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一文的说明——答沈登苗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年6月2日,学术批评网上刊登了沈登苗先生《论学术抄袭与当前的浮躁学风问题——兼谈如何进一步开展学术批评》一文,对本人发表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上《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一文进行了严肃批评,有些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例如“关于科举人口计算公式”问题,对此表示诚恳接受。但沈文认为我的文章是用了“伪注”,是属于“疑似抄袭”,则似是推论所致,事实并非如此。兹特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首先,关于引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的问题。

《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是本人将硕士论文《清代浙江进士研究》中的“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部分修改而成。由于当年在撰写硕士论文时,对学术规范遵守不够。《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二是“历科进士题名碑录”,即“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但是,本人在引文中,对该书的这两部分的称呼上,出现混乱现象,甚至两者混用,用后者替代前者。如毕业论文的第1、7、8、9页都称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而第28页却用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最后,文末“引用书目”一栏中也错将“明清进士题名碑录”作为书名(第29页)。这一问题的存在,是拙文中出现引文错误的主要原因。2001年2月,本人将硕士论文中的“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情况”部分进行修改,改正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定名为《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寄给《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但当时仍未发现上述错误,文中也未注明此书的版本。由此,造成沈文认为是“伪注”的误解。但不可否认,这个误解是由本人的错误引起的。

其次,关于三个表格的数据问题。

在原硕士论文中,对清代浙江及各府县进士数量统计分“鸦片战争前”及“鸦片战争后”两个时期,全省和各府县累计数目是相符的。如上所述,拙文寄出后,同年4月收到用稿通知,并提出了几点关于注释格式的修改意见,但却没有寄回原稿。由于本人所在工作单位的收发员没有按时去取信,又恰逢“五一”长假,等本人看到信时,离要求寄回修改稿的日期不到三天,扣除路上邮寄的时间,事实上只有一个晚上。更不巧的是,《“清代浙江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一文的修改稿本人也不慎丢失。情急之下,只好对原稿进行修改。由于时间过于仓促,对文中的“表格一”的数据没有进行细致核对,以致将浙江省在“太平天国运动”后考中的进士人数没有合并进去。这样,就产生了沈登苗先生所指出的,文中表格2“比原表多出20%”的现象。但是,三个表格的数字都是我经过《明清进士碑录索引》统计得来的(虽然个别数据上可能有出入),绝不存在有意造假、更不存在“疑似抄袭”的问题。


再次,沈登苗先生认为拙文对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是“全方位倒退”,本人不敢苟同。如沈文指责本人没有看过《重修浙江通志稿》及《清代科举人口研究》,这未免武断。拙文不用《重修浙江通志稿》材料,主要是考虑到其史料的可靠性不如《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因为方志为了为当地增色,在对进士籍贯的记载上往往出现很多错误(主要是把一些非浙江籍进士也统计在内。这一点,作为研究科举制度史专家的沈先生,想必是不会不清楚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取材于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反映的进士人数、及第时间、籍贯、名次均较为正确。通过对它的研究,更能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性。这也是本人采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而不用《重修浙江通志稿》的原因。

最后,本人非常感谢沈登苗所提供的意见,本人很乐意接受其批评指正,也很愿意今后与其一起努力,共同推动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的研究。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7月2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23:19 , Processed in 0.6875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