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也没想到,如今居然有些人(有的甚至是什么什么“家”)竟然会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对时评论长道短、说是言非。
针对某些自称为“理论家”的人贬低时评为“非理论拙文”的说法,笔者曾经发出过“究竟什么是‘理论’”的质疑;
针对某些自诩为“政治家”的人不屑时评为“乱评”、“妄评”的言论,笔者曾经“反诘”过“谈谈时评的情感因素”;
针对某些自认为“社会家”的人声称时评系“浮躁”、“不冷静”的说法,笔者曾经提出过“莫让‘浮躁’的帽子漫天飞”......
今日又见个别自以为“杂文家”的人认为时评“写作进入‘时效竞争’的阶段,思考已经不重要了,正像痢疾患者,吃了就拉,不需要胃肠,有直肠运动就行了”之类说道。
我们在此且不去说人的“五脏六腑”所具有的关联性影响、系统性互动、连锁性反映等特征(绝非是个“只要其中某种器官的‘运动’就行了”的问题),仅就时评本身的产生、立足、发展、兴旺而言,无论怎么去不屑、贬低、斥责甚至予以打击,如今它都已经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
1、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时评。时代中产生的事物,必然会是时代的产物,这是无庸置疑的。如今的时评,之所以能够悄然兴起且不断兴旺,理所当然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带有明显的信息化社会气息。殊不知我们的某些口口声声要“与时俱进”的“家”们,一旦遇到稍不如自己之意,便挥舞“大棒”开始“护退促退”了——那些无谓地花时间气力去对时评论长道短、说是言非者大都如此。
2、“杂家”的雨露滋养着时评。究竟什么是时评?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文章类型或是“体裁”?为什么它如今会这样时兴?——相信正在刻意“研究”时评的人们久久没能“琢磨”清楚的一个问题。说新闻吧它不是新闻——只能算作新闻基础上的延伸;说理论吧它并非理论——洋洋万字的“说教”一点都行不通;说它是杂文吧它又不像杂文——既不讽刺也不挖苦......其实,与其是花时间琢磨这个,还不如自己提笔去实践一番。其实,就像如今提倡的多门学科综合研究一样,时评就是时评,是一种集新闻、理论、杂文等于一身的“融合物”,不属于“哪家”却又不完全不是“哪家”。
3、快速的反应推动着时评。用“快速反应机制”来形容如今方兴未艾的时评一点也不过分。笔者想,之所以当前有人用“‘速制品’、‘粗劣’来评价时评”,抛去那些贬义、攻击的意思之后,这些人还是看准了时评的主要特点的(可能其中某些人恰恰正是因为这个“特点”而被搅得终日不得安宁的),那就是“短平快”。它无须去深究新闻的出处,只就一则新闻为“导语”而直接展开;它不用过多地去收集理论素材,以便“大块头”地加以修饰和堆砌;它也不需去含盖所有的现实社会问题,而仅就其中的某一问题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有一样它是始终不可或缺的——合乎社会规范、紧扣中央要求、赤诚维护正义。
4、束缚的冲破促进着时评。不是说“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吗?以上列举的诸多对时评的批评或是指责,其实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下就不难发现,几乎对时评的所有批评或是指责,大都是站在批评者的那个“固有规矩”的观点立场上提出的——即是对时评这个“不识时务”的东西竟然不听“规矩”的“招呼”、胆敢突破为自己这些人所控制约束的范畴而大为不满。这些习惯于垄断思维的人没有想到的是,时评倘若完全归属于某种特定的“门派”、屈从于某些人长期苦心经营的那些“规矩”、没有毫不犹豫的突破,还能叫做“时评”吗?
5、社会的需要呵护着时评。仅就时评本身的产生、立足、发展、兴旺过程来看,都雄辩地能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们接受它,社会需要它。在当今社会,相当多社会人的心理需求如今已经从为维护基本生存需要而奋斗的初级需求阶段发展到了为维护尊严而奋斗的较高心理需求阶段的条件下,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多数人的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不会再满足于就事论事、点到为止的新闻,也不喜欢那些内容多为高深莫测的长篇大论,更不会苟同于“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的那种讽刺笔触。于是,随着社会进步应运而生且“恰倒好处”的时评,正好满足了社会多数人的需要——其之所以能够产生、立足、发展、兴旺,道理就在于此。
再说明2个观点,1、时评不存在与谁竞争——其作者大都没有要“垄断阵地”、“独占鳌头”的思想;2、时评不求“功利”——无保留、无报酬地向社会奉献思想,是如今诸多时评作者的主要“特性”——倘若为了那点稿费或名利的“写手”是不会去写时评(许多时评作者均是匿名写作)的。因此,时评是一种观点的裸露,是一种情感的坦白,是一种内心的表述,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大可不必为之失落、动容或是气恼。
与当今各种理论文章、政治研究、社会学说、杂文写作等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一样,时评也必然不会十全十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对此,也可质疑、也要矫正、更要批评,但基本的出发点绝对不是要想为了维护自己的那块“小天地”而扼杀这个客观事物——除了社会发展之外,谁都不可能扼杀掉这个客观事物。
2004年3月17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3月1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