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安全”: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
巴瑞•布赞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输入者: NTS-PD 更新时间:2009-06-22
[摘要]“人的安全”概念的使用,在安全理论研究中引发了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并加剧了把安全看做是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的危险。因而,“人的安全”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在国际安全研究中缺乏理论的价值。
[关键词]人的安全人权安全化非安全化
我对于新近国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国际安全研究中频繁出现的所谓的“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①概念始终持有怀疑的态度。事实上,“人的安全”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由此还制造出了诸多相应的概念),并无多少新的内涵以助于理论的分析,也无多少与人权讨论的区别以体现实际的价值。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恰恰是把对国际安全的理解推向了一种“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的视角,即把个人构建为最终的安全指涉目标②;同时还强化了另一种错误的倾向——把国际安全的理解推向一种“理想主义”(idealistic)的立场,即把安全问题理想化为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因而,“人的安全”在国际安全研究中缺乏作为分析框架的理论价值。
假如“人的安全”的指涉对象(referentobject)是“集体”,或者说“谁的安全”的安全主体定位指向于一种“集体性”,那么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安全”或“认同安全”则更适合于用来解释这一问题。假如“人的安全”所指涉的对象是“个体”或者是作为整体的“人类”,那么它又与人权(humanrights)的议程并无太大区别。在我看来,“人的安全”这一概念使用的唯一有价值之处,似乎在于讨论人权问题时有可能加深政治考虑的复杂性与政治解决的周全性,而我本人却不倾向于赶这种政治时髦。此外,“人的安全”的概念可能会混淆诸多性质各异的议程之间的差别,如国际安全和社会安全及公民自由等问题。对于国际安全议程与国内安全议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当然可以研究,但我所关注的是,所谓“人的安全”概念的使用,更多的是破坏了而非有助于或拓展了这种相互关系的理解。
国际安全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集体”(socialcollectivities)之间的互动关系,但“还原主义”的安全思维却抹杀了这一特点。虽然从道义上我们可以把个体构建为最终的安全指涉目标,但要付出的代价却是丧失了对“集体行动者”(collectiveactors)的分析维度。人作为“集体行动者”,既是安全的提供者,同时又天然地拥有生存的权利。个体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他们存在的意义来自于其所依托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并非某种其他一切事物能够或应当被还原或被从属于的底线,即安全研究不应该以个人(个体层面)来取代或牺牲其他单位层面的存在。“人的安全”的概念把所有可能的安全指涉对象都引向了个体,却排除了其他应有的指涉对象——“集体”(以人类自身为前提的安全主体)以及“生态”(非以人类为前提的安全主体,如生态安全或环境安全)③等,从而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
最后,把“人权”重构为“人的安全”加剧了这样一种危险,即把安全看做是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事实上,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人权”的概念比“人的安全”的概念更具适用性与解释力,因为“人权”的概念更好地体现出了“非安全化”的性质——从安全化回到一种日常政治生活的状态,从而体现出了作为“可期望的终极目标”理念的现实可行性。 [崔顺姬,余潇枫译]
①本文原名为”A Reductionist , Idealistic Notion that Adds Little Analytical Value”,原载 Security Dialogue,Vol.35,No.3(2004), pp.369-370。该文已获原载刊物及作者授权。
②在国际关系领域有还原论和系统论之争。系统论者往往批判还原论只看细节不看全局,在研究局部时不把它放到整体环境之中。详细请参照Kenneth Wal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McGraw - Hill,1979) , 尤其是文中的第60 - 80 页(译者加注)。
③与环境安全相比较,生态安全概念更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危机的预防与治理,巴瑞•布赞等也认为环境概念内涵丰富而复杂,包括了生态系统、能源、人口、食物、经济、国内斗争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生态问题则属于最纯粹的环境事务领域。见巴瑞•布赞、奥利•维夫、迪•怀尔《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02-103 页 (译者加注)。
[作者简介] 巴瑞•布赞,男,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译者简介] 1.崔顺姬,女,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博士; 2. 余潇枫,男,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