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前一部作品《笑傲江湖》一样,张纪中的央视版《射雕英雄传》一经问世就备受责难,各种拳头接连挥舞而至。不少人更是言行尖锐,大有全盘否定之势。在善于捕捉热点的媒体中,尤以网络为甚,到处剑拔弩张、唇枪舌剑。曾见一有兴致者,挑出剧中BUG达八十几多,更是平添了几分热闹。\r<br>
<br> 话题当然以几个版本的《射雕英雄传》之比较为核心,而其中又多以此次新版《射雕》与83年版《射雕》相比较。于是,有人站出来说了,新版《射雕》所遭实为不平矣!盖因二者不能相比也。\r<br>
<br> 这位看官说的似乎在理,不同时代的作品,如何相比?又有人以83年版《射雕》是武侠剧而新版《射雕》是历史剧为由,拒绝比较。不过拒绝比较的理由,似乎并不怎么名正言顺,恰恰说明了拒绝背后多少的露怯和惊慌。因为比较恰恰是人们的一种潜在本能。甚至想象式的比较也不乏其人:很多人没有看就敢于做出结论。并且,每个人看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经验来看一部电影,在比较之前,已经会在自己心中做出一个比较的价值判断。毕竟新版《射雕》是一次重拍,料想不比较也难。\r<br>
<br> 经典改编遭人非议,似乎是解脱不了的宿命。一方面要忠于原著,一方面又受影像语言的束缚,让看过经典的人交口称赞新版,似乎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近几年来,费力的人不少,但是讨好的人不多。更何况的是,如果以经典就是祖宗的话(经典的高峰与祖宗的高峰一样,难以逾越),新版《射雕》有着两个祖宗!\r<br>
<br> 田壮壮导演的《小城之春》,其祖宗是费穆的经典作品《小城之春》。而新版《射雕》却有两个祖宗:第一个祖宗是83年版的公认经典《射雕》;然后,这两个电影版本连同94年版的《射雕》一起,供奉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为共同祖宗。有两个祖宗在上面压着,事情总是不太好办,“新版”压力实在太大。\r<br>
<br> 以笔者看来,大凡重拍经典都有两种心态,一是膜拜的心态,二是超越的心态。这两种心态各有优长。膜拜有守旧的嫌疑,超越有失败的危险。不过,我们来看新版《射雕》并没有看出超越之意。除了制作方便或影像表达上的方便而进行的小改动外,整个故事的大结构与大的叙事角度基本上原封不动,与小说《射雕》大同小异。新版《射雕》仅仅是对于经典的一种膜拜而已。\r<br>
<br> 应该说,新版《射雕》是以金庸先生的小说《射雕》为本源进行改编的。这是任何一个改编剧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倘若想以83年版《射雕》来说明新版《射雕》的是非成败,显然没有太多道理,虽然83年版是同一出剧改编的制高点。不过,这就更显得难上加难了。因为金庸的小说《射雕》本身相对83年版而言当然更具有经典意义。想对祖宗的祖宗妄自改动,在没有想清楚之前,必然会带来失败。\r<br>
<br> 退一步而言,要想膜拜83年版的《射雕》也是一件不易之事。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理,83年版的《射雕》已经是难以逾越的了。即使你再好,人们也总觉得旧作味道足。翁美玲魅力四射,在老观众眼里,几乎成为黄蓉的替身,再让周迅去模仿,尽管几经努力,但是韵味已经流失不少。其他演员的扮相与表演,也难以冲出怀旧观念的沟壑——尽管从拍摄到制作的技术已经有了质上的飞跃,但是却弥补不了老观众对旧有版本的一种怀旧心理。而这种怀旧心理是以情感关怀为本质的,又恰好与金庸先生的小说以“情”为核心的实质相吻合。这种相吻合进一步促使老观众在情感上更倾向于83年版,这也正是83年版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r<br>
<br> 于是乎,向经典的挑战,从一开始就意味着危险,尤其是拿金庸先生的《射雕》“动动手”更是难上加难。而改编者则在比较中处于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似乎“动也不对,不动也不对”。这是改编者必然会遭受的一个景遇,因此他们必须事先做好思想准备。
<br>
<b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