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书评应当实事求是——读《中国学术腐败批评》两篇书评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8:2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没有拜读被一篇书评文章誉为"学界王海"杨守建先生著的《中国学术腐败批判》大著前,先在"世纪中国"网站之"世纪沙龙"专栏中读到了署名"张群"的《学界王海浮出水面》的书评;旋即又从友人杨玉圣先生的"学术批评网"上读到了该书责编张献忠先生(当时不知他就是书的责编)的评论《吹响学术打假的号角》。于是,就急切地想读到这个"学界王海""不惜数载之功"(现在可以知道,“数载之功”一说根本不成立)著就的"第一部最为大胆、全面、公开地揭露国内学术界种种丑陋现象的著作"。

起先,我委托在南京的朋友去南大附近的"先锋书店"看看有没有此书。因为我几次出差途经南京时曾去过几回该书店,知道该书店专门经营学术书籍,且能及时上架新书。但这次颇为失望。不得已,便向北京的朋友求援。感谢北京友人的热情寻购,终于让我如愿以偿,得以一睹此书之庐山真面目。
  
我之所以急欲读到这本书,除了自己对学术批评比较感兴趣外,首先是想了解一下这个突然"浮出海面"来的"学界王海"究属何许人也。因为,在我所接触的"小圈子"中,从事学术批评事业十数年的杨玉圣先生似乎在学界的"口耳相传"中是个"学界王海",至少在中国美国史学界有相当多一部分人这样认为。中国美国史学界的人能够比较安分守己,都说是因为有了"学界王海"杨玉圣先生(毋庸否认,在中国美国史学界也有人对他恨之入骨,提起"杨玉圣"这三个字就咬牙切齿)。其次是想了解一下该书是否如评论者所说那么伟大。待读到此书,结果不仅是令我大失所望,而且让我大为吃惊。对此书的有关看法,我已在同友人杨玉圣先生的往来函件中谈过,此不赘。在这里,我主要想结合上面提到的评论《中国学术腐败批评》一书的两篇书评文章,谈点学术书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问题。
  
写书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经过学术界多年的努力,这在当下已成为书评界之共识。然而,说易做难,落实到自己的身上更难。
  
凡读过《中国学术腐败批评》一书的人都不难看出,作者对书评的八股化倾向和做法,对书评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温情主义是极力痛斥的。但是,不无讽刺意味的是,该书一面痛斥,另一方面,该书的责编却明知故犯,自甘沦为被痛斥者流。
  
我不知给杨守建先生戴上"学界王海"桂冠的张群先生是何许人。封《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为"第一"外加三个"最"(在我看来,三个"最"没有一个能够成立的)的张献忠先生,现在知道就是该书的责任编辑。从我业余做图书责编的经历看,责任编辑对于一部书稿的审读,加上校对(至少是终校一遍),绝不少于读四遍。审读过程中,为了较好地把握书稿,责编还必须阅读一些相关的图书或文章,即对书稿所涉及的问题做点学术了解;若条件许可,还须尽可能地核对书稿所援引的书籍和文章。因为我的编辑经验告诉我,十之八九的作者在书稿或论文稿中所引用的材料,不可能每一条都是他/她亲自查阅的,或多或少总搀杂着一些冒似作者亲自查阅实则转引而来的材料,何况,即便是作者亲自查阅的材料,也有可能出现笔误或电脑输入时摁错键。因此,如果说张群先生对《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及相关问题也许了解得不深,那么图书责编张献忠先生是理应深切地了解书的内容的。遗憾的是,无论张群先生的评论,还是张献忠先生的评论,对《中国学术腐败批评》的捧赞,都几至于上天绝地,目肿谓肥,指癣为麟,简直如杨玉圣先生常说的,是肉麻兮兮,令人作呕。
  
在二张的评论中,钱乘旦、葛剑雄、杨玉圣、伍铁平、徐庆凯们多年的学术打假努力及其贡献全都被一笔抹杀了,全都被记到了所谓的"学界王海"杨守建的身上了。我们且看二张是如何进行这种乾坤大挪移的。
  张群:"学界的'王海'--杨守建浮出海面了。而这个'王海',他的第一声号角就如此犀利和有力,锋芒又是如此锐利。《批判》甫一完稿,就以其大胆而客观的揭露和入木三分的分析、严密无懈的逻辑(体系),让圈内人士'大惊失色',拍掌叫好。原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国和、复旦大学年轻的语言学博士申小龙、西南师大历史地理博士陈国生,这些曾几何时被誉为'杰出的天才'的学界诸公(其中潘国和最富传奇性:十年之间,他从一名中学化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的法学家、法学院院长,其中端倪,自不得而知),将不得不在这里摘下他们虚伪的高贵面具。而所谓填补国内法学研究空白的《南极政治与法律》、国内第一部《世界文明史》及其主编唐河、中国社科院'八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中国历史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第八届中国图书奖获奖专著《文化语言学》(申小龙博士'著'),也不得不脱下他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  
  "中国第一大辞书案、九十年代中国第一书评案、中国语言学界第一诉讼案,还有众所周知的华东理工胡黎明案…… 虽语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等中国学术重镇,作者亦毫不隐讳,秉笔直书,诸多内幕,俱现纸上,告知读者一个真实、具体、完整的中国学术界。 "
  张献忠:"在《批判》一书中,作者对……近几年来关于学术腐败的大案、要案一一进行了揭露,无情地剥去了罩在王同亿、申小龙、潘国和、陈国生等这些曾几何时被誉为'杰出的天才'的文抄公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批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学术丑闻,告诉了读者一个真实的学术界:在神圣的学术界里也有马屁精、骗子、剽客、惯匪和强盗。
  "《批判》……作者直斥潘国和、申小龙、陈国生等文抄公为'文坛窃贼'、'学苑大盗',将他们的腐败行径一一展现于世人。作者还将大学教材的互相'借鉴'谑称之'学者的乱伦功夫',将申小龙通过重新组装产生的大量著作(这些著作很多都是抄袭来的内容)戏称为'学者的积木游戏'"。
  
通过这番乾坤大挪移,辞书学界徐庆凯们对王同亿事件的揭露,语言学界伍铁平们对申小龙的无情揭露,历史学界张伟然们对陈国生的揭露,钱乘旦、杨玉圣们对高校文科教材低水平重复的披露,如此等等,便一古脑儿全归到了杨守建的名下。
  
不知情者,一读这两篇书评,必然会认为是"杨守建先生挺身而出","对学术腐败分子当头棒喝",才"无情地剥去了罩在王同亿……等……文抄公们头上那层玫瑰色的光环"。最后,读者自然得出结论:揭露了这么多学界的大案、要案,摘下了这么多"杰出的天才"的"虚伪的高贵面具",怪不得评论者要把"学界王海"、"学术打假英雄"等桂冠戴在他头上了。不仅如此。据该书责编云,《中国学术腐败批判》的作者"言辞犀利、批判性强、风格明快","而且语言幽默、笔调辛辣,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责编张献忠先生的笔下,杨守建俨然就是一个当代的鲁迅!
  
评论者如此不顾客观事实,把作者如此捧上了天,和作者一样,其实只有一个目的:为作者争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之"老大"的交椅,为《批判》一书争"原创性"。由此看来,如果说责编没有读懂书稿,实在是冤枉了他。事实表明:他不仅读懂了书稿,而且可以说达到了与作者心心相印的高层境界。
  
《中国学术腐败批判》的两篇书评,再一次让我们看清楚了八股化、广告化的书评是个什么样子;再一次使我们体会到,在学术评论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多么得艰难(特别是事及自身时);再一次让我们懂得:破除纯粹"栽花"样式的书评,绝非是件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再一次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对作者远离客观事实的吹捧,无异于在对作者进行无情的棒杀。


(2001年4月18日。首发于“学术批评网”,后刊发于《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


学术批评网(wwwa.acriticism.com)发布 2001年11月1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7 15:5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