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一次总结力帆的降级,和三年前的悲情有着本质的区别。2003年、2006年两次降级,力帆都是在准备充分、自信满满的情况下品味了痛苦。但今日,大家之所以能够从容面对降级,是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本就不具备中超的实力。从2009年初开始,力帆集团纠缠于与政府关于球队主导权的转让中,导致了整个俱乐部缺乏对中超和未来发展的宏观战略,接而又引发了球队备战不利、人员引进缓慢等一系列被动。可以说,本赛季一切细枝末节已经不再是力帆降级的症结,所有的命运都在被动升级的那一刻就已决定。
欠缺的规划
足球不是事业 是债务
【我可以说得委婉一点,力帆队再一次降级缺乏的是底蕴和实力,但说得更直白一点,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根本没有看到这样的东西。踢了十年了,始终就没有对足球长期的规划,在升降级中徘徊,却看不清楚症结,这是重庆足球的悲哀。】——退役力帆球员 邱卫国
在2008年底,力帆刚刚完成了冲超成功壮举后一周,尹明善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重庆足球发展至今,中超已经不再是力帆集团独立能够支撑的,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在这个信息的背后隐藏着力帆集团的深意,他们已经开始将足球抛向政府,不仅仅要讨政策了,而是要逐步地将归属权转移。
2009年是力帆集团接手足球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尹明善早就忘了当初“百年老店”的承诺,足球在一开始带给了他名誉、经济效益,但随着多次降级,力帆内部人士都已经承认:足球现在对力帆来说是一种负担。“对老爷子来讲,他割舍不下足球不是因为情感,而是因为名声,就像债务一样,你是肯定甩不掉的,想的只能是如何还债。”一位尹明善身边的人曾这样告诉记者。
2009年2月,力帆集团终于和重庆市体育局的领导谈论关于球队归属权的“合作”问题。双方达成一致态度,力帆俱乐部名义上依然属于力帆集团,但他们只负责注册费用、球员工资、俱乐部开销等基本费用,市体育局寻找新的赞助商并从“健康重庆”专项资金里面抽调1000万用于球队引援工作。但这个时候离新赛季转会截止仅有10天时间,新的资金无法到位,尹明善在最后时刻垫资、用极便宜的价格租借了三名武汉球员。
【点评】当力帆不再把足球当成一项事业来进行时,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他们会再次承受降级的命运。归属权转变的事情虽然进行得顺利,却埋下隐患的种子。已经放手的力帆集团不再对球队有规划,刚刚接手的市体育局也没有经验制订新的战略方向。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力帆俱乐部处于一个空白地带,他们对于马上就要开始的中超,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年轻的自大
备战贫瘠 盲目自信
【下半程的力帆的确不错,但他们欠账太多,已经还不清了。这和球队赛季初对中超不够重视、球员教练太过稚嫩不无关系,他们曾经喊出过想要打亚冠的口号,这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资深足球记者 于次
2009年2月20日是中国足协转会截止的最后一天。离5点的规定时间还有1个小时,俱乐部老总陈宏依然悠闲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武汉方面的还价,那个时候力帆俱乐部上下都不急。有人曾问,如果武汉不卖人,他们就凭这批刚刚打完中甲、毫无中超经验的年轻人去打又怎样?“你信不信,我们不只要保级,还要去打亚冠呢。”一位核心人物曾这样回答。两个月后,当他们终于战胜大连取得中超首胜后,这位人士再次告诉记者:“你别以为当时那是一句玩笑话,我可是真有那种期待。只不过,现在我才领会到中超的残酷。”
但这个时候的已经为时已晚,备战期的仓促和无序严重影响到了力帆整个赛季。许多球员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中超的备战甚至不如在中甲。“今年是我最没底的一年。”在联赛开始前的夜晚,一位老队员就曾忧心地说。技战术没有成型,核心阵容没有框架,连三名外援也是最后一天才签下。甚至连他们引以自豪的体能也出现了状况,阿里汉接手三轮比赛后曾感叹:“我们球队的体能导致了我们不能稳定的表现。”这是他执意上昆明拉练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半程间歇期被他大部分用来储备体能,没有彻底地贯彻自己的技战术。
实际上,阿里汉最终依靠着甲流隔离的10天完成了自己技战术的演练,如果这个时间可以提早一点,力帆说不定就能完成保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