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扬子晚报
![]()
吴嵩庆(1901-1991) 实业家。浙江镇海人。上海浙江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毕业。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秘书、航空委员会经理处长等职。去台后创建“中国钢铁贸易公司”、筹组“中国钢铁研究所”。曾任台湾唐荣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有“台湾钢铁业元老”之称。
![]()
吴兴镛,系吴嵩庆之子。1939年生于四川。196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2年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升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正教授至今。从事甲状腺素代谢研究36年,有专书、专利及论文多项。
一直以来,蒋介石“窃取”、“偷运”大量黄金到台湾,都是一个未解之谜。事情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蒋介石的“总账房”吴嵩庆之子吴兴镛,在父亲逝世多年后无意发现了其留下的绝密“军费密记”。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吴兴镛写成了《黄金秘档——1949年大陆黄金运台始末》一书,交给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将于本月17日在宁首发,这也是迄今唯一一本全纪实披露黄金运台的著作。昨日,记者跟随这位7旬老人的讲述,一起走进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人物名片
历史真相
700万两黄金分6批运抵台湾 给大陆仅仅留下6千两
1948年-1949年,在军事较量中节节败退的蒋介石,一直秘密在做迁移台湾的准备,而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转移黄金。
吴兴镛介绍,他从父亲的军费密记入手,十余年来在海峡两岸和国内外的档案馆、报章杂志及网上搜集资料,并寻访与运金有关的亲历者和目击证人,得出的最新结论是:一共有6批,在此期间运抵台湾。
有意思的是,台湾最新发现了蒋介石的5件亲笔信,据最后一封,即在1949年5月23日(上海解放前几天)写的,蒋介石最后告诉中央银行的人,要留2万两给 “共匪”。可最后,汤恩伯只留了6千。“说留100万块银元,最后汤留了30万。”吴兴镛笑着说,或许,汤恩伯要用这件事表示他对老蒋的“忠诚”,又或者他意图在里面“中饱私囊”。
吴兴镛介绍,根据他多年的研究,第一批的260万两黄金,是作为金圆券储备金转移储藏地点,而不是军费。原来就在上海的中央银行,分三个地方储存。但第二批和第三批的160多万两黄金,来源颇不“光彩”了,而且事关蒋介石下野,最后还部分用作了军费,耗在了内战的最后一年。
来源不“光彩”,是因为这批黄金主要由兑换金圆券所得。吴兴镛介绍,发行金圆券的本意,是为了挽救财政经济危机。但事与愿违,此方式之下,大量黄金被收归国有,人民得到的金圆券却继续贬值。根据他的测算,有档记录的大致为收兑147万两黄金(没记录的无从考证),“那么这批深染人民血泪的黄金最终用在了哪儿呢?吴兴镛昨日告诉记者,经过多番查证,他无比愕然地获悉,这笔钱早就被蒋介石当作军费预支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且后来,有80万两真的用作了军费,剩余的最后一并运往台湾”。
“1949年1月,蒋介石在中央的军事进攻和桂系逼宫的困境中下野。下野前10天,为了避免‘代总统’李宗仁和立法院、财政部的‘干扰’,继续指挥军队,蒋介石密令吴嵩庆与财政部及中央银行订立‘军费草约’,将原来继续作为金圆券准备金的国库资金,全部转运到财务署,以‘预支军费’的名义‘保管’。”吴兴镛说,而保管人,不是黄埔的嫡系,正是自己的父亲——一位有抱负、有操守的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生、时任中将财务署署长的吴嵩庆,“这事在我父亲的军费密记中有详细记载。”
六批运送经过
第1批,1948年12月1日午夜,在时任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主持下,260万两黄金、400万块银圆,自上海运往台湾。
第2批,99万两,由吴兴镛的父亲吴嵩庆,用军舰先运到厦门。
第3批,60万两,在1949年2月8日-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