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诚信关乎一个人的学术前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2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有想在学术界立足的人,千万别把自己的治学品性不当回事,不要以为“别人能抄,我也能抄”。  
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剽窃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著作一事被媒体曝光后,一直沉默不语,几天前,他终于开口了。他给大洋彼岸的美国教授哈维兰写信,向其表示道歉。

由“什么也不想说”到开口道歉,其转变应该是可贵的。但是,在我看来,发生这样的事情,仅向洋教授道歉似乎仍然不够。因为,这一剽窃行为对北京大学、对出版社、对国内学术界、对所有《想象的异邦》的读者也已经构成了一定的伤害。

在这里,本人无意就这件事情本身纠缠不休。我想说的是,哈维兰教授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他说:“我不希望看到他因为诚信问题而断送学术前程(原文:Iwouldhatetoseetheguygodownthetubesforwhatappearstobeanhonestmistake.”这话说得很是委婉,而又颇有深意,其实质是在告诉我们,诚信问题是足以断送一个学者的学术前程的。而这一点,恰恰被我们许多人误读了。

剽窃现象在近年来的中国学术界愈演愈烈,甚至大有蔓延之势。这种状况已引起不少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王铭铭剽窃事件在中国学界掀起巨大波澜绝非偶然,它实际上成了一个突破口、一根导火索,它撕开了抄袭剽窃现象长期被我国学术界视而不见的巨大伤疤,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学术界的忧虑与反思。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如果容忍剽窃现象的肆意蔓延,中国学术界将会走向十分可怕的方向。于是,有人开出种种药方,包括建立严格的学术成果评审机制,以及强化学者的自律。两者比起来,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忽略了学者的治学品性,任由种种不以为耻的行径上演而无动于衷,那么,再严格的外在机制执行起来也难免会打了折扣。

人们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学界成员敲响一记警钟。剽窃就是剽窃,白纸黑字,没什么委屈可言,没什么托词可讲,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剽窃永远都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一点无可通融。所有想在学术界立足的人,千万别把自己的治学品性不当回事,别以“别人能抄,我也能抄”做挡箭牌,别把严谨、踏实、诚实的治学规范抛到九霄云外,要知道,急功近利、浮躁做作的习性绝熏染不出大牌学者,而一个日趋走向规范的学术界,也不会长期无视类似败坏学界名誉之事的存在。

对于那些做错了事的学者,如果他们肯把学界同仁放在眼里,肯把所有喜欢他的学术著作的读者放在眼里,如果他们还有心继续做个知名学者或学术带头人,那么,我们希望他们拿出勇气,对大家真诚地说一句:“我错了,对不起”。这样的态度,才是知错即改、心胸坦荡、敢作敢当者应有的品性,也是今后有望严格自律的第一步。

(《工人日报》2002年1月29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2月16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3:2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