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没有硝烟的战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7 13:3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午的时候终于看完了《资本战争》,这本书看的时间着实不算短了,大概开始于去年11月份,其后就断断续续地读,之所以到今天才看完是因为……没时间嘛,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感觉气氛不合适,所以没兴致。我不算什么讲究的人,但窃以为读书必须清静,尤其是读这种发人深省的书。平心而论,这不是什么大部头,也算通俗读物一类,不过不同的读者见解也会有所差别,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不妨按老百姓的俗话讲“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即使我这种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夹生人么,也斗胆有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这本书的副标题很贴切,叫做“金钱游戏与投机泡沫的历史”,全书也基本按照时间编排,历数了从物物交换时代货币应运而生(原始社会?)直到“9·11”恐怖袭击引发股Shi震荡这几千年的人类金融投机史。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有的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如今仍然令人们念念不忘,比如呼风唤雨的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家族、臭名昭著的查尔斯·庞奇(Charles Ponzi),有的则是近些年活跃的投机分子,比如尼克·里森(Nick Lesson)和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与这些名字相连的是一系列骇人听闻的金融事件,但更多的大规模资本战争似乎不是一两个人能玩弄于股掌的,而是众多幕后推手合力的杰作。这其中最可怕的么,又仿佛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大众。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回忆起去年考博复试时老师问的一道题目,当时正在讨论金融危机的事情,老师让我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我说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前几年金融衍生品肆意创新而疏于监管,也有经济全球化导致一国的问题迅速蔓延世界,还有不可回避的恐慌心理作祟……老师有些不耐烦,让我用一句话总结,于是无言以对,但又必须“对”啊,我只好说是综合的制度性问题。当时老师眉头微蹙了一下,不知是否这个答案成为断送我学业的“技术性”原因。如今过了一年多了,再回顾这个问题,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概括,我可能会归结为“人类的私欲和贪念膨胀”,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深刻的体会。
其实书中述及的每一次惊心动魄的金融风暴,以及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表面上看来起因各不相同,而人们在总结和反思这些事件时,似乎总是习惯于找出某一个或者几个人出来作为罪魁祸首“游街示众”方才罢休。但依在下看来,这些事件的共同点不在于都有大投机者操纵,而根本地在于都有大投机者利用敏锐的嗅觉发现漏洞,然后以高超或者低劣的手段制造谣言,煽动起大众的情绪之后再迅速动作,渔利丰厚(当然也有的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如果没有普遍存在的私欲和贪念,人们就不会在大投机者的谣言和手腕作用下纷纷中招,也就不会有后来如此大规模的恐慌和灾难。正如书中所说:“是大众的荒诞与惊狂——堕落的贪欲吞噬了优秀的国民特性,蔓延的痴迷使他们带着疯狂的渴望钻进了阴谋者布好的罗网中”。而就制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制定规则、运用规则、维护规则的人也有被表面繁荣冲昏头脑的危险,加之错综复杂的个人利益掺杂其中,他们盲目乐观之下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为大投机者铺就了温床。又如书中所说:“其实只有当市场本身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看出这种不平衡并且懂得善加利用时,才能成功地在市场上进行投机炒作”。按大白话来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谓呼风唤雨的一众妖孽,无非是适时上演了诸葛亮借东风的把戏罢了。因此,罪魁祸首在东风嘛,岂干诸葛先生甚事?!
读此书的另一个收获,是发现虽然内容按照时间排序,却似乎隐含着另一条脉络——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然后又回到欧美。这个有趣的现象可能并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暗合了人类经济尤其是金融经济的发展史。工业文明按照欧—美—亚的顺序先后发展起来,对大规模资金的需求促成了近现代金融业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勃兴,相伴而生的自然免不了泡沫的一次次泛起以及一次次破裂后的震荡。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再次从欧美起步,与之而来的新概念滋生出了新的泡沫,而冠以“金融创新”美名的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又为之推波助澜。如果按此规律推演,那么下一次的金融泡沫是否又该轮到亚洲的头上?抑或现代通信技术和各国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性支撑下的全球一体化会根本改变这个规律?现在还不好说。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感触,有关证券市场技术分析中著名的假设“历史会重演”。虽然技术分析法日益被专业人士所诟病甚至干脆遗弃,但是这个规律仿佛始终颠扑不破。就刚刚看过的这本书来说吧,几千年来的故事似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中国以另两种花卉(君子兰和兰花)和一种植物饮料(普洱茶)的形式改编上演;1929年的华尔街崩盘和81年后的“新经济”破灭不约而同地祭出了“黑色星期一”,而先期症状如出一辙;去年露出庐山真面的麦道夫(Madoff)拆东墙补西墙、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投资密笈”,灵感是否直接来自于前辈庞奇?总之,历史似乎总在变换着面目重复它自己,让贪婪的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种种没有硝烟却杀伤力更大的金融战争,遗憾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好像并未使人类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是再次不断地集体感染疯狂……难道这是走不出去的魔咒?
作为成书于2002年的作品,该书的“结束语”不可谓不“神”——大有先知先觉的架势,因此最后引用来收尾罢:恐怖袭击过后出现的股Shi动荡和“新经济”类企业的股Shi崩盘并不是最后的终结。下一次的股Shi崩盘还是会突然向股票交易投机者袭来和给大多数投机者都造成沉重的打击。损失依旧会是非常惨痛的,甚至可能会使整个世界经济都发生剧烈震动。不但把本书当作是有趣的读物,而且也当作是一部货币史的节录来理解的读者能够从过去的事件中为未来得出结论。虽然历史永不会重复,但是它的规律性却总是相同的。因此崩溃的过程也是相似的:先是希望到处蔓延,然后在人们的兴奋上升为一种亢奋状态的过程中,在贪欲的驱动下会不断抬高价格,这样当发生某个使投资者和投机者恢复理智的事件时,一切都会突然出现崩溃。随后当人们的恐惧有所减弱并且重新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时,一切又都会以价格的不断上涨而重新开始。最后股Shi也总是证明自己是个不可贿赂的法官,即使有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做出判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1:31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