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光明日报》的"书评周刊"在"读者快语"的肩题之下发表了署名"王波"的文章《学术刊物不要任人唯亲》(见8月8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电子版见http://www.gmw.com.cn/gmrb/gmrbhomepage.nsf/documentview/2002-08-08-08-9F7AA398FEBE644248256C0F00002236?OpenDocument),有些是是而非。作为一名从事十多年编辑工作的学术刊物的编辑人员,我读罢之后心里总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滋味。
文章作者呼吁"学术刊物不要任人唯亲",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他/她发现学术刊物存在着"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即"过分重视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等"。学术刊物在每篇学术论文的文尾著录作者简介,向读者标明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别、民族、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或简历,是近两三年以来学术期刊界特别是高等院校学报系统推行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年1月12日印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1998)的结果。在此之前,学术刊物一般也要求作者提供个人简介,但著录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格式,而且一般不要求注明作者的籍贯、民族、学历和研究方向/学术简历等内容。CAJ-CD规范的制定者要求学术期刊著录上述内容,可能是出于期刊研究界进行期刊研究特别是学术论文分布状况研究的需要,而学术刊物之所以著录上述内容,是否就如王波先生/女士所言是把论文发表与否与作者的"出身门第"、"名望影响"等等联系在一起,则需要慎重结论。
在普遍执行新闻出版署《CAJ-CD B/T 1-1998》文件前,学术刊物在著录"作者简介"时一般只要求作者提供其所在单位和学术职称,以便于编辑部门和读者与作者联系,也有一些学术刊物要求作者提供年龄方面的材料,作为判断其论文可靠性和学术水平的参考之一。如今根据CAJ-CD规范,"作者简介"著录的内容比原来多了许多项,但其基本的功能仍然是便于与作者联系,而与所谓的"出身门第"、"名望影响"实无根本上的联系。若不是出于某种个人的偏见,而是实事求是地去观察,那么随意翻开一本学术刊物,都会发现没有哪一本学术刊物发表的都是所谓"'出身'高贵者"的学术论文,相反,其中的大部分作者是"小学者"。
"作者简介"的功能除了便于期刊编辑和读者与作者联系之外,对于期刊编辑而言还有另一特殊的功能,即为其判断作者文稿的学术水平提供一个参考。这也许就是王波先生/女士所说的"出身"论、"名望"论了。
编辑判断一篇学术文稿的学术水平,当然主要看文稿本身,而不是作者的出身、年龄或学术经历。但文稿本身不是惟一的判断依据,有时它也会蒙蔽编辑;而要求作者提供学术简历、学历、职称等方面的介绍材料,并在发表其文稿时著录这些内容,也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因为它确实可以为编辑判断文稿提供一个参考,从而增加判断的正确性,减少误判情景的发生。自然科学领域的情况我无权置喙,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作者的学术文稿的学术质量与其年龄、学术经历等因素,无可否认地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对人性进行探索的人文学科和对社会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除了需要探索者、研究者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一点与自然科学相同)外,还需要其一定的个人人生和社会阅历,需要"个人思想与风格、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与心灵境界"等非技术性的东西参与其中(参见何兆武:《历史学两重性片论》,《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5页)。知识积累越深厚,阅历越丰富,他/她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就越深刻,内化到其学术研究工作中,可以大大加深他/她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把握。显然,无论是技术性的知识积累,还是非技术性的个人阅历的增长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需要一定的年龄的,而就前者而言还需要一定的学术经历(如本科、研究生阶段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训练)。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没有丝毫权力欲的人不可能感悟封建时代皇室内部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一同于小学生不可能像老耄那样深切理解生死的意义。"少年不识愁滋味",说的就是年龄和阅历对于一个人感悟和探索人生的重要性。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就和在中医领域一样,年龄本身就是研究者的一笔财富,越老越老道,姜是老的辣。
至于学历,在今天是被人们大加挞伐的对象,因为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大有泛滥成灾之势。但学历并非就一无是处,不管其真假与否,学历本身可以说明一个人的许多问题。就学术刊物而言,在没有其他背景材料可资了解的情况下,对于编辑来说,通过作者的学历和职称来了解作者的学术经历及其所受的学术训练情况,是比较现实的途径。当然,高学历、高职称并不意味着作者写出的学术文稿水平就高,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的因果联系。我在一篇学术评论文章中曾指出过,有的博士后写出来的史学论文不见得就比在读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好。但无可否认,学历、职称和作者的学术水平是有一定的间接联系的。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从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背朝皇天脸朝黄土的贫下中农,奇迹般地在某一天写出一篇高水平的史学论文,除非是神迹出现,要么是抄袭剽窃,否则,至少在我看来是无法想像的,也是难以理解的。
像被许多人顶礼膜拜的陈寅恪那样,没有学位,没有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没有出版过一部学术著作,年仅36岁就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尽管只是个典例,但如果没有他从13岁起就数度出国留学,在欧美数所国际著名的大学或研究院、在国际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二十多年的系统的学术训练和知识积累的学术经历,我相信当年梁启超是绝不会去推荐一个深山老农来做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的。在"陈寅恪热"中,论说者普遍忽视了这样一个学术道理: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的撰著,是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系统的学术训练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陈寅恪二十多年在海外只求学不著述的经历,启示给人们的正是这一浅显的学术道理(或者说学术规则)。
作者学术经历方面的简介资料(如学历、职称)对于学术刊物编辑的重要性,我是有过切身体会的。十多年前我刚走上编辑工作岗位不久,因出于对文稿本身的肯定和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编发了一篇关于意大利马基雅维利思想研究的文章。文稿的作者在稿件中没有提供任何的个人简介材料,文稿本身所涉及的是一比较有意义的历史问题--马基雅维利思想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文中"直接"运用了有关的意大利文资料(在国内,能直接运用意大利文资料来研究意大利历史的学者并不多),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在审稿会上推荐了此文并获通过。此文发表后,很快就有读者致函当时的《史学月刊》主编靳德行校长,指出该文有抄袭剽窃的嫌疑。后经多次核实,证实了这位热心读者的怀疑,作者承认他所运用的意大利文资料是抄袭而来,自己并不懂意大利文。而该作者正是一个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术训练的和相当的知识积累、一所比较偏僻的师范专科学校的在读专科生。这件事对我来说,教训实在是非常的深刻。我绝不是一个惟文凭主义者,而且始终反对惟文凭主义,但编辑职业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学历、职称与其学问的高下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
学术刊物在每篇学术论文之后著录作者的单位、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内容,不是一种自抬"身价"的点缀,也不意味着学术刊物这样做就是惟"出身门第"、惟"名望影响",而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作者自己负责。如果作者不是一个学术窃贼,而是一个学术功底深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充满自信、敢于对读者和对自己负责任的真正的学者,那么有什么理由要遮掩、隐瞒自己的学术经历呢?
(写于2002年8月17日晨)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2年8月1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