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博士生培养方案 热 ★★★【字体:小 大】
国际关系博士生培养方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 更新时间:27/3/2007
一级学科:政治学,专业:政治学理论
专业代码:030201(南洋研究院)
一、培养目标:
经过高标准、严要求地培养教育,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必须牢固系统地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了解国际关系的实务与技能,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科研、教学与实践活动,从而能胜任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典国际关系的案例分析。本方向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区域关系的探讨,以弥补国际关系理论、方法同实践相脱节的不足。博士生导师:庄国土教授。
三、学习年限:
3-6年,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
四、学分要求:
共1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4 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选修课2学分。
五、课程设置(不包括公共学位课)
序号课 程 名 称课程类型学分开课 学期周学时/ 总学时是否双 语教学任课教师
(职称)
1国际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学位课313/54否庄国土研究员 赵海立助研
2华侨华人研究学位课343/54否李国梁研究员
3亚太国际关系专题研究学位课323/54是庄国土研究员
4移民与国际安全研究选修课233/54否庄国土研究员
5近现代中外关系史选修课233/54否庄国土研究员
6国际政治经济学选修课223/54否赵洪副研究员
六、学科综合考试的要求:
学科综合考试是对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所进行的综合测评,一般应安排在所学各科课程结束后的次学期进行(第5学期),内容涉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重点知识和实践方案制订等,测评由专任老师组成的评估委员会主持进行,综合评价博士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科研能力等。博士生应提供其科研论文、实践方案及相关研究报告等,评估委员会就有关问题可以要求博士生进行答辩。考试成绩由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最后计算平均分作为总体成绩。综合考试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不及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七、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及早确定自己的科研目标和科研方案。在读期间应有相当数量(以研究生院统一规定为标准)的科研论文发表或提交到一定级别的科学研讨会(在国家级的专业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或者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实践方案等视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
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规范,应包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拟突破或创新的主要领域、拟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案等。开题报告邀请相关专家听取与评估,并给予修改意见。
在论文撰写期间,时常与导师保持接触,计划的改变与修改都须经导师同意。导师应经常检查博士生的论文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有关难题。
博士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必须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难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解决方案,从而能够促进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上也能为国际关系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与制度设计。
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和答辩要求按本校有关规定进行。
九、专业学位课程简介
(一)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理论与方法
英文名称:Theories &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内容提要:
系统介绍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流派及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想主义、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新现实主义、行为主义及后行为主义、女权主义及全球主义等内容。对这些流派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总体认知及体系论、动力论、格局论、主体论、意识形态论、行为及准则论、国际政治发展论等内容。同时还应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分析当代国际政治的现实。
教材:
王逸舟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S.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London 1997.
主要参考书目:
1.詹姆斯·多尔蒂等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2.汉斯·摩根索著:《国家间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3.肯尼斯·N·沃尔滋:《国际政治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4.R·基欧汉等:《权力与相互依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5.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的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弗朗西斯·福山著:《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
8.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考试方式:撰写课程论文
(二)
课程名称:华人华侨研究
英文名称:Studies on Overseas Chinese
内容提要:
主要研究华人华侨的历史、现状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所居住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影响。华人华侨史涉及华人华侨移民的动因及其过程、影响;华人华侨的现状涉及其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所遇到的困难;华人华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涉及他们对推动所居住国发展与中国的各方面关系所做出的积极贡献等。
教材:
李国梁等著:《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国梁著:《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简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主要参考书目:
1. 韩方明著:《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2年。
2. (美) 吴元黎等著;汪慕恒, 薛学丁译:《华人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翟文伯等著:《力争上游:华人在美参与政治的问题》,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
4. 梁英明等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2001年
5. 廖小健著:《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刘汉标,张兴汉等编著:《世界华侨华人概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7. 陈文寿主编:《华侨华人新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
8. 庄国土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考试方式:撰写课程论文
(三)
课程名称:亚太国际关系专题研究
英文名称:Monographic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sian-Pacific
Region
内容提要:
本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到亚太间国际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包括中国与美国、俄罗斯、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关系及其它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重点研究中国与东盟诸国的冲突与协调合作关系。
教材:
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
主要参考书目:
1. 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2. 吴木生主编:《东亚国际关系格局》,天津社会科学,2001。
3.崔丕著:《近代东北亚国际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米庆余,王晓德编:《近现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5. 汪新生主编:《9.11 与中国加入 WTO 之后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
考试方式:撰写课程论文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