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军备竞赛、南北极主权争夺、全球变暖、国际恐怖主义泛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能源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立应对这些问题,全球治理难度加大,现有国际规则遭到新的严重挑战。
![]()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三大新挑战空前严峻
太空军备竞赛暗流涌动。由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温室效应加剧等原因,人类面临生态、生存危机,增大了开拓太空即新的生存和资源空间的紧迫性。
2007年,以探月为中心的太空热显著升温。日本和中国继俄、美、欧盟之后,成为"探月俱乐部"新成员。印度也定于2008年4月发射绕月卫星。日、中、印正加紧实施2020年派人登月计划和火星探测计划。航天大国美国和俄罗斯出台并实施更加宏大的太空计划。各国正常的有序竞争,有利于促进人类空间技术和太空事业的发展。但值得警觉的是,当前出现了太空科技竞争蜕变为太空军备竞赛的危险倾向,太空领域的军备竞赛已经拉开帷幕。
美国是后冷战时期太空军备竞赛的领头羊和主要推手。它从称霸太空的目标出发,一再拒绝中俄关于太空非军事化和不搞太空军备竞赛的建议,大力发展太空武器,把太空军事化作为其太空战略的主要方向,用于太空的军事开支是其用于太空民用开支的3倍。现在,美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太空飞行的卫星达447颗,其中很大部分是军用卫星;在太空部署了反导系统和反卫星系统,建立庞大的太空武器库。2007年,美国借口中国试验反卫星武器,进一步强化了太空军事化与战略行动公开。例如,美国增拨巨款研制代号为"猎鹰"的极超音速太空轰炸机,以使其能在两小时内摧毁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
美国太空强军行动引起"连锁反应"。俄罗斯和印度也致力于研发和部署太空武器,并进行太空军事合作。日本也不甘落后,在研发和部署太空武器方面有所作为。
极地之争波涛汹涌。南北两极主权之争由来已久。新一轮极地之争是由俄罗斯2007年8月初在北冰洋海底的插旗事件引发的。此举遭到有关国家特别是北极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对。北极的主权之争迅速蔓延到南极。英国在2007年10月中旬违反《南极条约》,公开声称对南极半岛附近1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拥有主权,引起南极周围国家的一致反对。智利、阿根廷和法国、挪威等国也公开对南极有关区域重提主权要求。俄罗斯也派出第153次南极科考队,声明"反对任何以单方面领土要求为基础瓜分南极的做法"。
极地之争说到底是资源之争。据估计,全球1/4未勘探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深藏在北冰洋海底;南极地区已发现的矿产达220多种,其中煤、铁和石油储备均为世界第一。
温室效应有增无减。在两百年工业化和经济扩张过程中,发达国家无节制地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在近几十年发展经济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环保措施没有跟上,地球暖化趋势加重。世界气象组织指出,1998年~2007年是人类自有气象变化记录以来最炎热的10年,2007年则是最炎热的一年。在过去的25年中,由于气候变暖,地球热带扩大了200公里~280公里。
灾难性后果随之而来。一是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频发。2007年全球发生的高温、飓风、大旱、大涝等极端气候现象和天灾之多、程度之烈,均破记录。二是极地冰层加速溶化,海平面上升。2007年9月,北极冰层创下1979年开展卫星探测以来最小记录,比1979年~2000年平均水平减少39%,比2005年同期锐减23%。南极冰盖也在快速融化,如其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米,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07年亲赴南极考察,在目睹南极冰盖加速融化的"惨景"后,敲响了"世界正处巨大灾难边缘"的警钟。气候变暖问题已变成ren类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
新挑战呼唤新规则
太空、极地、气候问题早就存在,近些年来变得突出,成为全球性重大热点。应对这些问题缺乏应有的国际法制,既有的相关国际法规或即将过时,或未经联合国授权缺乏权威性,或存在漏洞与盲点难以适用。因此,在这些领域缔结新的公约或条约,对人类相关活动加以规范,十分必要。从促进全球有效治理出发,在制定相关条规方面应体现如下原则:
全球性原则。整个太空属于全人类,极地的国际海域和海床属于整个国际社会,气候变暖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因此,新的缔约活动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平等参与,应由联合国主导或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
和平原则。即要强调太空和极地非军事化原则。要明确规定和平利用、开发太空与极地,通过和平解决争端;禁止在太空和极地部署武器、建立军事基地、进行军事演习和其他军事活动。
公平原则。鉴于发达国家是温室效应的"始作俑者"和主要责任者,现在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发展中国家是温室效应的受害者,而且后者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属"生存排放",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发达国家应承担大部分减排责任。
诚信原则。遵约守信与缔约订盟同样重要,可不少国家为一己之私,不惜违约背信,如《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工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但除俄罗斯外几乎所有签约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未达标,有的国家如英国非但减排未达标,反而增加了排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