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歐美與中國大陸貿易戰爭中,台灣的因應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4 16: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歐美與中國大陸貿易戰爭中,台灣的因應策略  
科技經濟組召集人 林祖嘉
科技經濟祖副研究員 譚瑾瑜  
關鍵字: 貿易戰爭  


  美國及歐盟在今年不約而同地針對中國大陸展開反傾銷調查,試圖挽回大幅貿易逆差的頹勢。4月中旬美國針對中國大陸乘用車輪胎發起特保調查,並提出將對中國大陸輪胎產品連續三年加徵35%至55%反傾銷稅。歐盟則在7月底先裁定中國大陸輸往歐洲的鋼管傾銷,並針對中國大陸出口的鋼質盤條課徵24%的反傾銷稅。8月中旬之後,又開始針對大陸輸往歐洲的葡萄糖酸納、鋁合金輪轂展開反傾銷調查,並對中國大陸繞道南韓及馬來西亞輸出的鋼索鋼纜展開調查。9月則決定分別對中國大陸的鋁箔和無縫鋼管,徵收5年30%及39.2%稅率的反傾銷稅。此外,德國準備再就中國大陸輸歐太陽能電池板、三聚氰胺、亞硝酸鈉、商用級碳酸氫銨與工業級氯化銨等多種產品提出申訴,要求發起反傾銷調查。

  然而,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對中國輪胎加徵關稅之後,中國大陸亦開始反擊,除了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請仲裁之外,並針對美國的汽車零組件以及肉雞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新華社則專文批評歐盟近日所進行的貿易保護,一場中美歐之間的貿易大戰遂而蓄勢待發。

  全球金融風暴讓歐美經濟嚴重受創,也讓貿易保護主義有死灰復燃的跡象。WTO和全球貿易警戒(Global Trade Alert, GTA)便提出美國與中國大陸今年以來的貿易摩擦,只是貿易保護主義逐漸興起的一個例子。事實上,貿易保護措施在今日已呈現多種樣貌,除了可以提高關稅、實行出口補貼之外,設立國家救助基金、以政府採購法設限、或是運用環境衛生規範限制進口等措施,都是當前經濟學家所擔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跡象。GTA報告中提出目前有超過90%的國際商品交易受到貿易保護措施的影響,即使是G20會員國曾在去年宣示絕不走向保護主義,迄今也通過超過100項的明顯歧視性措施,充分顯現當前各國希望進行貿易保護策略,以便能夠加快經濟復甦的腳步。

  以歐盟為例,全球金融風暴發生前,在歐洲出口仍然昌旺之下,尚可吸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然而,全球金融風暴使歐洲出口大幅萎縮,在自中國大陸進口沒有同時下降之際,使得歐盟各國無法應付自中國大陸貿易入超持續擴大的現況,遂而造成歐盟各國保護主義聲浪蓋過自由貿易派,希望透過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的限制,提早使經濟復甦,並進而希望能夠因而搶食中國大陸海外市場。由於全球金融風暴所造成的全球經濟衰退趨勢無法立刻扭轉,因而可預見的未來,為了加快國內經濟復甦腳步,歐美聯手進行阻止中國大陸持續強勁出口的可能性大增,也因此中國大陸產品將面臨更多貿易壁壘及威脅。

  然而中國大陸近來的正面出擊,事實上也體現中國大陸近年逐漸壯大的經濟實力,正透過此次全球金融風暴發酵中。全球金融風暴雖然使2009年全球貿易量銳減,中國大陸上半年出口卻領先德國1億美元,2009年上半年第一次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而全球金融風暴雖然重創中國大陸出口,但卻適時提醒中國大陸拓展內需市場。在全球陷入大幅衰退之際,中國大陸卻仍保持8%的成長,成為支撐全球經濟的重大引擎,穩做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寶座。

  日漸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得中國大陸有機會在這場即將發生的貿易大戰中有制衡歐美國家的機會。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貿易大國在貿易戰爭中不見得不利,在貿易大戰中,大國產品因為對手國對其產品限制或制裁,而導致產品輸出減少,然而貿易大國有左右價格的力量,仍然可能在出口減少下因為價格上揚而獲利,進而在貿易戰爭中減少損失。持平而論,以目前歐美國家對於中國大陸低廉商品的依賴程度,若日後真的因為貿易制裁或貿易壁壘造成中國大陸對歐美出口下滑,倘若歐美境內產品無法適時填補這個需求缺口之後,國內價格因而上揚,則歐美國家不一定是贏家,而中國大陸也不一定是輸家。

  事實上,我們認為造成目前中美之間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對主要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由於中國大陸出口過多;但另一方面,其實更可能是因為中國大陸進口不足所致。因此,其實中國應該藉著擴大內需的同時,也應該開始增加他們的進口。因為擴大進口一方面可以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以杜絕美國家對中國的抱怨;另一方面,增加自美歐等國的進口,也可以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有直接的貢獻。

  反觀台灣,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性,使得台灣在國際貿易中受限於生產規模,因此是國際商品價格的接受者。一旦國際售價上揚,將直接衝擊到台灣的出口量,降低國際競爭力,不利國際貿易拓展。由於兩岸長期在國際分工生產鏈中為上、下游關係,台灣出口原物料及半成品到中國大陸進行加工,中國大陸製成成品再外銷歐美國家。因此,若中國大陸真的遭受歐美國家貿易制裁時,台灣很有可能會因中國大陸出口至歐美國家產品減少,而導致對中國大陸原物料及半成品出口銳減,在無法牽動國際價格的情況下,中美歐貿易戰爭很可能使台灣受到損失。

  有鑑於台灣在中美歐貿易大戰中所預見的可能傷害,台灣應當儘速防範。政府除了繼續協助廠商拓展國際貿易之外,政府應當針對我們第一大出口地區—中國大陸,進行貿易策略調整。政府應當鼓勵並協助廠商,從利用中國大陸低廉生產要素、轉口外銷歐美國家為主的國際分工方式,轉而拓展中國大陸內銷市場。建議政府運用即將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協助廠商參與中國大陸現行之擴大內需政策,如家電下鄉政策等。此舉不但可以預防貿易大戰所造成的損失,進一步可以透過拓展中國大陸內銷市場,爭取中國大陸商品市場的占有率,如此才能在大國間的貿易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5:4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