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豚的智慧、美丽以及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这甚至已经成为我们人类文化和自然传统的一部分。失去这些物种将意味着我们失去自己的一部分。"
2006年12月13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六国的科学家联合发布消息:经过大规模搜寻,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比大熊猫数量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在距离2007年只剩下不足1个月的时候,这条消息的发布为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的"国际海豚年"的到来,蒙上了悲剧色彩。
作为世界5种淡水豚的一种,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它仅仅生活在我国长江水域。早年的监测数据曾经显示,上世纪80年代左右,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还有大约400头。10年之后,这一数据急剧下降到150头以下。在此次规模宏大的考察之前,科学家们曾经"悲观"地认为,现存的白鳍豚数量大概仅为50头左右。但即便如此,考察后"一无所获"的结果却表明,这样的预测实在是太"乐观"了。
对于白鳍豚这样一种生活在长江中食物链顶端的物种而言,它们没有任何天敌,它们命运的枷锁,只能是由人类的不当行为打造:往来穿梭的货运驳船的螺旋桨可能把它们打死,发动机的隆隆声可能把它们吵死,日益变脏的江水可能把它们毒死,大塑料袋之类的大件垃圾可能把它们噎死,乱捕滥捞的渔民更是可能把它们害死。
长江白鳍豚的命运,浓缩了海豚所面临的灭绝威胁。海豚---人类的朋友、海洋"精灵"的命运,岌岌可危。这正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9月宣布将2007年定为"国际海豚年"的原因。
该署发布的新闻公报开篇直言道:"对于海豚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它们面临渔网、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带来的食物减少,以及蓄意捕捞和噪音污染等威胁。而这些,仅仅是它们为什么会很快从世界海洋中消失的一部分原因。"
正如环境规划署在另外一篇新闻公报里所说的,许多海豚群体都受到污染、气候变暖、栖息地遭破坏、过度捕捞、误捕等各种威胁。此外,它们还受到船舶噪音、风力发电设施、地震调查和军用声呐等的骚扰和惊吓。还有一些地方的渔民认为海豚吃掉了他们要捕的鱼或者破坏了他们的渔网,因此故意捕杀海豚。在秘鲁,捕杀海豚是非法行为,但据估算,每年约有3000只海豚被捕杀后卖到当地市场。
自"国际海豚年"拉开帷幕以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各参与组织等,分别在许多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2007年元旦,德国TUI旅游集团等在肯尼亚的海岸举行了相关庆祝活动;同日,在荷兰,活动发起者组织不少民众跳入北海中进行冬泳,庆祝"国际海豚年"的到来;1月17日,通过为专著《北海中的鲸和豚》举行首发式的方式,比利时的民众也迎来了"2007国际海豚年"。此外,在德国、英国以及太平洋沿岸国家等多地,也都陆续举行了各种活动,向民众普及有关保护海豚的知识,宣传"国际海豚年"的意义。最近,秘鲁准备大力发展海豚观光业,以增加渔民收入遏制非法捕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说,发起"国际海豚年"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对海豚的保护。但毫无疑问,对海豚的保护,更应该受到所有民众的支持。
"海豚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为知名的物种之一,但也是日益受到生存威胁的哺乳动物。改善海豚的生存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认识,让我们发现正是人类自身的行为导致了对海豚的威胁。"环规署执行主任阿希姆·希泰纳如是说。
保护海豚,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正如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所说,如果长江不能支撑白鳍豚的生存,也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不能支撑人类的生存,"人类必须从白鳍豚的生存悲剧中吸取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