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师兄考研答题感悟
中国社会科学院momo考研答题感悟http://www.huajiadi.net/index.php?showtopic=5524
是在研究生院报名确认时当场买的,那里说“历年试题”,卖给我的却只有这03、04年的两份,我想他们有多的也不会不卖的吧。(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有好几年的卷子,难道是别处买的?)我以前一直不知道有这个版面,直到复试时才听盖色师姐提起,现在回了家闲逛网络,终于摸到了这儿来,我这人一向后知后觉啊。
我个人觉得,试题多与少其实也并不是很要紧,只要看到一份完整的试卷,也能大致明白其出题风格了,个人认为,社科院的题目并不偏,所考的往往是学文学的人必须掌握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记得分数出来后,我赶忙联系导师,在电话里很厚颜的说了一句:“我觉得卷子不难。”老师回答:“不是考题目的难度,而是看答题的质量。”汗死我了。需要说明一句,我的分数不高,刚刚过线13分,在去复试的同学里面是最低的了,惭愧:)
首先声明,我是同等学力跨专业考研,于文学缺乏系统知识,所以学习过程与专业出身的同学必然不同,我的经验对大家不一定适用。其次,我的分数也不高,两门专业分都没过120,在复试的同学里排名最低,而且也没去查卷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失分失在哪里,所以答题的心得也未必是正确的,大家权当看看算了。
我当时报考社科院,其实很是偶然,我是江苏人,本来一直只想在本地上学,不想离家太远,因此一开始定的目标是江苏一带的高校,但由于是同等学力,在报考方面限制颇多,也很怕在出身上吃亏(据说有的学校在复试时很歧视同等学力的)。当时就读北大的家姐的一位同门听了我这话,就说:“为什么不报社科院?它在学力出身方面是很公平的。”我担心自己实力不足,又听姐姐的高中同学考在社科院历史所的说,社科院很好考的呀,历史所更好考——后来分析,老姐说他不无骗mm去考的嫌疑,呵呵,这当然是臆测的了,不过很感谢这位师兄,一直让我怀着“很好考”的心情准备考试。
当时是04年夏天,既然决定了考研目标,而我又非本专业出身,基础知识薄弱,遂辞职北上,到北大蹭课去了。我始终觉得这一点于我这种跨专业报考的人氏非常要紧,将我以前不系统的文学方面的知识来了一次大梳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来的知识经验,是自己读书无法获得的。
北大中文系的讲课风格其实有些散漫,比如有一位老师讲授宋元文学史,整整一学期都在讲北宋诗歌流派,眼看学期快结束了,才匆匆忙忙的只用两节课就结束了南宋词人,直奔元杂剧——这样的讲法确实有些天马行空,只凭他的课堂传授也肯定不能全面掌握文学史的重点要点,但可贵的是,他讲课的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自发探讨的做风,于我实在是极大的启发。课堂上教会的,其实就是做学问的方法,而非知识点本身。我觉得这方面对更好的答出主观题是极其重要的。
印象最深的是就是这位老师在学期末了要考试的时候对同学们说:你们答题,不要给我写上1、2、3的小标题,列上几句话就够了,这不是中学生答题,有什么标准答案的!你们给我真正写出你们的看法来,哪怕拖沓一点罗嗦一点,只要是有条理的,说的通的,我就喜欢!我要考的是大家的看法,不是死背答案!(大意如此)
当时这一番话,虽然他是对北大的学生说的,于我却如同醍醐灌顶一般,我那时也不知道社科院的老师们判卷是否也会这样想,但答题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以这番话为准,不列小标题,只阐述自己的观点。后来在文学所复试,抽签拿了题目,当时很紧张,又没准备,只是即兴发挥一通乱谈,说到一半自己也拿不准,停下来问:“我这样说对么?”(呵呵,我当时真可爱啊)主试的杨义先生安慰我说:“不要紧张,慢慢说,我们没有正确答案,就是要听听你自己的想法。”猛然觉得,原来做学问真是同出一理!
当然,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自己的见解?于我辈初入文学门径者,其实也是颇难。多读原著自然是最要紧的,但是准备考研的时候,时间紧张,根本也无法将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一一通读,这时一来就要仰仗以前的积累,阅读面越广越好;二来也须取各家的评论,观点相背的尤妙,互相参看,纵使对原著并无深刻认识,也会得到一点启发了,至少,你倾向于哪家的看法,这就是你的立场。答题又不是做论文,即使采用了人家的论点论据,料来也不会惹上剽窃官司的:
我所见到的试卷不多,除了今年所考的题目,就只有03、04年这两份试卷了,从中得出的结论就是,社科院的试题确实不偏,尤其是大题目,都考的是比较重要的、在文学史上决不能忽略的作品人物,今年文学史就考的是桃花扇、白居易,现代的考到了张恨水,略微冷一点,但这两年通俗文学研究愈来愈热,二张都有立专节的趋势,看看那本《现代文学三十年》,已经把通俗小说单独列出章节,由此考到了他也不出奇的了。我颇不喜欢现当代文学,那一片丢分极多,不可为训。
现当代另一题是《雷雨》中的繁漪,曹禺的戏剧绝对是一大要点,繁漪也是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人物,且观点分歧亦多。也许老师就爱出这些可供争议的题目,毕竟这样才能更好的写出自己的观点嘛。呵呵,这是我个人感觉,不具参考价值。
老师说“不在题目的难度,而在答题的质量。”那么我专业分数都没达到120,想来质量也不是很高(那位415的师弟才真正是牛人)。而且我的答题方式可能也带一点风险,几乎对题目都做了一番反面文章。桃花扇的那一题,引用前人的评论说它的尾声具有“烟水迷离之致”,“一脱团圆窠臼”,我偏驳道,不是为脱窠臼而造不团圆结局,而是全剧主题风格导致如此,团圆的剧本也有好的,比如西厢记第五本(这是蒋星煜的观点,被我生吞活剥来了);白居易的那一题,同样是引用评述,说他的诗必求老妪能解,不免失之于浅俗,我反驳说,白之失不在于俗,而在于略无蕴藉,失之于直白无余味,我以为老妪能解,却并不是他的短处而正是长处;文艺理论最后的那道评论写作,是关于“郢书燕说”作议论,我更是大做翻案文章,引用王国维的话来证明误解也是有好处地……一天答题下来,简直是斗志无穷啊,现在想起来,还是要笑。
不过考后告诉老姐,她就正色说我太行险了!要是阅卷老师反对你的观点,岂非大大吃亏?后来分数出来,也不见高,不知道是因为我这样做扣了分,还是别的地方失了分。文学史我估计失分当在现当代部分,文艺理论就不得而知了,也许我理论背得太差(我一向不喜欢那种抽象的理论),也许竟是这篇作文翻案太过,入学以后,倒颇想问一问老师及前辈师兄师姐们。
顺便说一句,考试的题量,其实还是蛮大的,尤其是文艺理论的作文,万万不能打草稿,只能拿起笔就写,饶是如此,3个小时还是几乎不够用。这两门我都是一直手不停笔,写到指节发酸,文艺理论还差一点没写完,那篇作文其实我还打算扯下去,一看时间要到,只能匆忙结尾,中途还险些写得跑题,幸好当机立断,一个大拐弯把话头扯了转来,也许时间从容一点,能修改一遍,我还能把这篇翻案文章做得更自圆其说,只不知道我这样做法,到底应不应该,算不算好?希望有前辈同学为我解惑。
以上这些零碎感想,系我一人之见,考场之惑,至今也未解开。我这人做事自来有些冒撞,想问题往往是事后诸葛亮,糊里糊涂上了线,也算老天眷顾(我最差的是外语,只考了59分,还是今年取消听力帮了我大忙)。现在才上考研网,似乎也是个迟到的了,不过胡乱写出这些经历来,如果能给有志报考的师弟师妹们些微启发,不胜幸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