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渚子:国人是如何对待批评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3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很多人面对批评的反应,很有策略,甚至有一些艺术的成分。他们往往不愿意直接针对对方的批评来展开辩论,而是喜欢采用各种手段来转移话题、混淆黑白、把水搅浑,以期蒙混过关,有些手段比起美国的三流律师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笔者试举几端。

其一,不问批评是否是事实,只管追问批评者的居心。这种对待批评的态度最为常见。譬如,有个电台曝光了某地交警乱罚款的现象。面对观众在电视上众目睽睽看到的事实,交警大队长接受采访时,不提自己违法乱纪的事实,而是口口声声指责记者存心要和政府过不去,存心要给当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抹黑,归结为一句话:电视台你居心何在!又譬如,安徽某大学的副校长被指责剽窃了,证据很是充分,倘若要洗脱指控,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证明来否认之。而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网上已经有人在义愤填膺地叫嚣了:谁是举报信的幕后黑手?人家副校长马上要转正校长了,举报者现在放冷箭,用心何其险恶啊。又譬如,最近某大学法学院院长被指控学术成果自我复制,就有人致信学术批评网,说指控“实质上是一篇蓄谋已久、故意诋毁该教授夫妇以及我校我院名誉的文章,是该校法学院极少数几个教师因无法在法学院获取非正常利益而嫉恨院长及部分教师,借助学术批评网来彻底摧毁该教授夫妇的名誉、破坏法学院发展”。凡此种种,真是见怪不怪,我觉得实在不是一种对待批评的诚实态度。因为批评的用心姑且不论,批评的内容是不是真实的,这是第一要证明的。

其二,不问批评是否是事实,而要竭力取消批评者的批评资格。譬如有报纸发表某自由撰稿人批评当地政府的文章。言之凿凿,板上钉钉。当地政府首先的反应,不是证明当地没有此事,而是发表一个声明或者讲话,要么指出:该作者长期患有精神病,喜欢假想一鸣惊人,而且多次被有关部门教育过,但屡教不改,最近也被我地精神病院治疗过(甚至可以提供病历);他的话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惯,当作笑柄没有人相信。要么指出:该作者一直在捏造事实,企图报复政府,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次嫖娼或者赌博被我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过,怀恨在心所致,大家不必介意等等。鲁迅曾经在《长明灯》里就隐喻了一名革命者被当作精神病关押的事件,让人读罢扼腕。当前,某些地方将上访专业户当作精神病,强制其治疗以限制其上访,这种事件也是屡见报道的。这些都是一种在根本上颠覆批评者地位和资格的手段,极其狠辣。福柯先生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记得去年曲阜工商局某干部向方正索要电脑的事件,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最后工商局发表一个声明,宣称我局该位同志长期患有精神疾病。由此一了百了,取消他到处说话的权利。也又为一例也。

其三,不问批评是否是事实,先反咬一口再说,指出批评者的污点,转移话题,降低批评者的信任度,企图蒙混过关。最近萧瀚先生在世纪沙龙上差点着了这个道,当萧瀚先生在论坛上热辣辣地批评某学者剽窃的事件时,话音未落,便有人慢悠悠的贴了一篇:《萧瀚兄的论文怎么没有注释?》,文章指出萧发表在某刊物上的文章,引用人家很多资料,怎么没有见到一个注释呢。当时舆论哗然,幸亏萧瀚能够充分证明杂志擅自删注的事实,此事暂告一段落。否则,相信他从此陷入烂泥,万劫不复矣。(当然,发文者是不是真的故意要将水搅浑,这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倘若一个人自己身上不干净,他便没有资格批评别人不干净。因此,我们很多人的辩论逻辑,面对批评,不是先否认自己不干净或者证明自己干净,而是先证明对方不干净,只要证明成功,自我辩护便胜利了。至于自己是不是干净可以不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人的反批评,实际上是在反咬一口,倒打一耙,你说俺剽窃,俺就说你也剽窃,甚至还嫖娼兼带勾引女学生,不管事实成立不成立,反正这水被俺搅混了。观众一头雾水,难以判断,俺便可以涉险过关矣。最近方舟子受到很多人身性的言论攻击,不管事实究竟如何,但是攻击者的心态恐怕个别就属此类吧。

当然,还有一些对待批评的态度,比如鸵鸟政策或者律师声明之类的法律恐吓政策,也是常见,另外也有一些在肉体上限制甚至消灭批评者的事件,虽然已经不大多见了,但是说现在绝对没有,也是睁眼说瞎话。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笔者以为,面对批评,首要的反批评,就是要针对批评之事实进行辨正,举出证据来否认之,如果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最好是及早承认道歉,回避事实本身而言其他,这不是针对批评的诚实态度。我在世纪沙龙上看到萧瀚先生对于那篇批评的回应,很受鼓舞,因为这才是一种坦荡的为人为学的态度。至少在这一点上,是值得任何一位接受批评者效仿的。


2005年12月9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5年12月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4:1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