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建学术秩序:中国“美”+西方“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1年5月30日的《中华读书报》上刊登了一版关于“学术警察”的分析文章,读来很有意义。近几年,关于学术秩序的讨论已经不少,有关学术机构还举办了系列的研讨活动,邀请海内外的学者分析中国学术界存在的问题。这些活动对于重整中国的学术规范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讨论中,我认为有一个基本的误区,那就是将西方的学术规范简单地等同于中国的学术规范。这是导致许多争议出现的原因。  

强调学术规范中东西方的不同点,可能会招致更大的批判。因为现在所谓的重整学术秩序,在有些学者的潜意识里就是运用西方的学术范式改造中国的学术式样。然而,如果不注意东西方学术规范的区别,简单地将西方的学术范式套用到中国的学术活动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那么,东西方学术活动有哪些不同呢?简单说来,东方的学术活动讲求“文以载道”,以学术观点来统领学术活动的全部过程。尽管在过程中也需要起承转合,也出现峰回路转,但学术的观点始终是透明的,人们可以在文章的脉络中看到观点的不断推进。中国学术的这一传统与中国国画的散点布局恰恰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的国画强调一步一景,景随人动;而中国的学术活动则强调焦点突出,并能贯彻始终。由于中国的学术活动追求宏大叙事,突出重大主体,所以学术带有庄重的气息。读中国的史论,常常感受到中国学者的人文关怀,尽管这种人文关怀可能会削弱文章的科学力量。可以说,中国的学术强调的是美,一种包含作者主观感受的人文美。  

西方的学术则不同。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科学是第一生命,为了使学术具有科学性,必须将所论及的所有问题建立“基本的假定”,并在假定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但是,由于社会各个变量总是纠缠在一起,假定的选择与变量的增减无疑会大大影响学术的科学效果。所以,西方的有些学术不免流于游戏或杂耍,例如有睡眠经济学,刷牙经济学等等。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性人”假设,它是将社会中的人都看作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度的分析。很显然,这一假定本身带有很大的缺陷。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成立的结论,在有些方面或有些人中间不免会失真。因此,经济学家有许多有趣的“发现”,但这些“发现”都不会是长命的。因为随着假定的被否定,经济学的结论也会被彻底推翻。现在经济学家中有人鼓吹“腐败不可避免”,“腐败有利于改革的整体推进”等观点,另一些经济学家挺身而出,批驳这些观点,认为鼓吹这些观点的经济学家是中国的败类。从感性上来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接受批驳腐败有理那一派经济学家的观点。但是,如果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来考察腐败有理论,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片面地强求学术秩序的重建,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的差异,可能会闹出很多误会。中国的学术讲求美,在重建学术秩序中可以加进真的因素。由于西方学术追求真,在重建学术秩序时我们可以大胆引进,但需要考虑增加一些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中国的学术才能健康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执一词,强调东西方学术范式的不可调和。这让人感到非常悲哀。难道在西方的学术方法中增加一些符合常理的变量就会使学术破产吗?在中国的学术活动中注重科学的分析是不是也会减少学术的批判力量?学术范式的争论只是手段上的争论,我们不能把学术手段等同于学术的目的。也不能将学术范式的争论无限扩大化,从而演变成为彻底的你死我活的斗争。  

应该看到,近几年,中国学术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十分明显,人们自觉地将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活动区别看来。这是中国学术向科学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西方学术的形式,而忽视了西方学术中的根本。结果将学术活动等同于杂耍,在一系列的征引中迷失了方向,学术论文成了附和他人观点的资料堆砌,文章本身也失去了学术的价值。以法学为例,表述立法者的原意,分析法治中的得失应当是法学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在有些学者看来,这太不科学。于是在文章中大量地引用外国学者对法律规范毫不相干的议论,以使自己的文章丰满。这样的学术论文看起来洋洋洒洒,但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国法学泰斗史尚宽先生著作等身,但先生著作中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或几种法律现象。所以,如果有什么疑难问题,只要翻一翻史先生的著作就能找到答案。这是一种独特的科学态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务实的研究态度。  


或许今天我们来讨论学术范式,更多地是从学术“打假”和“成果剽窃”的角度着眼的。严格说来,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人品的问题。对这一类问题郑重其事地进行讨论毫无意义。在浮躁的学术氛围里,这些行为只不过是泛起的一些泡沫而已。学术应该是荒江野老,枯坐垂钓。对那些东抄西摘的急就章,学界大可不必过于较真。开个玩笑,这些文抄公毕竟还知道抄书。他们凭自己的抄功评上教授总比请人代抄或根本不抄就能混上教授强一些吧。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3月3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1-22 10:25:3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新意的词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6-30 15:37:08 | 只看该作者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6-30 15:37:38 | 只看该作者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3 22:5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