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在《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6期等予以转载)一文中,把新时期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大致地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主要表现为少数先觉者率先倡导;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新旧世纪之交,主要表现为在激烈批评学术腐败行为的同时呼吁建立;第三阶段为进入21世纪之后,主要表现为由批评为主过渡到以建设为主。”“2001年,在反学术腐败(或曰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声音发展到最激越程度的同时,也开始转入了着重于学术规范‘建设’的阶段,即开始进入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第三阶段。如果说新时期关于学术规范讨论的第二阶段重点在‘批判’学术腐败(在批判的同时也呼吁建立学术规范);那么,进入第三阶段后,则重点已转移到放在学术规范的具体‘建设’上(对于学术腐败的批判也继续在进行)。”
到现在为止已经出版的两部关于学术规范的著作,是上述第三阶段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这两部著作分别是:《学术规范导论》(杨玉圣、张保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计430千字,以下简称《导论》);《学术规范通论》(叶继元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计418千字,以下简称《通论》)。笔者特再撰本文,专此评述《导论》、《通论》两部著作,在一定意义上,本文也可以说是《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一文的续篇,如果说《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历时性评述》一文是一种“史”的描述的话,那么本文则是对其中一个重要时段的定点探究,是一种“共时性”把握。
一、两部著作的基本特点
《导论》和《通论》都比较深入而系统地论述了学术规范的基本理论问题和若干重要具体规范,这是两书的共同之处。两书的侧重点和基本构架则是各有其特色。
《导论》最前面是《引言》部分,即是一般书的“绪论”,依次论述6个基本问题,即:“学术规范与学术教育”;“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学术规范与学术交流”;“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联邦宪法’”。《导论》正文包括上、中、下3篇。上篇“学术规范概说”,包括:第一章“学术规范在中国”;第二章“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中篇“学术规范的学科视界”,计15章,依次论述哲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问题研究、教育学、体育学、音乐学等15个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具体规范。下篇“学术规范文献选读”,包括2章,即:第一章“基本法律法规”;第二章“学术规范文本”。
《通论》计分为9章,各章标题依次是“学术规范概述”;“学术研究基本规范”;“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从上述9章的标题可以见出,除第一章“概述”外,其他8章(第2至第9章)是依次论述8个学术规范。
将《通论》与《导论》作一粗略比较,可以见出其明显的不同特点,那就是:《通论》的特点是“通”,即相对较为宏观、全面;而《导论》的特点是相对较为具体、专门。首先,《通论》所论学术规范内容既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书名之所以叫‘通论’,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贯通文理各科。”[1](P326)而《导论》所论学术规范专指人文社会科学。其次,《通论》各章所论内容都是普遍适应的规范,而《导论》除《引言》和“上篇”、“下篇”外,构成全书主体内容的“中篇”,是具体论述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的学术规范。将两部著作作整体观,可以说《通论》的宏观、全面与《导论》的具体、专门,能形成有机互补、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二、关于学术规范的界定
研究学术规范的专门著作,当然会对学术规范的内涵和本质作出界定,我们看看两书关于学术规范的界定和阐释。
《通论》第1章“学术规范概述”的第一、二节分别是“学术规范的界定”和“学术规范的内容”。在“学术规范概述”一节里,编著者在对“学术规范”作出界定之前,先逐一对“学术”、“学者”、“学派”、“学术共同体”、“规范”、“规则”、“法”、“道德”等概念作出了细致的疏理、辨析和阐释。如关于“学术”的概念,编著者在对汉语中的“学”与“术”作出词源上的探析并对英语里的“学术”(Academic)作出解释后,对“学术”作了如下的界定:从字义上解释,“学术”含两层意义:一是指学问、道理、真理,是认识的对象和目标;二是指获得学问、道理、真理的过程、方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思想”,都包括在传统“学术”概念中。从目前人们的实际应用看,“学术”这一词语通常指的是科学,或者指的是高深知识。因此,从广义上说,学术涉及整个知识领域,既包括自然科学,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从狭义上讲,学术有时特指人文社会科学,这与中国传统观念视文章典籍的研究为学术,科技活动为“雕虫小技”不无关系。本书中学术的概念,采纳广义之说,即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所有学科知识。学术研究则是指文、理各学科的探讨。[1](P1-2)接下去,《通论》又对“学者”、“学派”、“学术共同体”等一一作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规范”作了如下界定:所谓规范,意为标准,既指衡量事物的准则,也可指作为准则的事物,如语言规范。规范化则是指事物合乎规定的标准。规范与规矩、典的含义接近。规和矩,本来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后引申为一定的标准行为准则。典也有标准之意。规范与规则、规定的意思大同小异。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规定则是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的要求。[1](P3)在对“规范”作出界定后,《通论》又对与“规范”紧密相联系的“法”、“道”(“道德”)作了分析,并图示出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逻辑关系。
《通论》在作了上述详细论证和层层铺垫后,水到渠成地给出“学术规范”的定义: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参与制定的有关各方共同遵守而有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各种准则和要求,是整个学术共同体在长期学术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和概括。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学术规范的目的或精髓是要求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二是学术规范必须是学术共同体的产物;三是学术规范的表现形式是条文化的、简明扼要的各种要求、规则等;四是学术规范的研究对象是学术活动的全过程,即研究活动的产生、结果、评价等。[1](P5)根据上述关于“学术规范”的定义,《通论》在第1章第2节“学术规范的内容”中论述道:“学术规范的内容相当广泛,它至少包括学术规范的概念定义、特点、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对学术及学术研究本质内容的一些要求和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要求。这些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可以用条文化的‘规范’来概括表述。”[1](P6)
与《通论》对“学术规范”概念自身进行细致的学理分析不一样,《导论》只在《引言》对“学术规范”作了非常简明扼要的界定。《导论》在《引言》的开头写道:据学者考证:在汉语语境中,“规范”一词的意思是标准、法式、典范。《北史?宇文恺传》载:“宋《起居注》曰:‘孝武大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此处“规范”意谓标准、法式。晋陆云《陆士龙集》卷三《答兄平原赠诗》云:“今我顽鄙,规范靡遵。”此处“规范”,意谓模范、典范。当代学术研究中所谓的“规范”,指规则、标准或尺度,“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根据某种观念所制定的供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标准”。[2](P1)《导论》又在《引言》第7部分“‘学术联邦宪法’”中用描述性的语言进一步论述道:学术规范主要是为学术研究确立一般性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准则。它立足于对学术进步的总体关怀,不是简单的空洞说教,不是学术的教条主义,也不是生硬的条条框框,而应内化为学者的自觉意识。换言之,在学术这一领域,学术规范和学术规范意识应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无形之中,疏而不漏。[2](P13)
《导论》对“学术规范”概念自身只作了简明扼要的界定,但对与“学术规范”有紧密联系的几个重要问题则作了深入的论述,这是《引言》部分主要和基本的内容。《引言》包括7个部分,各部分的标题依次是:“学术规范与学术教育”;“学术规范与学术积累”;“学术规范与学术交流”;“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学术规范与学术责任”;“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学术联邦宪法’”。
三、关于学术规范的目的和作用
关于学术规范的目的和作用,《导论》和《通论》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两书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出发点,相对而言,《导论》更注重时代和社会的需要,《通论》则更偏重学理上的探讨。
《导论》上篇“学术规范概述”第一章题为“学术规范在中国”,对学术规范在中国的发展作了一个历时性的描述。第一节“於穆不已”,从6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优良的传统学术规范,并指出:“这些优良的学术传统可以说是‘於穆不已’,绵延历久。今天,在建设学术规范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学术如何与国际学术‘接轨’的中西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代学术如何继承古代学术规范优秀遗产的问题。”[2](P21)第二节“空谷足音”,指出:“新时期学术规范讨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到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可以看作是学术规范讨论的萌芽阶段。”[2](P21)第三节“从边缘话题到主流话语”,指出:“从1991年11月《学人》创办至2000年初《历史研究》等七家刊物《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的正式公布,是学术规范讨论全面展开的阶段。”[2](P25)第四节“把学术规范落到实处”,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规范建设问题进一步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并引起政界人士的高度注意。”[2](P31)该节最后颇有激QING地写道:作为民族之文化命脉的学术关乎国家盛衰。规范不立,学术难以昌明。学术晦则人心邪,人心邪则天下乱,国家民族危。为了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学术建规树范。这是大变革时期学术规范讨论与建设历程所昭示的道理。中国知识阶层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中国学术自古就有良好的规范。只要不数典而忘祖,深入研究和继承中国学术规范的优秀遗产,发扬并光大中国学术规范的优良传统,只要不昧于时务,与时俱进,开阔胸襟,充分吸纳其他国家民族在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在不远的将来,就一定能够建立起融会中西古今一切学术规范优秀成果的、适应21世纪中国学术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学术规范。[2](P34)
可以见出,《导论》是从继承优秀古代学术传统,从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从适应21世纪中国学术发展需要等多个侧面论述学术规范的目的、作用和意义的,这多个侧面都是偏于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角度。
《通论》在第一章“学术规范概述”中用了第3、第4两节来论述学术规范的目的和作用。第3节标题为“学术规范的目的”,主要论述学术规范的三大目的,即:开展学术交流;增进学术积累;加强学术创新。第4节“学术规范的作用”,总结论析了学术规范的六大作用,即:有利于整治学术生态;有利于培养学术新人;有利于增强学术自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术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通论》在论述学术规范的目的和作用(特别是在论述学术规范的作用)时,虽然也结合了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但更注重学理上的探讨。
粗略比较《导论》与《通论》关于学术规范的目的和作用的论述,可以大致地见出,《导论》更富人文色彩,《通论》则似乎更具科学精神。当然,《导论》的人文色彩是建基于科学精神之上的,《通论》的科学精神也包孕了人文内涵。
四、关于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
如果把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分为一般内容(通用性规范)与具体内容(只适用于某具体学术程序或某具体学术文体的非通用性规范)两个层次的话,《导论》与《通论》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先看学术规范的一般内容(通用性规范)这一层次。《导论》上篇第二章题为“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该章开头写道:“本章讨论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简要论述学术研究规范、学术道德规范、学术引用规范、学术注释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这些规范是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面临的共通性规范。”[2](P39)《导论》所说的“学术规范的基本原则”实际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共通性规范”。《通论》第2章标题为“学术研究基本规范”,该章开头写道:“学术研究基本规范是指所有学科的研究都必须遵守的一些公认的主要准则和要求。这些准则和要求是从长期的学术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既吸收了西方学者有关科学规范的内容,也包含了对学术研究有着至关重要影响力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在此将这些理念和原则都纳入基本规范中。这些准则包括学术自由(学术独立、学术批判)、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平等、学术合作、学术求真、学术致用、学术道德等。”[1](P12)
再来看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只适用于某具体学术程序或某具体学术文体的非通用性规范)这一层次。《导论》中篇“学术规范的学科视界”用了15章,依次论述哲学、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15个具体学科的学术规范。我们选取第四章“历史学”来看。第四章包括“学科特性”、“历史研究一般程序”、“史学论文写作规范”、“史学批评规范”等4节。其中第三节“史学论文写作规范”包含下列几个要点:“(一)关于研究状况的批判性分析”;“(二)言必有征及征引原则”;“(三)文前部分的摘要和关键词”;“(四)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在其第二个要点里,提出了四条基本要求,即:第一,选材要精;第二,征引古文献资料要加以译述;第三,引文宜短,并与正文保持和谐一致;第四,征引史料应作注释。所论具体、细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他各章也大致类似。
《通论》从第3章到第9章(最后一章)计7章都是论述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各章标题依次是:“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学术论著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署名及著作方式标注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学术批评规范”。我们选取第3章“学术研究程序规范”来看,该章包括8个小节,各节标题依次是:“有关术语的界定”;“选题的要求”;“文献调研的要求”;“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应用研究方法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的要求”;“精选、分析研究资料的要求”。
比较《导论》与《通论》关于学术规范基本内容的论述,可以见出,由于《通论》是“贯通文理各科”,而《导论》所论专指人文社会科学,且《导论》所论涉及到了具体学科门类,这样就带来了如下情况:《通论》所论的“一般内容”比《导论》所论的“一般内容”更具“一般性”(概括性),而《导论》所论的“具体内容”也比《通论》所论的“具体内容”更具“具体性”(特殊性)。
五、余论
上述对《导论》与《通论》的评述、比较,意在揭示、分析两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而非高下优劣的评判。
还要补充说明的是,与《导论》相配套的有其姊妹篇《学术规范读本》(杨玉圣、张保生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计910千字),该书收入最近十余年来百余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发表的有关学术规范讨论的论文力作,可谓是学术规范讨论的思想资料库。杨玉圣也出版了他的论文集《学术规范与学术批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计508千字)。另外,《学术规范手册》、《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两书也将于近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 叶继元,等编著.学术规范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6年2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