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硕士生一个明确的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5 21:5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载] 给硕士生一个明确的定位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硕士研究生的学制由两年改回三年,引起在读研究生的异议。(详见《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9日)记得前几年,几所知名高校把硕士生的学习期限从三年缩短为两年,也曾受到过人们的质疑。学制的几年一变,不要说是当事人的研究生,就是局外人,也有点看不懂。

  其实,2002年的部分高校研究生的学制调整是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进行的。因为在不少发达国家,硕士生的年限都没有我们这么长。人家确实比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硕士主要是读学位课程,不像我们,即便是两年制,也还要在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指标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才可能拿到硕士文凭。由此看来,我们的“与国际接轨”主要还是浅层次的“形式”,深层次的“内容”却远没有跟上。

  没有形成配套就显示不出改革的合理性。现在,用人单位抱怨的研究生“水平下降”并非是学制造成的,完全是因为研究生大量扩招之后,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及时加以调整的结果。以前是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现在变成了一对十几,甚至一对二十。这时候,即便是导师再有责任心,也没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可见,不改革原来那种单一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显然是不行的。


  而在学制调整后,大学管理者的理念仍停留在过去对研究生的角色定位上。国内的大学,只要有点希望,都在朝“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奋斗。从这类大学出来的人,当然是以“研究为主”。换言之,我们对硕士生的要求依然是“研究”。

  上面提到的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的指标就是一个例证。笔者忝列研究生导师,多少知道一点学生写论文的艰难,以及更艰难的发表论文的内情。简单地说,这个“必需”的条件,到最后大多成了走过场。

  这里当然不是说,硕士生不可以从事研究,问题是,纯粹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单位是否能容纳这么多人?从时下的硕士生的就业行情看,到正规的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基本没有希望,进入高级职业技术学院的门槛也逐年提高。据一位今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说,仅一个并不发达省份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辅导员的位置,就吸引了全国数十名硕士生前去应聘。面对这样的现实,就难怪中南政法财经大学政法学院的硕士学要为延长学制叫苦了。

  硕士生的困惑看起来是就业引起的,实际上与他(她)的角色缺乏定位有关,通俗地说,就是他(她)感觉到没有一种确定的名分。教育管理部门和大学没有给他们这种名分,社会自然也不会欣然接纳。用人单位抱怨研究生质量下降也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宁愿把大学对硕士生学制的调整看作是“改革付出的代价”。但大学及其管理部门不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个代价就很难避免。到时候,大学再去责怪研究生不努力,水平低,也就没有意义了。载《新京报》、《南方都市报》2007年5月1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2:51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