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学术批评,且乐此不疲,大概只有勇敢的“傻子”才能做得到。
从理论上讲,学术批评的重要性、必要性,谁都可以说出一大堆。学术的进步,学术事业的繁荣,须臾不能离开学术批评。这个道理谁都懂,一点也不深奥。
但现实又如何呢?环顾学术界,乐于做学术批评工作的人并不多。是我们的学术界贞如处子、一尘不染吗?不是。说到学术界,人们不难联想到诸如“学术腐败”、“学术失范”、“学术浮躁”之类的描述当前学术界情状的词汇。尽管究竟是“学术腐败”还是“学术失范”,抑或是“学术浮躁”,言人人殊,但基本的事实是:学术界存在着一系列的带有根本性的严重问题,已经到了非彻底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一方面是学术界的现状令人堪忧,一方面是做批评工作的人与庞大的学术队伍相比是如此之少,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深思。
之所以会出现“沉默的大多数”,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见怪不怪。学术研究中的抄袭剽窃,学术职称评审、学术成果评奖、学位点申报等过程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招生工作中的官学交易或钱学交易,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数量取胜和“核心”(“核心期刊”)主义,院校考查和用人中的文凭至上原则,如此等等,天天发生在人们的身边,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正常”现象。
第二,蚍蜉撼树谈何易。当前的学术腐败问题,是体制性的问题,不是偶然性地发生的。与强大的体制的力量相比,个人的力量微弱不堪。因此,反学术腐败,在不少人看来有如蚍蜉撼树,谈何容易。与其徒劳,毋宁洁身自好而听之任之。
第三,代价和风险太大。做学术批评工作,不仅风险大,而且代价更大。一是容易树敌,不经意之中就得罪了人。指名道姓的学术批评自不必说,不指名道姓的学术批评,因国人性喜对号入座而被认为某批评是针对某人某事,故也往往招致莫名其妙的敌意。二是容易恶化自己的生存空间。当批评直接针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或者直接针对自己所工作的单位或机构时,那么就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生存条件,如领导随便就拿双小鞋给你穿穿,以某种“突然死亡法”剥夺你晋升职称的权利,甚至干脆取消你的教师资格,让你回家歇着。如今岗位聘任制正盛行于高校,下岗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且理由冠冕堂皇。三是时间、精力甚至经济损失巨大。做学术批评工作,无疑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自己正常的学术研究工作。但这还是次要的,更有甚者,有的学术批评甚至引起官司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准备经济上的投入。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使相当大一部分人望学术批评而却步了。而因做学术批评工作而招致周围人的议论,相比之下,乃次要之次要者。
第四,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有的人愿意做“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同不良的学术现象(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认同的),而是相信时间会使一切发生改变。他们消极地等待奇迹的出现,而不愿积极地为改变现状而努一把力。
上述种种,使得学术批评成了少数“傻子”的事业。现实中,也不难听到人们把写了学术批评短文批评某种学术现象,或批评学术界某人、某事的人说成是“傻子”:批评与你毫无瓜葛的人和事,犯不着;批评你身边的人和事,自讨苦吃。不是傻子,又是什么?“聪明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事情上,如去读个博士学位,多写几篇“正儿八经”的学术文章,跑跑关系,谋取个科研成果奖,申报个科研项目,以便为晋升职称或官职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傻子才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做与人与己都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也有人把坚持学术批评工作的人看成是“假正经”。由于在体制中生存,学术批评工作者绝非不食人间烟火者,他们也需要晋升职称,需要出版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简言之需要在现行学术体制制约中存活下去,因此学术体制中的腐败问题难免会因人而异、不同程度地对学术批评工作者带来影响。但他们即便一边在晋升职称的“关键”时刻也去跑关系,出版著作、发表论文时与编辑套近乎,把自己的著作、论文交给弊端丛生的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的所谓“学术评奖委员会”去评奖,等等,一边写着文章激烈批评此类学术现象,在我看来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能以“假正经”目之。这种现象看似矛盾,其实矛盾中有统一。因为他们首先是现实中人,其次他们同时也是理想中人。他们生活在现实中,所以他们首先需要按照现行的规则使自己能够存活下去。他们是现行学术体制的受难者之一,又充满理想,所以他们敢于批评、揭露现实,希望促成现实的改变。也许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但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更希望下一代学人不要像自己一样去生活,而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洁净的学术环境和相对公平、平等的学术体制下。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但他们不是消极地坐等美好明天的到来,而是起而行动,积极争取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所以,他们要高声呐喊,勇于做学术界的“傻子”。
学术界的真正悲哀不在于有这样那样的学术腐败现象,而在于面对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却有那么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学术界的希望不在于有如此众多的围观的“聪明人”,而在于那些勇于捅破学术“溃疡”却处于弱势群体的少数“傻子”。
(写于2002年7月9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7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