展,以远大目光、务实思路认真思考并推动两岸关系中尚存重大问题的解决,那么和平发展的前景就会一年好过一年。

  要认真做好各自应做的事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样决定于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故认真把各自最迫切、最急需的课题加以处置,做好内部积累,这本身就是确保长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必要投入。当然,从高层到一般居民进一步做好理念、策略调整,不容在身份认定、目标选择上存在偏离,这同样不可或缺。

  总之,两岸和平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历史阶段。通过和平发展达至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后实现,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股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让我们充满信心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早日实现。

  注释:

  1 胡Jintao:《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19日,第3版。

  2 胡Jintao:《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于《大公报》,2007年7月2日,第A1版。

  3 温Jiabao:《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载于《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3期,第5页。

  4 同上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4:0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