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色书店] 北京风入松书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7 16:4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风入松书店
                        2007年04月07日 21:24:00   中国出版网  浏览:  

                        
                        北京风入松书店是一家由学者创办的以学术书籍为主的大型文化书店,创办于1995年10月,位于北京大学南门东侧的北大资源西楼,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周围有北大、清华、人大、师大、外院等几十所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及中科院、军科院、农科院等许多高级研究机构,毗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交通方便。开业十年来,书店以高品位的文化风格、浓郁的学术气氛、较大的超市规模吸引着各届人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各大媒体纷纷报导,一时之间,风入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民营学术书店的一道风景,成了令国内外学人瞩目的品牌。

                        
                        风入松书店经营的国书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包括哲学、经济、历史、政治、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管理、古籍、法律、计算机等逾三万品种的学术书籍,近期还增加了律考、外文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书店以品位精良、品种齐全和风格高雅赢得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惠顾。

                        
                        风入松书店尽其所能为读者提供优雅、舒适的购书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仿真名画悬挂走廊两侧,供读者观赏;店堂布置明朗、自然古朴,上百万册书籍整齐摆放,使人置身于书海之中,尽情挑选阅读;店内特设闲雅幽逸的“风入松茶座”,读者在此即可品茗赏书,又可畅谈交友;为方便读者,书店还提供寻书、电脑查询、复印等服务,并长年设有2-3折的图书特卖场。

                        
                        热情、优良、周到的服务使她拥有一大群忠实的读者,国内大型的图书馆及各大院校国书馆与风入松保持着长久的业务联系:美国哈佛、匹茨堡等顶尖学校的图书馆定期从风入松大批量选书;台湾、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各国留学生相互传告来风入松;中国留学生回国必到风入松购书,可以说风入松已成为中国留学生回京购书、读书的驿站。

                        
                        风入松作为一家有十年历史的学术书店,始终坚持高品位的文化风格,具有独到的经营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得到图书行业的认可。今后,如何经营品牌,扩展规模成为重中之重。风入松根据自身情况,将开办加盟连锁店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希望在全国开设特许加盟店,从独立零售店向全国连锁发展,建立顺畅的图书流通渠道,真正做到:“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从而使风入松成为中国学术类图书连锁书店第一品牌。走加盟之路,乃发展之路,发展是风入松永恒的追求。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46号(中关村北京大学南门东侧)
                        电话:010-62625939
                        时间:9:00-21:00
                        乘车: 乘332、320、718、808、302、716、355支线在中关村下车
                        http://www.forestsong.com.cn/
                        来源 :中国出版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6:45:4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7 16:45:50 | 只看该作者
书香漫处风入松:北京风入松书店

www.forestsong.com.cn  

南方周末2003年1月24日
南方周末



    我需要我的生活区域内有一家有文化的书店,里面放着一些我看不懂的书,我知道是好书的书,我听人家谈起过的书,这样我才踏实地相信,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生活在一个理想有可能实现的城市里。

        张捷
        (一)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冬日的下午,在北大南门外的小街行走,你丝毫体味不到这种清冷幽深的意境。路口是中关村著名的电脑市场,堂皇的尖顶似乎有令人迷乱的力量,要将你吸进去,吸进那个甚嚣尘上的旋涡,湮没于人的体味,浑浊的呼吸,凌乱的色彩、沸腾的声音。小街上充斥着各色家常菜、饺子馆、烤鸭店。一家美容店门口竖着白纸板:离子拉直,150元。偶尔有中年男子从身边擦肩而过,不动声色地低问一句:毕业证要吗?

        终于,一道玻璃门后出现了三个字:风入松。就像朝圣的人,走了无比艰难的路,看到心中圣地的一瞬间,那种百感交集。

        进门左转,下楼梯,棕黄色的木扶手,感觉很暖。楼梯两侧的橱窗里依然陈列着学术书籍。下到平台,一架简朴的木屏风上贴着图书销售排行榜。

        世界名画依然悬挂在走廊两侧。入口门楣上,也依然有着海德格尔的言语:人,诗意地栖居……

        穿行在长长的地下走廊,有些恍惚。多久,没到“风入松”了?

        (二)

        一天晚上,在市内一家冷清的咖啡馆,听一位当年的创业者讲“风入松”的故事。

        有人说,叫风入松吧。风入松,词牌名。

        “我们要把最有文化最有价值的东西给读者。教辅赚钱。我们不做。不是没有那智商,是没有那喜好。”

        “人类学、民俗学的书没有人卖。我们从云南、西藏、宁夏空运了一批,一抢而空。”

        每排书架旁边都有小凳子,店堂一侧还有茶座,你可以拿一本书,坐一天。“读者是上帝,难道不应该宠着吗?”

        茶座还经常是学术交流的场所。第一次学术讨论是为《陈寅恪的最后20年》,令沉寂多年的国学大师再度为人所知。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首发式,宽大的“风入松”第一次感觉到拥挤。后来这里还出现了柏杨、余秋雨……

        “我们总是告诉店员,不要小看每一位顾客。穿着蓝卡叽布的中山装的老人,也许就是一位学界泰斗。”

        有的学生用饭票付款,他们也收。“学生从牙缝里省出来买书,这点方便为什么不给。”

        实在买不起也没关系,风入松提供复印服务,北京惟一的一家。

        居然有书店如此温暖而纯净。风入松,1996年2月出现,开了北京学人书店的先河,也成了多少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知道要做什么,开学术书店。我们也知道怎样才是学术书店。你必须有所坚持,有所放弃。”

        (三)

        此时此刻。现任总经理章雨芹,一位曾在党校任教的教师,“风入松”的元老,坐在与书店一墙之隔的办公室,微笑着回忆经营的成就与艰难。她的坚定也是显而易见。“风入松在第二次创业。”

        主持两年半,她一直在“退书”——将过去的大量库存退回出版社。“2003年,我们可以轻装前进了。”

        她抓管理、抓销售。“风入松很重视提高服务水平,我要求员工微笑服务,文明用语。”

        总是面临选择。“我们曾专门讨论进电脑书对学术品味会不会有影响。后来决定,既然社会有这需求,我们又有这场地,就开了一个专架,而且确实销得很好。”

        也进一些畅销书。“我认为还是可以经营的,但是要讲究一下品味。我们要考虑企业生存,也要考虑社会需求。”

        “风入松”是学术书店,也是一家民营企业。“我们有双重目标。”

        (四)

        这样一段文字,被很多人当做记忆。“风入松的诗意是从下楼梯开始的。橱窗里漂亮的图书艺术地摆放着,过道两旁陈列的世界名画使你有一种仿佛进入艺术殿堂的感觉。只有迎面的汪曾祺先生题的‘风入松书店’几个大字才提醒了你,哦,原来这是一家书店。绕过两个弯和一个长长的地下走廊,眼前空旷,仿佛进入了一个书的海洋。门口的茶座散发着浓浓的茶香,温馨而热情,过道两旁的凳子整齐摆放着,你可以坐着看一天的书也没人会让你走,要杯绿茶怡然自得地看书品茶更是别有情趣。人,诗意地栖居……”

        那天下午,“风入松”的店堂里散落着20多个读者,没有人是坐着的,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书架前翻阅挑选。“风入松”走过了一段阵痛的过程,理想也许消隐在厚重的生活背后,你却很难说它已经失去了力量。无论是人还是一家书店,成熟都让人更有信心。

        你只要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

        那天下午,一位青年作家在店堂里徘徊。从1996年开始,每两周一次,他从香山进城,到“风入松”买书。“现在这是一家开放型的书店,既照顾一般读者的需求,更不得不考虑学术品位,因为它毕竟在北大门口。”

        另一位,北京大学的教师,年近六十的马克思主义法律学者,今天“风入松”的顾问,充分肯定“风入松”的今天。“以前,进书很乱,现在,更有条理。”他说,“我会提一些建议,有些书虽然畅销,但是观点有问题,不要进。”

        出门已是傍晚。路边干枯的枝桠下,一个年轻的民工正从三轮车上卸货,手上的皮肤在寒风中显得坚硬而粗砺,脸上却带着心无城府的笑。向西走是一段新做的围墙,刚抹了水泥砂浆。1993年,北大推倒600米长的虎皮斑石南墙,改建成商业街道,曾引起轩然大波。今天,重树南墙,是北大创立世界一流大学的动作之一。

        一条起起落落的街。留下的只有“风入松”。

        2003年2月1日,“风入松”七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 17: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