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环境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工,对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表一下看法。
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北大欲跻身其中,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学术梯队。怎样造就这样一支队伍呢,一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来,二要放眼世界把真正的学术大师请到北大来。通过革除近亲繁殖的弊端来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这次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但是,我们也不无忧虑的看到,在“引入”方面似乎仍有缺憾。尤其是在北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希望引入真正的大师,领风气之先,弄时代之潮,成为北大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引入”是有喜有忧的,倘若引进的“大师”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是枕在原来的成果上安睡,不知道这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所谓的大师可能是经过包装混入北大的,本来就华而不实;也可能是到了北大就江郎才尽了,坐吃山空。笔者以为,国家花了大把科研经费,北大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难道就任由一些滥竽充数者挥霍,北大究竟有多大家底啊!其它学院是否存在类似情况,笔者不敢妄言。
环境学院的青年教工都知道,周力平教授是1999年回母校任教的,此前曾在剑桥大学等名校工作;学校也给他以很大的支持,回校的第二年(2000年)就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然地理学特聘教授,同年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这些光环使这位先生堪当青年人学习的楷模,但是看了他的简历后却并不能了解他为北大究竟做出多少量化的科研成果。如今,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SCI文章的产出,我们当中的好事者就检索了一下,不检索还好,一检索后生们倒迷惑了。这就是我们北大的长江学者,据SCI网络版查询,他在北大工作的五年间(1999-2003)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文章,第二作者身份也只发表了一篇文章,还有两篇排名就比较靠后,而且第一作者单位都不是北大(这
类文章显然不算数)。我想,以SCI一项来看,这样的长江学者似乎并不比一般的教授,还有副教授,甚至博士生为北大的贡献大;平均一年为北大贡献的SCI文章还不到半篇,怪不得我们的SCI会输给东边的邻居。
想想我们这些青年教工,可支配的只是有限的资源,虽人微言轻,却都在勤勤恳恳的为北大工作。戴着“长江学者”的华冠,支配着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奉献的只是可怜巴巴的研究结果,如果广大青年教工学习了这样的榜样怕是要丢了饭碗了,这样的教授有资格动辄对青年教工指手画脚吗?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平庸的教授对北大发展的恶劣影响远大过十个平庸的副教授。诚然,周先生来北大之前的学术成果足够一个教授的资格,而且他还在Nature上发过文章,但是一进北大就成了一尊被供奉的神仙,这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记得历史上哈佛大学为了消化一批低素质的教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大大的影响了其发展进程,但也正是及时的重视了这一问题,才得以扭转乾坤、再振雄风的。
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青年教工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教授的积极性,为北大发展计,恳请校领导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3年10月2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