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寄南《中日关系“瓶颈”论》读后感(一)
兼评奥巴马的和平奖 在去成都往返的火车上拜读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吴寄南研究员的这部大作,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误区,就象我一样。其实这本书出版很久了,是在中日关系最差的那个小泉时期出版的,也因此该书命名为《中日关系“瓶颈”论》。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拿出时间去看这本书,甚至于这次也是在百无聊赖坐火车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但是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确实是一本好书,资料翔实、表述也十分得体,并且不是记流水账似地的表述,而是带有作者感情色彩以及带有谏言性质的。难怪前一阵子看刘江永老师的《政冷经热中的中日关系》一书中多次引用《“瓶颈论”》中的观点。
书还没有看完,所以该书的读后感也就分成若干部分来写,期待以后补充。第一章:饭锅沉重的“历史之页”。该怎么翻?其实历史问题一直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日本每次都在批评中国那里是问题说事,其实非也,中国只是在日本违背历史真实的情况下才跟日本较真的,80年代出现过历史教科书问题,那是因为日本文部省通过的右翼教科书审定案,所以中国在抗议。90年代中期因为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所以在历史问题上中国抗议,新世纪初期小泉的不间断惨败靖国也是历史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有,对于日本所谓的历史教科书问题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不承认南京大屠杀、降低侵略破坏性的课本被学校采用的不到1%,真正在日本街上开大喇叭反华的“极右”势力也不到一万人,其余老百姓对我们还是非常友好。另外该怎么才能让中日之间不再有历史问题上的纠结?吴认为中日之间可以遵循日韩模式,一直道歉到道歉到何时?日本已经有好几个首相口头向中国致歉了,但是这还不够。韩国总统金大中在1998年访问日本时,日韩双方发表了《日韩联合宣言》,当时的小渊惠三首相在联合宣言里明确向韩国道歉,这是书面的。但是就在同一年咱们的江**主席也访问了日本,中日也发表了《联合宣言》但是却没有以书面的形式注明日本向中国道歉,对此日本给出的解释是,日本向韩国书面道歉是因为韩国保证今后不再追究日韩之间的历史问题,但是日本方面没有得到中国的任何保证,所以在中日联合宣言中没有写日日本道歉的记载。但是事实证明,韩国此举也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日本也很快违背来的原则,小泉不间断的参拜,也把韩国给惹恼了,所以才有了韩国民众抗议日本而自焚的事件发生。日本如果老是在历史问题上有小动作的话,一纸合约又能做什么用处?(欲了解详细解读,请链接下面的网址:http://news.qq.com/zt/2009/historian/hf.htm )
第三章对中日安全领域的摩擦和互信进行阐述,我个人觉得,在接下来的鸠山内阁时期,中日安全领域的合作比较游戏,因为早在鸠山由纪夫首度以民主党首的身份访华的时候(2000年),鸠山当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就是现今CCTV—4《今日关注》的前身,鸠山明确提倡希望建立东亚“不战共同体”。虽然当时会有人认为幼稚,不成熟,但是谁又能想到如今自民党日薄西山,民主党芳华正茂,而当年的那个奶油小生现在已是大权在握的日本首相了呢?9月的联合国大会期间,胡总会见鸠山的时候,鸠山就提出了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想法,虽然日本民众普遍反对,但是也比安倍、麻生时期的“自由繁荣之弧”要强得多吧!自由繁荣之弧的目标是拉拢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围堵中国,但是鸠山的这一主张明显具有亲和力一些。当然,安全互信的一个重要环节,联合军演以及国防首脑的互访以及其他交流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中日两国间跟频繁的经贸联系相比,似乎还落后许多,当然中国也不能太大的寄希望于日本,毕竟人家还有一个日美同盟呢!美国怎么可能会甘于寂寞!
PS:欣闻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天呢!如果就他的全世界无核化战略来说确实可圈可点,但是他的这个构想毕竟没有落实,军控军缩,如果美国能够当先头兵的话,那样才是诺贝尔奖实至名归。造物弄人,奥巴马推行的“阿巴新战略”。貌似是在打击恐怖主义,但是最近死亡的美军士兵也是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每一次对阿巴塔利班的袭击,巴阿平民的死伤数目远远比那些塔利班武装分子要多得多,这样的美国,他的总统怎么能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我的印象中,美国有一个总统获得过和平奖,但是也是卸任之后才获得的,1978年的总统——吉米卡特,因为他提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概念——人权,搞得人权到现在还是那么的“火”!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