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告诉台湾人:中华民族在经济发展上的共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20: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台湾人问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说来话长先从共识谈起吧。
新中国早期的发展目标,其实是由近代史呈现的重大问题决定的,在问题和目标上,应该说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有共识的。针对近代史中间中华民族面临那些最急迫的民生问题和安全问题,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有共识,问题上的共识基本上可以借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生和民权”来简洁地表达。这三大问题反应在国家经济发展上,就是要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毛**在一九**年底继续为“大跃进――快速工业化战略”辩护的时候,就自动回到孙中山那里,说“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的未来将要一个大跃进。” 快速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和作用范围,按照一九**年三届人大的表述就是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先进技术和工业基础上去支持国家安全目标和民生目标的实现。
“近代史共识”已经给定新中国一个历史性的任务:为解决国家安全和民生问题,需要快速工业化战略来支持这两大目标的实现。新中国的建设目标,可以说是因应“近代史共识”而给出的。
中国是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等到新中国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之中。中国早期的追赶战略,在技术内涵和跨度上就必须面对这个非常大的差距。追赶战略的生效,意味着中国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高积累政策快速实现技术的进步和装备过程。 由于新的机器设备、厂房乃至规模巨大的交通系统建设,都要求大量的剩余沉淀为实物资产,这样的剩余积累和沉淀的规模带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无论如何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在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这个要求在传统农业时代制造出长期存在的、高于自己自足水平的稳定需求,这个稳定需求是工场手工业稳定经营的前提,相应的社会条件是能够在农业时代制造一个“高消费群体”,中国历史上每到王朝末期倒是有一个这样的庞大群体产生,问题在于这一群体的剩余剥夺水平破坏社会稳定,导致政治革命周期性地发生,使得高消费群体往往与王朝灭亡一齐消失。也许可以得出结论:除非存在对外低成本转嫁内部矛盾的条件,在传统农业时代就不存在“高消费群体”支持工场手工业长期经营的可能,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前提恰恰是以低成本的对外扩张过程互为条件。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的机器智能化过程,主要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积累相关,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着大机器生产和交通系统建设,要求大量剩余沉淀为机器厂房等,这是高积累政策无法超越的原因。 第三次技术革命(智能化机器和人力资本) 第二次技术革命(大机器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机械引入生产) 快速工业化战略或者“大跃进”,最经典的表述是刘少奇在一九五七年第八届全国工会代表大会上给出的: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要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大跃进、人民公社以及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一起被总称为“三面红旗”。而在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宣传运动中间,“三面红旗”被确立为“政治正确性”的标准,为普通民众所充分掌握,这一宣传运动本质上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制造认同”的过程,因为认同的提高总是意味着管理成本的降低。 这些带有口号性的政策,其具体的制度内涵是:要在农村建设强大的基层政权并依托其动员能力,去组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劳动密集投入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此保证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高产稳产;而中国有限的经济剩余,则优先分配给重工业,以支持快速工业化战略。“三面红旗”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根本制度安排,其实质性的制度内涵涉及到快速工业化战略下的剩余分配顺序和劳动力动员方法,这一政策的内容在一九五六年关于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中间,就已经明确表述过了,并非形成于人民公社运动期间: 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地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轻工业发展的速度,而且也影响着重工业发展的速度。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还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后必须用更大的力量发展农业。但是,在最近的将来我国还不能有很大的农业机械工业和化学肥料工业,还不能进行很大规模的垦荒,水旱灾害也还不能迅速根治。因此,目前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合作化这个优越条件,依靠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和政府的支援,采取兴修水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改良品种、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复种指数、改进耕作方法、防治病虫灾害等项措施,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 快速工业化战略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段内,实现大规模的投资,要求有限的经济剩余集中使用,特别是重工业优先政策下,单个项目的巨大投资规模,使得地方政府无法筹集到足够的剩余以支持这样大的投资强度,因此就不得不主要由中央政府来组织和主导,一九五八年毛**要求进行地方分权和企业下放的改革,实际上是不成功的,为此他在一九六二年的七千人大会上做了自我批评(他对于“三面红旗”从来没有后退过,也从不检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4 20:14:00 | 只看该作者
共产主义好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1 13:1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