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感于“博士怎么才能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6 09:5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刚在虫窝里看到“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413900&fpage=1”这一贴子!心里有些感触。
针对博士如何博这一问题,很多也虫友也表达了他们的一些看法,抑或是心态,抑或是耐得住寂寞等等,这些说的都不错,全都是一个博士应该拥有的一种状态。但是我觉得还不是很具体,甚至没说到点子上。
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博士要“博”的是什么?博得就是知识,这你也知道!你要问了:当今是资讯时代,如何选择,特别是研究生?这算你问着啦!!
从科学结构和认识论上讲,知识总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世界图景的知识,比如某个蛋白是这个样子表达的,那个样子行使活性的-----图景式的;一类是能够帮助你获得上面一类知识的知识,这就比较多了(比如就像虫虫zjgre所说的非专业方面的),但根本上这类知识的核心却是哲学、认识论和科学史等。从内容上讲,两类知识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有时是互为转化的。我想这不难理解吧!
就现在的理工科博士来讲,他们所做的乃是获得第一类的知识,什么获得某些克隆、某个表达模式等。但是扪心自问,我们现在绝大部分的科研领域却是国外的研究人员开拓的!看看Natue Sciene Cell等一流期刊所反映出来的科研前沿(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发现-----也是第一类的知识所能完全体现出来的!)几乎都是国外的研究人员!!我们缺什么呢?是钱吗?未必!
想想教育模式和认识模式的中西方差异不难找到答案。西方的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真个文化背景,他们所提倡的是在旁边引导孩子。记得《别闹了,费恩曼先生》这一记传性的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很好地彰显出西方人的认识模式。费恩曼小的时候其父亲经带着他认识一种鸟的时候,父亲给他讲的都是这种鸟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栖息如何捕食羽毛是什么颜色的,等等。但是在提到这种鸟的名称时,父亲却特别强调“你可以叫它为任何名称”!这样的教育方式则在其后来一次小伙伴的较量中被加以肯定,有兴趣的虫友可以去看看这本科普书。这样的认识方式也慢慢地把第二类知识内化到孩子以后的认识活动中。
反观国内的教育模式却是告诉我们的则是“这个东西有些叫什么”,仅此而已!看看我们的一些博士对一些函数、方程那是“相当”熟悉,可是问问他还有什么用处,如何改进则是黔驴技穷,不知如何下手!这样的事情不是个案。说到这里你可能要扔我板砖啦!那我要问你,假如给你足够的资金支持,要你开创出一个科学前沿、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来,你怎么下手?你得战略性路线是什么样子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却是每个博士应该敢想的一个问题!
怎么办?去看哲学史、科学史、黑格尔吧,想必这些看完之后你得思路会自动打开的。怎么看,我想以纪连海,能够上cctv《百家讲坛》的一位中学老师,在接受《人物新周刊》采访时所说的一句关于“鉴赏能力”的话来加以比喻吧!

“有可能我们没有感觉,我们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要紧,我会给你两本书。你喜欢柏杨吗,你喜欢,你觉得柏杨说得都对吗,你会说,我太佩服柏杨了,我告诉你,有一个人天天骂柏杨,这个人姓李叫鳌,你看看他是怎么骂的,然后你把两个人的文章都搁那儿,你看看谁到底说的有理,你会发现可能谁说的都没理,这样就有了你的观点,你会看两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9 08:1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