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批评文章被腰斩:究竟为哪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4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笔者的一篇学术批评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026会诊”质疑——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的上半部分,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期上,编辑部通知我文章的下半部分即在第2期发表。谁知该杂志的第2、3、4三期上并没有刊登笔者文章的下半部分。据了解,已经发稿的第5期还是没有这篇文章的后续部分。现在被蒙在鼓里的笔者,才知道这篇文章的后续部分在该校某些首长意志的不正当行政干预下被腰斩了。为何说这是某些首长意志的不正当的行政干预呢?

第一,按照正常程序这篇文章的下半部分本该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2期上。该文审稿是一次性全文审查通过的,该文写于2000年11月20日,修改于12月13日,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编辑部决定分两期连载。既然上半部分已经刊登,下半部分接着刊登也是顺利成章的事。而且第2期清样已经排定即将开印,如果没有外来干预,第2期按期在2月13日出刊是很正常的。

该期目录页的“探索与争鸣”栏目中明白写有“人民教育出版社‘1026会诊’质疑——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黄安年(7)”。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该校领导通知不准刊登,并警告杂志社即使出版了也要销毁,把笔者的文章视为洪水猛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期准备同时刊登的《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表示欢迎新闻界对教育工作的舆论监督》[毕全忠 尹鸿祝(1)]居然也不准转载。某些人对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害怕到这种程度,好像还没有听说过。

第二,该校领导当时没有、迄今也没有向杂志社和编辑部出示文字批示或决定,也不说明事情真相。这种做法和法治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也粗暴干涉了杂志社和编辑部的正常工作。现在教育部门连任命一位负责官员还要在程序上走“公示”征求意见这一步,怎么腰斩一篇学术文章连个程序都不明示?如若真正有理,为何不将其决定或批示公开呢?

第三,笔者不明白的是,这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某些人及为其辩护的专家进行的学术争鸣,何以把该杂志的领导扯进去了?作为学校的党政领导,对于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方针,应该是很清楚的。而且迄今为止也没有见到教育部或者那个主管部门有不许对教材问题进行学术批评的规定(何况即使有这种规定,是否合适也是值得研究的)。


第四,笔者纳闷的是,腰斩文章的真正原因,究竟为哪般?难道是发现笔者文章中有什么“把柄”可抓吗?我不知道封杀笔者文章的首长意志有没有仔细看过我的这篇文章。然而,即使仔细研究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某些企图抓“把柄”的人也难以找到可以封杀的借口。因为,我进行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

凡是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清楚,笔者本着对青少年负责的精神指出中学历史教材中值得商榷之处,其中包括某些明显的硬伤;更重要的是,笔者开诚布公地提出了打破教材编写和出版垄断机制的合理建议。然而,人教社的某些人不仅拒绝接受意见,而且组织一批专家对人教社教材中的明显错误辩护,对我进行围剿,并且扣上政治帽子,掺杂有显而易见的非学术因素,甚至企图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笔者只是据理力争,说明事实真相,这完全是正常的学术讨论,为何要封杀呢?

有错不认错,反过来给指错的人扣大帽子,还动用各种手段来施压,这是不是太虚弱了?

第五,对于教材的评论,总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如果说对于中学历史教材问题不允许开展学术批评,这种说法是荒唐的。

你有错,既不许批评,又坚持不改,谁要是批评了,就指责谁有政治问题,就要搞臭谁,就要封谁的嘴。这难道符合百家争鸣的政策吗?可喜的是,仍有一批有人文情怀和学术良心的人并不屈服于这种过时的做法,比如有的政协委员在这次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了三个提案,就是直接针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的问题和人教社对学术批评的蛮横态度的,其中一个还是民主党派提案。对老百姓的话,你可以“不以为然”、“不予理睬”,可是对于政协的提案,就是有一百个不高兴,也得该给个说法吧?难道非要拖到明年的两会召开吗?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专业历史杂志“不该”或“不许”讨论这类学术是非问题,为何广州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特别开辟了‘茶座’”、在第1至3期里,组织发表“特邀嘉宾”9人(共19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7期中学历史教师的质疑意见的。有趣的是,在这些针对中学教师的文章中,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材编著者的文章就占了11篇,其他8篇文章则全部来自有关大学的教授,没有一篇是中学教师写的。那么,这个怪现象,应如何解释?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迄今教材的错误居然一字不改,这能算是对教育工作负责的态度吗?

我们注意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经过反复制订、修改、征求意见后,不久将推向社会进一步征求意见,这种专家(大学专家、中学教师和教材编辑)、领导、社会各界三结合的开放性做法深得人心。我感到纳闷的是,既然尚未公开推出的课程标准都可以讨论,为什么现有错误百出的中学历史教材就不能开展自由的学术批评呢?

第六,笔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先后给陕西师大领导写了几封信,皆石沉大海,迄今不被理睬,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经过了“三讲”验收的学校领导来说,难道是可以理解的吗?

2001年2月20日,笔者致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辑部,信中说:
“笔者的文章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为去年“1026会诊”中学历史教材的差错辩护的答复,人教社的辩护观点已经通过九个版本向媒体宣传。我的答复意在实事求是地说明中学历史教材争议的真相,并且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我想这样做有利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从学术批评角度讲也算公开、公平和公正,而且既符合广大一线中学教师的要求,也和中央精神相吻合。”
“最近人们注意到2001年春季用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对现行教材中的差错一字未改,也未印勘误表。这种做法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同时人们也注意到教育部长关于欢迎对于教育工作进行舆论监督的讲话。这些再次说明贵刊刊登《商榷与正误》及关于教材编写争议的学术文章之举,很有现实意义。当然文章观点见仁见智是很自然的事。我还注意到华南师范大学今年第1-2期开辟了《学术茶座》专栏,其中有8篇文章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7期中几位中学教师的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的(其中人教社马执斌一人四篇、臧嵘一篇),该杂志社启事说下期将刊载专文“探讨人教社中学历史教材的不足、疏漏以及错误等问题”。
“这表明中学专业历史教材杂志刊登教材的学术争议文章是很正常的事,是广大教师关心和参与教材改革的好事情,如果明明有不同意见而不予开展学术争鸣,而我们的专业杂志又不积极为这种争鸣提供阵地,这才是不好理解的。相比之下,我以为贵刊在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这是最基本的一面。当然也有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例如贵刊刊登的个别文章的个别措词会引起某些人的误解,如果有人将这些上纲上线,揪辫子、扣帽子、打棍子,则是希望人们保持警惕,那样对学术批评不利也于事无补。还是希望不断完善学术批评,而不是干脆不搞学术批评,这就要求采取关心和扶持的积极态度。”
“我注意到贵刊最近几期出刊时间均在每月中旬,但是迄今未见有关贵刊第2期出版消息,不知有何变故。许多读者向我索要第2期中刊登笔者的《“1026会诊”质疑》后半部分内容,我只有请贵刊告诉我第2期出刊情况和内容,尤其是我的文章是如何安排的。我本人和广大读者希望尽快看到第2期中我的这篇文章。请在百忙之中尽快给以回复。” “请代陕西师大领导代以致意,感谢刊物支持开展中学历史教材的学术批评,感谢有关领导对于开展学术批评的支持。”

2001年2月26日,笔者再次致信给《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辑部负责人:“我2月20日的信想来你们早已收到。许多人对此十分关心,包括即将参加两会的代表和新闻媒体,已有多人问起此事,希望看到我在贵刊第1期上已经刊登了前半部分的《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一文的下半部分。我说无论从那方面讲很快该看到文章的下半部分,但是我也不清楚杂志社为什么到现在没有出版第2期,也没有我的文章的消息。我希望给我一个准确的消息。如有难处,请将此信转主管决策的领导同志。请在百忙之中尽快给以回复。”“并请代向陕西师大领导代以致意,感谢刊物支持开展中学历史教材的学术批评,感谢有关领导对于开展学术批评的支持。”

2001年3月9日,笔者分别写信给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辑部转社长。信中说:“你们好:我在2月20日、2月26日给编辑部的两封信想来早已收到,但是迄今我仍然没有收到答复。我希望你们回答我作为一个老读者、老作者、老朋友所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期发表了我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026会诊”质疑--再论如何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文章上半部分,原定在第2期发表下半部分,现在却被撤销了,这是为什么?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是不是文章出了问题?杂志出了问题株连作者的文章?还是杂志没有问题但是遭到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或者出于其他什么考虑。然而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对我造成的伤害是十分明显的。”
“我希望你们能给我一个正式答复,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作者基本权益的要求,也是希望看到我的文章下半部分的许多中学教师的要求,又是一些政协委员和媒体所关注的,同时这实际上还是出于维护陕西师范大学和杂志社信誉的考虑。”“考虑到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和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对于此事的决策一定十分清楚,而且也只有你们才有权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打扰你们,请你们百忙之中费心关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2001年3月28日,我又写信给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编辑部转社长,信中说:“我希望你们尊重我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的群众来信、人民来信,给予及早的答复。学校领导不答复读者来信这种做法使人困惑。”

从2月20日到现在,已经50多天过去了,我仍然没有收到该校领导的答复,我真不知道主要的障碍在什么地方?我的文章作为对人教社无理指责的学术答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不同意我的看法,完全可以在刊登我的文章同时,组织“批评文章”进行批驳。但是,对文章封杀的做法,无论如何是不妥的。现在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从未有过的“腰斩”奇闻,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我以为,来自各种渠道的对学术问题的行政干预,是不正常的,它将使学术问题复杂化。我希望有关方面尊重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和作者的群众来信、人民来信,尽快给予明确的答复。我不希望此事继续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令人很不愉快的回忆。

我希望关注此事的读者有机会能看一下我的这篇被腰斩的文章全文,作出自己的判断。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和主办的《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3期第19-26页和2001年第4期第32-36页已经全文刊登了这篇文章。只是可惜的是,文章最后的说明还是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因为它白纸黑字地补充说:“征得杂志社同意,本文还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第1,2期同时发表。”

2001年4月12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1年11月1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7:3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