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 木:也来回应《报人时代》作者的《散木的帖子太过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愚以为:写书,如果是同样题材的书籍,往往会发生撞车的现象,如何来鉴定优劣,或者防范问题的发生,关键在于书的基本框架、观点、使用的素材和其它材料,后者有无超过前者的地方,如果一点没有或很少,那对不起,只会让人产生剽窃、抄袭的嫌疑。因此,说果说作者早在当时就有“与今日非常相近的写作提纲”,不妨出示一下,当然,这可能也很麻烦了。


《报人时代》的责编和作者均强调书是走普及路线,因此没有“注释”和相应的“参考文献”的程序,可以问一下:学术的基本规范要不要,中华书局对此有详细规定么?而且作者也都是高校的,教育部2004年曾颁发过一个《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其中规定:“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这里没有说普及书籍就可以不顾。
作者称:笔者对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她认为是“一些问题的看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费力气解释了”,希望作者能费些力气解释,因为不解释就说不清楚问题了。

《中华读书报》的文章称:作者“本书全景式地展示了邵飘萍作为中国早期职业报人,面对困境,希冀用新闻职业理想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直至最后用鲜血捍卫了自己理想尊严的历程。邵飘萍还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马克思主义的热情歌颂者和宣传者。由于相关资料的缺失,国内对邵飘萍与《京报》的研究并不充分,本书作者钩沉索引,使我们得以进一步走近邵飘萍的世界。”既然“相关资料的缺失,国内对邵飘萍与《京报》的研究并不充分,本书作者钩沉索引,使我们得以进一步走近邵飘萍的世界。”那么,可否出示一下那些“钩沉索引”的成果?如果说是基于研究的“并不充分”,而有了一番“钩沉索引”,请问:你们将如何面对如下的其他作者:《一代报人——邵飘萍传》(传主研究的开篇之作)的作者郭根(已故)、《邵飘萍传略》和《邵飘萍传》的作者华德韩(已故)、《邵飘萍》的作者孙晓阳以及笔者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一书中所称道的“众多研究者中最有成就的”方汉奇教授(作者的导师)。

笔者所以提出问题,并非仅仅一个有没有“参考文献”的问题,其实还有一个书的质量的问题,作者称“关于散木先生提到(书中)的一些错误,如果是确实的”,请说明如何不是“确实”的?

最后,站在一位以书写和讲授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为职守的公民的角度,敢问:我们是否应该时时存一份敬畏的心思来对待我们的职守呢?

(感谢散木先生惠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8年10月2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06:4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